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序列,确定两种钩虫间CO1基因差异。方法:现场采集钩虫成虫样本,蛋白酶K消化抽提线粒体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CO1基因,DNA测序及分析。结果:PCR扩增获得约700bp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CO1基因片段,其序列比较显示两种钩虫CO1基因同源性达89.7%,存在特定的核苷酸差异。结论:CO1基因可作为鉴别两种人体钩虫虫种标记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雄虫交合刺的形态结构,发现两种钩虫的交合刺均为一根呈凹槽状,另一根呈扁圆管状。由于其槽状交合刺的槽横切面的弧度不同,致使美洲钩虫的交合刺在外观上以一根为多见,而十二指肠钩虫的则以两根分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前钩虫病仍然在中低等收入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流行,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感染钩虫虫种确切的检测及鉴定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钩虫虫种鉴定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指导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感染为主,为了解地处南北交界的大别山区信阳市3县农村钩虫感染情况,现将2001-08所作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各县、区经济情况、卫生条件和文化水平,以3县区14乡常住人口为对象,每乡调查550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钩虫抗原的蛋白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及第三期幼虫(L3)的可溶性抗原的蛋白组分,并鉴定后者的特异性组分,为钩虫病免疫的后继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结果与结论: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可溶性抗原21条蛋白带,主带的分子量分别是94,66,48,28,24,20,16,12和10kD其中16和12kD两带着色尤为浓重,L3有22条蛋白带,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安徽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两种人体钩虫在我省分布,流行的特点。明确了我省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的流行区,全省钩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3.44%,性别分布男女间感染无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分布上随年龄增大感染率上升,且成年组感染率(37.75%)显著高于少年组(22.68%),P<0.01,显示生产劳动与钩虫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钩虫的地区分布特点,平原丘陵地区十二指肠钩虫感染率以及钩虫的总感染率高于山区,似与平原和山区的生产方式及农作物不同有关。我省钩虫感染在家庭内呈聚集性分布。此次调查所获结果为今后制定我省钩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伊维菌素对钩虫感染的疗效及对虫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中兴  许世锷  金立群 《地方病通报》2003,18(1):9-11,97,98
观察伊维菌素对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将服药后驱出的博士 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与未服药的大钩虫作对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虫体体壁,肠壁,睾丸和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服用伊维菌素后钩虫各系统的超微结构均产生破坏作用。对体壁破坏较轻,对肠壁破坏较严重,纹状层的微绒毛断裂,粘连,中心层破坏;睾丸及卵巢的内部 结构全部破坏成空泡或碎片,伊维菌素对上述三类肠道线虫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钩虫的疗效稍差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0.
11.
化疗控制美洲钩虫感染的效果和种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村社区居民钩虫感染率为52.2%,其中美洲钩虫感染占96%,159个居民的美洲钩虫平均虫负荷为2.8条。用数学模型算得的种群动力学参数负二项分布值(K)、密度依赖限制值(Z)、和基本繁殖率(R)值分别为0.52、0.907和1.854,美洲钩虫感染者经药物治疗后第4、7和12个月的再感染率分别为5.0%、9.2%和15.1%,再感染者的修正EPG值分别为140,144和164。理论感染率分别为22.7%、34.2%和42.8%,理论平均虫负荷数分别是0.254、0.528和0.926条,据此认为,单纯运用化疗措施来控制和消灭美洲钩虫流行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病例 1,男 ,5 0岁 ,因临床疑诊消化性溃疡出血 ,1996年 9月 16日在本院行内镜检查 ,术中见慢性浅表性胃炎 ,幽门线形溃疡。同时见十二指肠球部散在少许新鲜出血点 ,大弯侧距幽门 3cm处 ,见一直径 0 .2cm、长约 0 .8cm线虫吸附球壁 ,虫体略透明 ,肉红色 ,尾部活动 ,立即以活检钳取出 ,胃液无色透明 ,pH 5。病例 2 ,女 ,5 7岁 ,因严重贫血查因而住院 ,1997年 2月 4日内镜检查 ,胃内无特殊 ,十二指肠球部散在针尖大小新鲜出血点 ,大弯侧近前壁同一处吸附两条线样虫体 ,直径 0 .2cm× 1~1.1cm ,一大一小 ,合抱呈“人”字形 ,虫体呈肉红…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钩虫直肠寄生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人体小肠的十二指肠钩虫以其钩齿咬附于肠壁摄取血液和粘膜为营养,并不断将吸人的血液迅速从肛门排出,同时不断分泌抗凝血酶,致使伤口常渗血不止。加之钩虫不断迁移咬附部位,造成新老伤口持续流血。2006—09收治1名因十二指肠钩虫直肠寄生所致的失血患者,经及时驱虫治疗与对症处理,病情得以明显控制与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美洲钩虫cDNA库从而获得该钩虫的基因结构信息以便从中寻找目的基因。 [方法 ]从美洲钩虫第三期幼虫中提取mRNA ,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并连接入载体λZAPII以构建cDNA库 ,随机从该cDNA库中挑选单克隆进行测序获得EST并与基因库中现有基因进行比较推导其编码蛋白。 [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美洲钩虫cDNA库 ,未扩增库的滴度为 1× 10 7,插入基因片断的大小为 75 0~ 30 0 0bp .,库的重组率高 ,并从库中获得 11个EST序列 ,其中 7个与现有基因库中的某些功能蛋白有同源性。 [结论 ]首次构建了代表性较高的美洲钩虫cDNA库并从中鉴定出某些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5.
人体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鉴别,对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均具有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口矛(咽管矛)和鞘膜横纹的特征,就可以准确鉴别两种钩虫的感染性幼虫。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五省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和比较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江苏五省美洲钩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美洲钩虫COI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9%,但在其PCR扩增获得的595bP的COI基因片段上,共检出19个核苷酸位点上的变异,变异位点上转换明显多于颠换,基因序列差异值为1.34%~2.18%。结论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特定碱基位点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美洲钩虫的方法。方法提取虫体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美洲钩虫ITS 2序列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ITS 2序列、克隆、测序和比对。常规PCR检验引物特异性。将ITS 2序列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经T克隆转入大肠埃希菌DH5α,提取重组质粒,鉴定后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做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实验重复性良好。结论成功构建了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美洲钩虫的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美洲钩虫。  相似文献   

19.
比较我国十二指肠钩虫不同地理株之间的遗传差异。采集安徽和四川两省的十二指肠钩虫,用PCR技术扩增COI基因,同时测序并用MEGA软件进行遗传差异的分析.根据DNA序列结果分析,来自两个省的十二指肠钩虫遗传差异较小,相似性为96%—100%,序列差异值在0.5%—3.24%之间;从构建的NJ树和MP树结果分析,两省的十二指肠钩虫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从安徽和四川B点采集的十二指肠钩虫与四川A点的十二指肠钩虫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人体钩虫感染的动物模型,使有关钩虫病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制约.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实验室从事人体钩虫模型的建立,该文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