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景兰  孙成表 《山东医药》2007,47(27):104-105
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灶大小分为大梗死组(〉3.0cm)56例和小梗死组(≤3.0cm)70例,测定其入院后第1、7、28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发现大、小梗死组在入院后第1、7、28天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两组间亦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CRP异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无变化和死亡病例高于CRP正常者(P〈0.05)。提示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可作为判定病情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采用ELISA检测脑梗死血清HIF-1α与VEGF蛋白浓度,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14 d动态变化水平,比较脑梗死不同体积组血清HIF-1α和VEGF的浓度。结果血清中HIF-1α浓度表达呈现动态变化规律,发病后1天达到高峰,之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虽没达到显著水平,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不同体积脑梗死血清HIF-1α浓度比较,发现大梗死灶在各个时间点血清HIF-1α浓度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平均血清HIF-1α浓度与小梗死灶只有1 d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P<0.01);脑梗死组血清VEGF浓度在5个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清中VEGF浓度在发病后第5天达到高峰,在第14天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大梗死灶与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88例入院48 h内接受肠内营养(早期组),32例入院48 h后接受肠内营养(延迟组),比较两组院内继发感染发生情况、入住NICU时间、致残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两组共20例出现院内死亡,早期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入住NICU时间、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均<0.01).早期组入院后第14天血清CRP水平低于延迟组组(P<0.01).入院后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与入住NICU时间、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92、0.380,P均<0.01).120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1例,与生存者相比,在梗死灶最大面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者行早期营养支持所占比例大于院内死亡者(P<0.01).早期肠内营养(OR=0.231,95% CI:0.073 ~0.813)、医院获得性肺炎(OR=5.192,95% CI:1.823~18.956)和入院时GCS(OR=1.478,95% CI:1.159 ~1.899)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院内感染率、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疗程14d。评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颅脑CT检测梗死灶体积。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均显著降低(P〈0.01),第7、14天治疗组NIHSS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梗死部位体积均有缩小,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梗死部位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尤瑞克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灶体积,能有效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大小又分为3个亚组:小梗死灶组(22例)、中梗死灶组(30例)和大梗死灶组(20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21例、中型31例和重型2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1、3、7、10天血清中HGF的水平,对照组第1天采血测定。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GF水平在发病第1天即升高,第7天最高,各时间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HGF水平在轻、中、重型之间及小、中、大梗死灶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后HGF在大脑的表达上调,HG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脑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1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老年脑梗死组血清瘦素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ESS评分与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3,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8.
于立峰  李敬田  杨建美 《山东医药》2011,51(17):100-10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拟诊及确诊CHD患者186例,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无明显狭窄43例(正常组)、稳定型心绞痛(SA)51例(S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92例(ACS组),其中行PCI术97例。检测各组入院时及行PCI术患者术后1、6、12、24 h的血清H-FABP。结果 SA组、ACS组血清H-FAB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行PCI术患者术后6 h H-FABP明显高于术前(P均〈0.01),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CHD患者血清H-FABP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PCI术可影响H-FABP变化,检测H-FABP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张世淼  杨利军 《山东医药》2009,49(3):104-10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9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ACI组)及5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病灶血清H-FAB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中病灶(P〈0.05),中病灶血清H-FAB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小病灶(P〈0.05)。提示H-FABP可能是早期缺血脑卒中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其水平能反映ACI病灶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患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变化与出血量、部位、形态及ACH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ACH患者60例为病例组,同期无脑血管疾病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Fas和sFasL,并按出血灶大小、部位、形状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sFas和sFasL差异。结果 ACH组6 h血清sFas低于对照组(P〈0.01),24 h、2 d、7 d血清sFas高于对照组(P〈0.01),ACH组6 h、24 h、2 d、7 d血清sFasL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Fas和sFasL峰值与出血灶的大小、部位、形态有关(P均〈0.01)。结论血浆sFas、sFasL的峰值高可能提示ACH患者的出血灶较大、形态不规则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