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MTH)院外心脏骤停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0例分为MTH组和对照组各25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并转运至医院,同时给予4℃冷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和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到达医院后,采用电脑降温毯实施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急诊科医生院内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较两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结果 MTH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34.8±0.9)℃]较对照组[(36.5±1.7)℃]明显降低(P<0.05),达到目标温度时间[(2.94±1.93)h]较对照组[(4.94±2.12)h]明显缩短(P<0.05),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院外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实施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入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胸痛胸闷入急诊科诊断为ACS后由急诊科转入心内科或心内科重症病房(CCU)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出院后1个月内是否死亡分成存活组(n=134)与死亡组(n=20),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存活组比,死亡组病人年龄明显较大(76.0±11.3 vs.62.5±10.3 岁;P < 0.0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存活组明显增加(35% vs. 18.7%;P < 0.05);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存活组(5.0±5.3 vs.12.3±6.0天,P < 0.05);死亡组胸痛就诊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12.3±6.0 vs.5.0±5.3天,P < 0.05)。死亡组舒张压水平较存活组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心率较存活组心率增快(P<0.05),死亡组BNP水平及cTnI最高值均较存活组增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95%CI, 1.134: 1.061-1.212, P <0.001);院前心脏骤停(OR:95%CI, 8.946: 1.607-49.815, P =0.012);舒张压(OR:95%CI, 0.965: 0.938-0.994, P = 0.016);心率(OR:95%CI, 1.049:1.020-1.079, P=0.001);胸痛就诊时间(OR:95%CI, 1.023: 1.002-1.045, P =0.032)是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较大、院前心脏骤停、胸痛延误时间较长、舒张压、心率均是影响急诊入院ACS病人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者由于受到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即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以往称“复苏后疾病”。但当心脏骤停的病人再次获得自主循环后,第二个、更复杂复苏阶段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预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相关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143例的病例资料,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场所不能预测患者预后,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有无脑干反射等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它们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排序为:脑干反射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开始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APACHEⅡ评分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持续时间。结论复苏后3d的脑干及皮质神经功能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最高。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3d后有无脑干反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等指标是建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系统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急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病人60例,分别采用心率震荡值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然后对其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TO、T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病人中,50例存活,10例死亡,存活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3.3%、16.7%。死亡病人的TO显著高于存活病人[(3.1±2.47)%与(-0.1±2.7)%,P0.05],TS死亡病人显著低于存活病人[(0.9±2.0)ms/RR与(5.0±4.2)ms/RR,P0.05],但存活和死亡病人的年龄、SDNN、LVEF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震荡比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急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更能有效评估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急诊心搏停止(Cardiac arrest,CA)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因非外伤性心搏停止于陆军总医院急诊科和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患者162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62.85±20.21)岁。按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24 h和90 d做为近、远期观察终点,分别比较基础心率和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24 h、90 d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心搏停止患者初始心律类型中以室速/室颤者自主循环恢复最多(67.65%),后依次为无脉电活动(36.21%)和心电静止(35.71%)。基础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心率对心搏停止患者远期预后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主循环恢复心率明显影响心搏停止患者近期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主循环恢复心率的增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近期(24 h)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脑损伤被认为是导致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挽救、阻止神经细胞损伤,恢复神经功能对 于改善复苏预后意义重大。作为心脏骤停患者诊疗中的重要一环,亚低温治疗已经体现出其在神经功能保护方面的 优势,但最终使患者获益的不仅仅是体温的降低,还取决于亚低温治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器官功能的连续评估与监 测、必要的辅助支持治疗等集束化诊疗策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意在就自动体外除颤仪所选新式低能量双相除颤与标准高能量单相除颤对院外心脏骤停者的复苏效果 ,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MRCT)观察。338例院外心脏骤停者 ,原发心脏病所致者 2 46例。在发病现场均随机即刻接受新式 15 0丁低能量双相电除颤或接受标准 2 0 0~ 36 0丁高能量单相电除颤 ,如为室颤 (VF)者则连续除颤 3次 ,而非 VF的心律失常者除颤 1次。观察分析低能量双相与高能量单相除颤两组心律失常成功终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后存活抵院率、存活出院率及出院时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85例)和非END组(11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后全身缺血以及发生于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再灌注反应,导致了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称之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1].PCAS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肌功能异常和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等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仍然很低[24],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改善预后[5].进入ICU的心脏骤停患者,仅约1/3可以生存出院[6-7],多器官衰竭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8].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①心室纤颤约占90%,往往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和室颤同时存在。②心室停搏约占10%。③可见规则的QRS-T波群,但心脏没有有效收缩,无心音,多见心脏破裂伴心脏填塞。文献报告13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者,据动态心电图记录,12例先发生室速,在平均96±31秒的时间内发展为室颤(VF),及时复苏抢救,存活6例;停跳最初室速心率,死亡组为166次/分,存活组为227次/分(P<0.05)。1例病人为缓慢心律,随后发展为室颤。冠心病尤其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13.
陈局军 《内科》2012,7(4):378-37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救治心搏骤停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心脏骤停者且给予相应心肺复苏术,同时对心肺复苏术成功率和除颤时间等进行观察与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经心肺复苏术后58例心搏动骤停者自主循环恢复25例、占43.10%,存活19例、占32.76%,其中复苏术开始时间〈5min者比〉15min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高,且复苏成功者除颤时间明显短于失败者(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是救治心搏骤停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早进行复苏术,规范复苏操作方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在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脏骤停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急救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急救后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院前急救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应用于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急诊病人行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急诊行心肺复苏术的6 2例病人病例资料,分为成功组(25例)与失败组(37例),比较不同因素对CPR的影响,将可能影响CPR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成功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短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源性疾病和创伤性疾病病人有较高的死亡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源性疾病和创伤性疾病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SC时间短有利于病人存活,另外脑源性疾病和创伤性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病人行心肺复苏术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016年收治的1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疾病转归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发病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ECMO辅助前时间、ECMO初始辅助流量等。结果 19例病人经ECMO联合PCI治疗均成功,存活10例(52.63%),死亡9例(47.36%),死亡组病人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梗死相关血管若为左前降支,其死亡率均高于其他部位梗死血管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CMO治疗辅助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病人的效果可行,若病人并非左前降支血管梗死则生存率会更高,此类病人需要更快地采取治疗,熟悉掌握ECMO的植入时间,可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动态变化是否优于基线MELD评分。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2011年在我国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研究MELD评分动态变化与转归的关系。结果①纳入的82例90 d病死率为37.80%。死亡组患者基线MELD评分为(25.50±4.77)分,与存活组[(23.72±4.6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但是从入组第7天开始,死亡组MELD评分逐渐升高,存活组MELD评分逐渐下降,此后各时间点2组MELD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低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14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16.04±4.00)分vs(29.39±12.30)分,P<0.05],高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7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2.38±4.91)分vs(28.92±6.76)分,P=0.001],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结论判断HBV-ACLF的预后应在基线MELD评分基础上,注意其动态变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破格救心汤对急诊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氧化应激及血清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心脏骤停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破格救心汤治疗,持续用药24h。统计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ROSC率,记录两组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检测两组复苏后氧化应激水平、血清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急救后研究组ROSC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ROSC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对照组存活18例,研究组存活25例,研究组GCS评分较复苏后12h显著升高(P 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ROSC后显著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较ROSC后显著升高(P 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两组血清S100b、TNF-α、IL-8水平较ROSC后显著升高(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破格救心汤治疗急诊心脏骤停病人可促进心肺复苏,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清S100b、TNF-α、IL-8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