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离后预防拔管失败的有效方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9月呼吸衰竭新生儿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使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观察组使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对比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撤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撤机失败2例,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撤机失败3例,总发生率为2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呼吸衰竭新生儿,实施HHFNC进行治疗,可在保证成功撤机的前提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将集束化激励式心理干预应用于ICU病房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撤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相应研究标准选取60例在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撤机时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使用集束化激励式心理干预,以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比较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96.7%,高于患者对照组撤机成功率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激励式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ICU病房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撤机中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呼吸中枢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因呼吸中枢损伤致呼吸衰竭于我院ICU住院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采用有创通气,后以PSV方式直至撤机,观察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VAP)更高,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监护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则均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呼吸中枢损伤致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持续与间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本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因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无创机械通气,实验组采用间歇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气血分析。结果两组气血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持续无创机械通气,间歇无创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于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VAP发生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ICU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总计8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以及基于风险预警制度指导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每组40例,对比2组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VAP发生率、呼吸机依赖及撤机情况、再插管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ICU患者的VAP发生率以及呼吸机依赖、再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以及ICU入住、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基于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的不同实施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8/2014-08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行延迟机械通气,研究组行早期机械通气.使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的通气指标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7.14±0.56)d,少于对照组的(10.54±1.4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有创机械通气,能有效降低撤机困难发生率,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从我院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的12例呼吸衰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6例,两组患者均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施加个性化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撤机时间为(5±2)天。对照组患者平均撤机时间为(7±3)天。结论个性化护理方式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病情恢复有着显著帮助,可以有效缩短撤机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应用在呼吸衰竭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5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45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气血分析及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气血分析指标评分分别为PCO_2(33.56±5.31)mmHg、PO_2(61.43±5.67)mmHg,与对照组相比较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功能指标分别为HR(76.45±9.46)次/min、MAP(77.81±10.52)mmHg、LVEF(44.67±6.34)%,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呼吸衰竭,可有效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12年10月~2014年5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诊抢救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6.7%)优于对照组(7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机械通气者120例患者,收治时间2015年6月-2016年8月,对患者实施对应的护理后,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120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率高达96.7%;出现2例脑出血死亡患者,1例慢性阻塞性肺气急性期患者在撤机后再次予以机械通气治疗。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时行日常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时实施心理和生理上的护理,可实现自主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撤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按照住院尾号的奇偶数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给予常规疗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常规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7月—2017年7月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氧代谢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细胞免疫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EN组(n=35)和PN组(n=35)。观察两组患者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前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EN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PN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高于PN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患者Alb、PA、TF水平与治疗前及EN组比较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CD4~+/CD8~+较治疗前均下降,且EN组患者CD4~+、CD4~+/CD8~+高于PN组,CD8~+水平低于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营养支持治疗能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2周内撤机成功率、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8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也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24小时后的血气、心率、呼吸频率等监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4小时后血气、心率、呼吸频率等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通气功能,对提高治疗效果及促进患者康复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0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分成两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头罩法吸氧治疗,50例实验组患儿选择新生儿无创呼吸机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治疗时,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对本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中,结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随机挑选10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以及参照组50例。在研究过程中,对参照组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对研究组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同样一段时间之后,对两组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值进行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人员还需要检测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对患儿的呼吸系统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不明显,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参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措施的有效治疗率不如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在呼吸系统相关指标的改善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儿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之后,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更多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可以明显改善自身疾病程度,实现疾病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Bi PAP)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 PAP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Bi 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兴奋剂对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80例参与本次实验,利用随机数表法将这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和呼吸兴奋剂进行治疗,观察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动脉血气指标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疗效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5);治疗前及治疗1 d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和pH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 d后对照组PaCO_2显著高于观察组而Pa O_2显著低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