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心康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 mg,每日三次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心康泰,每日三次,每次两粒口服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康泰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特别是合并冠心病患者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依帕司他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芪红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分组原则设置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饮食或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对照组30例,仅单纯应用神经营养弥可保注射液肌注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芪红地黄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两组对比,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6 8,P=0.000 1)。结论芪红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明显,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神经传导功能,且药性温和,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α-硫辛酸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糖尿病伴随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α-硫辛酸结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独用甲钴胺。对比两组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胫前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结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患者神经电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联合复方三维B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分析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n=45)选用安慰剂进行治疗,观察组(n=45)采用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联合复方三维B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中,两组均出现少数头晕、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复方三维B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门诊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29例)口服甲钴胺片和消栓肠溶胶囊治疗,疗程共5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阳性症状VAS评分以及应用肌电图(EMG)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G结果显示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MNCV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以及SNCV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甲钴胺有效的改善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促进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疗效显著,安全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联合温阳活血泡脚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泡脚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泡脚方联用前列地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下肢局部微循环和神经营养,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腺苷钴胺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7例,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51.52%,观察组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NCV正中神经为(41.08±2.82)m/s、腓总神经为(37.38±2.32)m/s,观察组分别为(44.52±3.08)m/s、(42.52±2.58)m/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可有效改善MNCV,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中神经电生理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诊治的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6例,设置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诊断无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6例,设置为对照组,全部患者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结果对照组在神经传导速度(NVC)中,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VC)、感觉传导速度(SCV)皆高于研究组,且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的远端潜伏期较研究组更短,且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的应用能够通过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的检测,评估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能够为临床评估与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中药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80例DPN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8月-2019年12月,将其按照住院序号分成两组,各40例。其中奇数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而偶数设为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针刺与中药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与体征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与体征积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 <0.05)。研究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均更优(P <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灸治疗DPN有可靠的疗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破壁饮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两组第一周均使用头孢呋辛及甲硝唑静滴治疗;观察组第二周改用口服中药破壁饮片鱼腥草与丹参配伍治疗一周,对照组第二周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一周,按相关疗效标准及治疗后CRP值评定疗效。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CRP值经治疗后均有降低,一个疗程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破壁饮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服用方法便捷,接受性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4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6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对照组(62例,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平均皮肤瘙痒持续时间、平均皮肤瘙痒发生频率、平均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结果两组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治疗前平均皮肤瘙痒持续时间、平均皮肤瘙痒发生频率、平均皮肤瘙痒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平均皮肤瘙痒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皮肤瘙痒发生频率和平均皮肤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减少皮肤瘙痒持续时间、降低皮肤瘙痒发生频率和平均皮肤瘙痒程度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功能锻炼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积极作用和效果。方法以11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对象,抽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将患者按照常规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熨烫联合早期功能锻炼进行干预。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候(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积分。结果治疗前患者的疼痛、水肿及关节活动度临床症状积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证候积分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患者中药熨烫联合动能锻炼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缓解关节水肿症状,提升患者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整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纳入的9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遵照随机分层法分成两组各45例,研究组采取中西医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与对照组的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语言表达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升高,但研究组评分更高(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中效果显著,改善相关症状,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恢复,快速稳定病情,为预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从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择78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前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后者给予中医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87%)较对照组(79.49%)高,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评分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变幅更大,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中医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联合开展发挥协同作用,患者病情恢复效果理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蛇荣皮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疗效。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抽取94例,采用数字单双原则将47例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将47例双数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降糖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西药氯雷他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应用中药乌蛇荣皮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乌蛇荣皮汤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的改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5级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学生(各30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沿用终结性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而观察组则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观察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优秀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期末考试优秀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师生互评满意度(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师生互评满意度(63.33%),P<0.05。结论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教学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中药组方联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方法在2018年8月-2019年2月期间选择因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就诊于本科室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以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患者43例。对比组采用西医传统常规治疗方式,即为硝酸咪康唑栓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药组方与硝酸咪康唑栓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药组方采用了我科室自拟经验方。分析两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 6,P=0.003 6。结论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中药组方与硝酸咪康唑栓联合治疗方式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此方式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单独硝酸咪康唑栓治疗方案,可见此治疗方式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