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房扑动消融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心房扑动 (房扑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例房扑患者 ,年龄 (6 0± 10 )岁 ,男 4例 ,女 3例。其中 1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2例为采用常规方法消融典型房扑后复发患者。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和关键峡部 ,并利用其导航系统指导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后分别于峡部两侧起搏判断峡部阻滞情况。结果  6例患者诱发出房扑 ,心动过速周长 (2 16± 2 2 )ms。6例房扑均为峡部依赖型 ,2例呈逆钟向传导 ,4例呈顺钟向传导 ;4例房扑呈双环折返激动 ;7例消融均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 ,峡部呈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手术时间 (30 0± 12 9)min ,X线曝光时间 (2 5 0± 6 5 )min ,放电次数 (2 5 7± 12 1)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 3~ 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 (特别是双环折返激动 )的顺序和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时间间期 ,分析峡部时间间期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选择 1996~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房扑患者 30例 ,男 2 3例、女 7例 ,年龄 4 7.85± 9.35岁 ,采用解剖和影像定位法 ,在冠状静脉窦口持续起搏下消融峡部。结果 :2 9例消融成功 ,达到双向传导阻滞的标准 ,成功率 96 .6 7%。消融后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 (SAH1 2 )和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 4的时间间期明显延长 (14 0 .4 7± 2 0 .4 8msvs73.82± 13.0 1ms ;138.17± 15 .5 5msvs77.6 3± 8.36ms ,P <0 .0 0 0 1)。 2 9例中有 17例在完全性传导阻滞前可以记录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 ,峡部不完全性传导阻滞时SAH1 2 比术前增加 4 5 .4 9%± 8.7%。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增加≥ 5 0 % ,预测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灵敏度 10 0 % ,特异度 83.3%。结论 :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分析是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房室慢旁道的电生理表现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报道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慢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11例。电生理检查和静脉注射ATP(7例)试验发现:①增频刺激右室心尖部时,VA文氏点为183.2±22.6(160~230)bpm,达11室房传导的最高刺激频率时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较基础频率刺激时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BVAE)延长68.8±29.8(46~109)ms,P<0.01。心室程控刺激时旁道阻滞前最早心房激动部位的室房传导时间较BVAE延长107.6±41.8ms,P<0.01,表明慢旁道传导表现为传导速度慢以及出现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和文氏阻滞。②连续心室刺激时静脉注射ATP7例中有5例于注射后20.6±2.0(18~23)s出现完全性室房阻滞,另2例室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提示ATP可使慢旁道的室房传导发生阻滞或传导时间延长。③心动过速时逆传激动顺序异常,与H波同步刺激心室均能夺获心房。④RFCA可成功阻断慢旁道,有效靶点的室房传导时间为133.6±21.1(128~160)ms,A波超前最早参照点为26.4±8.4(20~40)ms,有效靶点逆传房波前有旁道电位。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慢旁道的电生理特点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的有效性。方法 59例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分别接受多极导管指导的常规法消融(n=22)及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的消融(Carto法,n=37)。消融终点设定为双向跨越峡部的传导完全阻滞。结果 56例消融成功,两组成功率分别为86.4%和100%,(P=0.047);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5.8%和0%,(P=0.035);Carto组较常规组手术耗时更短(68.2±6.9 min vs101.4±15.4 min,P<0.01)、X线暴露时间少(5.8±2.2 min vs 18.1±3.7 min,P<0.01),且射频消融时间更短(9.1±4.1 min vs 14.8±6.0 min,P<0.001)。3例常规组消融失败患者二次消融时交叉入Carto组均获得手术成功。Carto组显示峡部宽度的增加提示更长的X线暴露时间及射频消融时间。结论简化的峡部三维重建对指导峡部依赖性房扑的消融具有优势,且对常规法术后复发的房扑再次消融能获得有效成功。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复发的机制,对45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慢-快型AVNRT患者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逾三个月行电生理检查。结果10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术前心房早搏刺激时的最大心房-His束间期(A2H2max)较非复发组明显延长(413±60msvs311±110ms,P<0.01);两组术后即刻A2H2max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均<0.01);术后三个月复发组的A2H2max较术后即刻明显延长(356±93msvs298±96ms,P<0.05),非复发组则有进一步缩短趋势,两组术后三个月的A2H2max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56±93msvs222±73ms,P<0.005);非复发组术后三个月A2H2max较术前明显缩短(222±73msvs311±110ms,P<0.01),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405±91msvs366±84ms,332±75msvs269±63ms,P<0.01及<0.0001),复发组消融术前后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结果提示部分AVNRT复发可能与其房室结本身电生理特性有关,基础状态下A2H2max长的患者心动过速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男性7例,女性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后位峡部线性消融,然后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为顺钟向AFL,7均为逆钟向AFL,1例未能诱发AFL,所有AFL平均心房心动周期(215±36)ms;(2)非接触标测三维显示AFL在右房内的整个折返环及其与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3)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提示右心房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4)非接触标测可直观显示复发病例的消融线缺口,并直接导航消融;(5)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1例因不能耐受消融所致胸痛放弃手术,其余7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可直观再现典型AFL的完整折返环及其与右房解剖结构的关系,确认折返机制,对复发病例可发现消融线裂隙并导航消融.同时发现激动可横向穿过界嵴并且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可行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和持续性房扑患者5例,采用8mm冷冻消融导管,设定输出温度-85℃,每点消融4min,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以峡部双向阻滞并保持30min为消融成功。结果5例均峡部双向阻滞,达到有效消融的平均次数5.2±1.9次,出现冷冻有效的时间56.0±11.4s,1例双向阻滞4min后恢复,再消融3次后成功,每例平均消融次数6.0±2.9次。4例未完成完整的线性消融便已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总时间为102±26.8min,X线曝光时间为14.42±7.74min。患者均无疼痛等不适主诉。随访76±11.4天,未见房扑复发。结论经导管冷冻可以有效,快速的行典型房扑峡部消融,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典型心房扑动的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评价非X线CARTO系统在指导导管射频消融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中的临床应用。 5例典型房扑 ,均为男性 ,年龄 40 .4± 15 .7岁。除 1例为先天性三房心 (经外科矫正 )外 ,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周期 2 0 5± 2 8ms。位于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口间的峡部为消融部位。运用CARTO系统实时标测右房三维结构 ,并指导导管标测和消融峡部。消融后分别在冠状静脉窦和低位后外侧右房以 5 0 0ms起搏重建三维电解剖图 ,判定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5例均消融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及产生确定的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放电次数为 12 .7± 6 .5。手术时间为 2 78± 49min ,曝光时间为 16± 7min。随访 1~ 3个月无病例复发。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CARTO系统是安全有效的。消融后峡部两侧分别起搏重建峡部三维电解剖图 ,可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证实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有利减少复发率。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12.
非接触标测系统用于典型心房扑动的右房标测和导航消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实施典型心房扑动 (AFL)的右房 (RA)全心腔标测和导航射频消融。 6例典型AFL ,男 5例、女 1例 ,年龄 5 6 .2± 15 .3(35~ 76 )岁。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His束电极 ,将标测球囊置于RA中下部 ,构建RA心内膜模型 ,分别于低位RA和冠状窦口 (CSO)S1S16 0 0ms起搏观察峡部传导 ,诱发并标测AFL的激动顺序和折返路径。 1例为顺钟向AFL ,4例为逆钟向AFL ,1例未能诱发AFL。AFL周期 2 0 7± 34ms,非接触标测可显示整个折返环路、激动顺序和缓慢传导区。AFL的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 ,提示RA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后位峡部线性消融在导航系统指导下进行 ,无需X线透视。消融完成后重复上述起搏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除 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 (AF)外 ,其余病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随访 8.1± 6 .7(3~15 )个月未见复发。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和直观地实现典型AFL的右房全心腔标测并导航消融 ,验证峡部双向阻滞 ,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无效放电次数。界嵴在典型AFL时具备传导功能 ,RA平滑部和粗糙部共同参与折返环的组成。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果在消融慢径时损伤了快径 ,可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AVB) ,现报告 1例RFCA引起的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 ,48岁。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14年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改变。食管心房调搏 :以S1 S1 5 40ms,S1 S2 40 0ms,步长 - 10ms程控反扫描 ,当S1 S2 3 5 0ms时 ,S2 R2 由160ms跃增至 2 80ms,相差 12 0ms,房室传导曲线跳跃中断 ,无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发作 ,再以S1 S2 S3程扫 ,当S2 S32 80ms时 ,…  相似文献   

14.
典型心房扑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电传导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与无房扑患者,下腔静脉-三尖瓣(TV—IVC)峡部的电传导特性。方法 12例同期来本院作射频消融的患者,A组6倒为频繁发作的典型房扑,B组6例为无房扑史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观寨右房下侧壁(H1-2)和冠状窦口(CS9-10)以周期为600,500,400,300ms起搏时以及房扑和室上速时,TV—IVC峡部传导时间变化。基本刺激周期500ms时,分别测定峡部内、外侧局部心房不应期。结果 ①H1-2起搏时,A组蛱部传导时间较B组平均延长20.3%±11.6%(3.9%~28.9%,但P>0.05)。CS9-10起搏时,A组峡部传导时间较B组传导时间平均延长27.1%±10.5%(12.5%~35.8%.但P>0.05)。②房扑时峡部传导时间133±6.6ms。室上速峡部传导时间61.1±12.7ms.两组(P<0.05)。③A、B组峡部局部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但窦性心律时蛱部无显著传导延迟。房扑功能慢传导区不一定局限于该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速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62.6±7.2)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导管联合指导下,对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经标测在关键峡部消融;对存在心房一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在原消融径线上的裂隙处消融.结果 3例为无心房-肺静脉点传导的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6例为存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对原消融径线裂隙消融后,4例房速终止,余2例附加左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亦终止.消融术时间为90~295(211.7±75.4)min,X线曝光时间为11.5~67.6(25.5±16.5)min.消融术后各种刺激亦均不能诱发房速,没有出现肺静脉狭窄和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4~8(6.2±1.4)个月,9例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为窦性心律.结论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恢复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66.7%)占大多数;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多为折返机制;针对恢复传导部位的补点式消融和对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线性消融,可以成功终止并发的房速.  相似文献   

16.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 ,而且必须注意遏止或逆转左室肥厚 (LVH) ,超声心动图已被公认为诊断LVH的临床金标准[1] 。本文将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LVH的逆转治疗情况报告如下。表 1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 x±s)FS %EF VE(cm/s)VA(cm/s)VE/VA治疗前  36 .3± 3.5 0 .6 0± 0 .0 45 8.1± 17.36 7.3± 15 .90 .86± 0 .19治疗后 42 .8± 4.1 0 .70± 0 .0 5 70 .4± 16 .5 75 .6± 14.6 1.2 1± 0 .2 3   注 : P <0 0 5 ; P <0 0 1。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将 35例 (男 2 4例、女 11例 ) ,年龄3…  相似文献   

18.
评价快速心房起搏时最快 1∶1房室传导的SV间期 (SV间期 )与 1∶1房室传导的最短S1S1间期 (SS间期 )的比值 (SV/SS)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中的应用 ,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10例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17例 )测量心房分级递增刺激时的SS间期与SV间期及SV/SS ,并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 ,两组消融后SV间期较消融前明显缩短 (Ⅰ组 :2 2 1.0± 2 2 .3vs 35 7.0± 43.7ms;Ⅱ组 :2 0 2 .1± 30 .6vs 379.4± 44 .2ms,P均 <0 .0 5 ) ;消融前后SS间期无明显变化 (Ⅰ组 :310 .0± 40 .6vs 30 8.0± 36 .8ms;Ⅱ组 :332 .9± 48.1vs 336 .5± 6 2 .3ms) ;两组中所有患者消融前SV/SS比值均 >1,而消融后SV/SS比值均 <1。结论 :SV/SS可作为慢径消融成功终点的辅助观察指标之一 ,尤其对于房室结传导曲线呈连续性者 ,使用此方法可简便地观察消融终点 ,增加消融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9.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房室结传导的加速性、疲劳性对心室免于各种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心房颤动的影响起决定作用,但对房室结功能不应期(AVN-FRP)的影响不明。旨在通过对离体兔心施以多种方案电生理刺激以阐明两者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房室结传导的加速性使AVN-FRP缩短(B方案146±3.3msvsA方案159±3.5ms,P<0.01,n=6),疲劳性使AVN-FRP延长(C方案187±4.9msvsA方案159±3.5ms,P<0.01,n=6);②加速性和疲劳性诱导的AVN-FRP的变化是在11房室传导范围内产生的,并在快速频率下达到它的最大效应(100%频率下,B方案154±6.0ms、C方案187±8.3ms分别与A方案168±6.9ms相比,P均<0.01,n=6)。结论:AVN-FRP受房室结传导之加速性、疲劳性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AVN-FRP的变化可以用来反映房室结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