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柯萨奇-腺病毒受体与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柯萨奇 腺病毒受体是一种普通的存在于心肌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 ,作为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的共同受体 ,在它们感染心肌细胞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柯萨奇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分子生物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萨奇B组病毒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25%VMC患者的确切病因是由CVB感染所致。根据其对新生乳鼠的致病特点,CVB可分为六个血清型,其中CVB3有很强的噬心肌性,在病变心肌组织中发现的CVB3病毒RNA序列已经证实这一点。通过研究CVB3病毒结构蛋白与疾病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重组CVB3嵌合病毒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位点,证实CVB3的5’端非编码区对病毒毒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证实除诱导心肌炎的病毒可以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外,宿主的自发性免疫反应则使心肌组织进一步损伤,由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结构重塑,最终导致约15%的VMC患者可逐渐发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Cox V ,CV)和腺病毒 (adenovirus ,Adv)均为人类共同的致病因子。柯萨奇病毒是无衣壳的核糖核酸 (RNA)病毒 ,属于微小RNA病毒家族 ,可引起脑膜脑炎、胰腺炎 ,是儿童糖尿病的触发因子 ,也是在急性感染的心脏中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病毒[1] ,有A、B、C、D、E、F六种血清型。腺病毒为无衣壳DNA病毒 ,可引起呼吸道、肠道感染 ,同样也引起心脏的感染。引起人类病毒性心肌炎 (viralmyocarditis,VMC)最常见的病毒包括B族柯萨奇病毒(CVB)和腺病毒。为何这两种结构完全不一样的病毒为VMC的共同致病因子 ,是长期…  相似文献   

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解立颖综述刘晶星,陆德源审校小核糖核酸科的肠道病毒如何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B,CB)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肠道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病人可以完全康复、慢性...  相似文献   

5.
分别用固相免疫层析法和ELISA方法动态测定病毒性心肌炎组(VM,n=102)、病毒感染组(VI,n=41)和对照组(n=46)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柯萨奇病毒特异性抗体(CBV-IgM、IgG).结果①VM组cTnI阳性率70.58%,其中急性期阳性率达到87.93%,明显高于普通心肌酶CK、CK-MB和LDH的15.69%(P<0.01),而VI组与对照组无1例出现cTnI或心肌酶阳性.②VM组CBV-IgM阳性率(67.65%)明显高于VI组(17.07%),P<0.05.③在VM组中,IgM阳性者的cTnI阳性率(73.91%)明显高于IgG阳性者的cTnI阳性率(43.75%),P<0.01;cTnI阳性者中IgM阳性率(83.33%)也明显高于IgG阳性率(41.67%),P<0.01;而VM组中cTnI阴性者IgM阳性率(30.00%)明显低于IgG阳性率(60.00%),P<0.05.说明cTnI对VM的心肌损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普通心肌酶,对VM急性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更高.测定CBV-IgM、IgG有助于VM常见病因和病期的诊断.cTnI和CBV-Ig联合测定可使VM的诊断变得简单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DCM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原位异体心脏移植的DCM受体心肌组织以及5例正常对照心肌组织中柯萨奇B组病毒(CVB)、腺病毒(ADV)基因,采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肌柯萨奇-腺病毒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0例DCM心肌标本中,柯萨奇B组病毒阳性7例(柯萨奇病毒组),腺病毒阳性5例(腺病毒组);其余8例柯萨奇B组病毒、腺病毒均阴性(其它组),5例正常对照柯萨奇B组病毒、腺病毒也均为阴性.正常对照和其它组心肌中均无柯萨奇-腺病毒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而在柯萨奇病毒组和腺病毒组其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柯萨奇-腺病毒受体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柯萨奇病毒或腺病毒易感性增加,促使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结161例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血中柯萨奇病毒B核酸片段的结果,并与非心肌炎组98例对比研究。结果:阳性检出率心肌炎组57.8%,对照组4.1%(P〈0.01),诊断特异性95.9%。男、女性病人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由于该法能快速、早期、准确检出病毒感染,比检测相应抗体阳性率高而早,特异性高,因此,可作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近期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研究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VMC)对心脏组织白细胞介素 2 (IL 2 )mRNA、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mRNA及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VMC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6 0只小鼠随机分成 4组 ,其中黄芪治疗组以黄芪口服液灌胃 ,0 .2ml/次 ,2次 /d ,共 10d。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所有存活小鼠心脏组织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应用黄芪治疗后 ,VMC小鼠心脏组织中IL 2mRNA与TNF αmRNA表达下降 (P <0 .0 5 ) ,而IL 10mRNA表达则升高 (P <0 .0 5 )。结论 :黄芪通过改变细胞因子在心脏组织的表达而发挥其治疗VMC的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柯萨奇-腺病毒受体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柯萨奇 腺病毒受体 (CAR)在不同年龄、性别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 ,半定量分析胚胎期 18d ,生后 1d ,4、8、12周雄性小鼠及 4周雌性小鼠心肌组织中的CAR含量。结果 :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示胚胎期 18dCAR表达最高 ,生后 1d(新生鼠 )及 4周龄 (幼年鼠 )表达量依次降低 ,8周龄 (成年鼠 )基本不表达 (P <0 .0 5 ) ,12周龄 (老年鼠 )低表达 ,与 8周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并且 ,4周龄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相比 ,CAR表达量雄性高于雌性 (P <0 .0 1) ,Western Blot ting结果示CAR表达变化趋势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 结论 :小鼠心肌组织中CAR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序性 ,而且性别对CAR的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红景天、FTY720作为单味药物对小鼠柯萨奇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接种CVB3病毒液以建立VMC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VMC对照组、黄芪组、红景天组、FTY720组,观察五组动物在心肌重/体重比值;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心肌酶(LDH.CK-MB)活力改变差异。结果:在心肌重/体重上,给药组与VMC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切片,VMC对照组局部可见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小鼠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严重。药物干预组仅有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空白对照组无病理性组织变化;LDH的活性测定显示黄芪组、红景天、FTY720组酶活性明显降低与VMC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K-MB测定结果表明黄芪、红景天、FTY720组与VMC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黄芪、红景天、FTY720对CVB,诱导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 (VM)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 IL- 2 R)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改变 ,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30例 VM患者血清 s IL- 2 R和 TNF水平及与临床关系。结果 :VM患者血清 s IL- 2 R和 TNF水平明显增高。VM患者中 s IL- 2 R水平高者 ,临床病情亦较重。结论 :s IL- 2 R和 TNF在 VM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其血清学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酮替芬对脑心肌炎病毒(EMCV)心肌炎的作用。方法4周龄DBA/2小鼠经腹腔接种EMCV制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评价灌胃给予酮替芬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观察小鼠在接种EMCV后14d生存率的变化。小鼠心肌切片HE、Masson trichrome染色,观察心室肌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面积的变化。荧光定量RT—PCR检测小鼠心脏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肥大细胞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及糜蛋白酶(mMCP-4、mMCP-5、mMCP-6)mRNA表达。结果酮替芬治疗使小鼠的14d生存率明显改善(75%比25%,P〈0.01);小鼠心脏/体重比值显著改善(P〈0.05);小鼠左心室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面积明显减少(P〈0.05);IL-6、TNF—α、mMCP-4、mMCP-5及mMCP-6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酮替芬可改善EMCV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炎症和生存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词心肌促炎细胞因子和肥大细胞特异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将100例柯萨奇B病毒(CVB)所致的VMC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心肌炎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4周后复查心肌酶中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结果治疗组CK-MB和α-HBD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激素对降低VMC患儿CK-MB、α-HBDH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保护病毒性心肌炎的抗氧化作用及其调节转录因子的作用.方法 选用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硫氧还蛋白(TRX)保护组、病毒感染组.病毒感染组、TRX保护组给予腹腔注射1000TCID50柯萨奇B3病毒(CVB3)0.1 ml,TRX保护组同时给予尾静脉注射rhTRX(2 mg/kg),而病毒感染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作对照.14 d后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含量,同时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 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光镜下可见病毒感染组小鼠出现局灶性心肌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和TRX保护组心肌细胞未见异常.病毒组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护组与病毒组相比MDA 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GSH-Px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TRX保护组与病毒组比较则明显升高(P<0.01).病毒组心肌组织中NF-κB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而保护组心肌组织中NF-κB的表达与病毒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重组人硫氧还蛋白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调节转录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槐果碱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槐果碱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研究情况。方法:将VMC患者600例分为2组:槐果碱组450例(其中PCR柯萨奇B病毒(CVB)-RNA与中和抗体同时阳性90例);GIK组150例(其中PCR CVB-RNA与中和抗体同时阳性40例)。结果:槐果碱组90例CVB-RNA阳性者中经治疗后有75例CVB-RNA消失,占83.3%。GIK组40例CVB-RNA阳性者中治疗后仅4例消失,占10%。槐果碱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73%,GIK组为50.00%,槐果碱组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9.79%,其中期前收缩消失达90%以上的显效率为77.55%,而GIK组总有效率为63.82%,其中期前收缩消失达90%以上的显效率仅为29.7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据EKG所测NST及ΣST参数的改变提示槐果碱组优于GIK组,槐果碱对UCG所测射血分数、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等参数有明显改善,与GIK组相比,均P<0.05,并能提高NK细胞活性,使CD3、CD4、CD8、CD4/CD8提高或调节至正常水平,而GIK组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槐果碱是有效治疗VMC的药物,既能对抗病毒,又能对抗心律失常并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1994年至1998年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全部治愈。结论 确诊需结合临床和辅助检查,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必要时使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中西药物合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中西药物合治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6 6例 )选用黄芪注射液、辅酶Q1 0 和维生素 C(V it C) ;对照组 (5 0例 )选用 GIK极化液、辅酶 Q1 0 和 Vit C;两组患者无禁忌证者均给予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对症治疗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酸激酶、肌钙蛋白 T、柯萨奇病毒 B Ig M、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抗体、肠病毒 RNA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心律失常减少 (P <0 .0 1) ,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 (P <0 .0 5 ) ,肌酸激酶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 <0 .0 1) ,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抗体阳性率降低 (P <0 .0 5 )。结论 :采用中西药物合治方案是治疗 VMC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电镜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数量和膜磷脂定位,酶细胞化学法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组织腺苷酸(ATP、ADP和AMP)含量。结果:CVB2感染组小鼠心肌线粒体大量破坏,膜磷脂严重缺失、定位改变,CCO和SDH活性降低,腺苷酸(ATP、ADP和AMP)含量下降。结论:VMC心肌线粒体结构严重破坏、功能明显下降,心肌细胞存在产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肌钙蛋白T在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一步夹心法对76例VMC和25例DCM患者进行cTnT检测,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i)。结果:应用运算特征曲线确定心肌损伤测定值为cTnT≥0.12μg/L,其诊断的特异性为92.7%,敏感性为85.5%。与CK-MB和LDi比较,cTnT诊断VMC和DCM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K-MB和LDi,cTnT检测时间窗也比CK-MB和LDi更长。结论:cTnT可作为VMC和DCM心肌损伤诊断的主要方法,有可能取代CK-MB和LDi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