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前,对运动负荷后心电图之ST,R,P波变化有很多报告,但对QT间期变化的研究很少报告。QT延长与相对不应期延长相互联系,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密切关系。作者研究了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安静及Master运动负荷时之QT间期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报告如下。1979年8月到1981年4月间在该院做冠状动脉造影及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的有300例,以其中107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心梗34例,心绞痛3O例,正常冠脉43  相似文献   

2.
张莉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11):501-501
一、吡美诺(Pirmenol)本药为1977年美国合成的吡啶甲醇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电生理学特征与双异丙吡胺类似,抗胆硷作用比双异丙吡胺弱,肝首次通过少,生物利用度约87%,生物学半衰期长达7~9小时。故每日2次给药为其特征。二、pentisomide本药为法国开发的Ⅰ类药物。其化学结构类似双异丙吡胺,而电生理学特征各异。本药具有缩短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缩短有效不应期(正常化)和缩短延长的QT 间期等特征。从使用依赖性抑制分类来看为缓慢  相似文献   

3.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动物实验中早已发现的现象。Hearse认为这种心律失常是由于缺血的整体或局部组织的血流全部或部分再通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冠脉内血栓溶解疗法(PTCR)或经皮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的普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逐步引起临床的重视。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组织异型性和折返过程:记录心肌细胞膜电位,同时给心肌低氧液灌流,则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动作电位振幅,以及静息电位除极相的上升均随着灌流时间延长而变化。组织整体也出现异型性。在这种状况下,如给予充  相似文献   

4.
QT延长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T延长综合征(LQTS)是以心电图表现为特征性的QT间期延长和导致扭转型室速(totsade de pointes,TdP)的疾病群。可分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症和后天性QT延长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治疗中QT延长的起因1950~1960年以后出现了因心电图QT间期延长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而致死的概念。以往曾有人把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发生较高摔死率的患者做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进行过报告。其发生原因认为是从右侧星状神经节到达心脏的交感神经活...  相似文献   

6.
对心律不齐的药物治疗方法在这 1 0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AST(心律不齐抑制试验 )和 SWORD(口服 d-索他洛尔生存试验 )等大规模临床试验提示 ,以抑制 Na 通道作用为主的药物和单纯的 K 通道抑制药物可使生命预后恶化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使应用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混乱时期 ,只有乙胺碘呋酮对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心律不齐患者可能改善其预后 ,从而寄予极大的期望和倍受关注。乙胺碘呋酮的早期 (1 970年代 )研究显示 ,长期给药能延长心肌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 (APD)和不应期 ,把它归于 Vaughan Williams分类的 类药物。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 …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     
基因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疾病包括:1)QT延长综合征;2)Brugada综合征;3)进行性心脏传导障碍;4)婴幼儿猝死综合征;5)心律失常致右室心肌病;6)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相似文献   

8.
1994年,在日本保险通过了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它采用高频能量消融并根治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之后,该法开始普及。导管消融不同于离断或冷冻凝固心律失常起源的外科开胸术,作为治疗药物无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根治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导管消融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很高。其中,对于发作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常见原因WPW综合征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用Ⅲ类静脉药物--尼非卡兰盐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非卡兰盐酸盐(nifekalant hydrochloride,简称尼非卡兰)是在日本开发,唯一的单纯钾通道IKr阻断剂,对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很高的抑制效果。另外,对心功能抑制小,国外普遍使用的静脉胺碘酮,在日本还是试验治疗阶段,这一背景下,本药物的使用频率确实在增加。尼非卡兰以原型分配广泛是理想的药物,上市至今已有3年,表1是第二次尼非卡兰研讨会上发表的该药副作用的报告。除QT延长等出现的电生理学的副作用较多之外,发生刺激血管的副作用也不少。  相似文献   

10.
本期是心脏起搏器(PM)专辑。共有五篇文章。安置PM 的适应症:木谷文博认为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慢速心律失常、双支传导阻滞和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确A—S 征既往史者均为安置PM 的适应症。另外,对发作性室上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者亦可安置PM。注意事项:①诊断确实。②明确症状与心律失常关  相似文献   

11.
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时的治疗1.继发型QT延长综合征QT延长的病因必须去除,即停用抗心律失常等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此外,伴有显著心律过缓时,临床时心脏起搏(经静脉右房或右室起搏,80~100次/分)及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0.01~0.05ug/kg...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消融术 (Radio 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 RFCA) ,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 ,当时能源为直流电。 80年代后期 ,能源改为高频电流 ,其安全性和疗效有所提高 ,遂迅速普及。从前认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动过速是 RFCA的适应证 ,而近年来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例 ,RFCA与药物疗法一起被称为第一线治疗方法。对以往射频治疗成功率较低的心律失常 ,近年来 ,随着新仪器的出现和临床资料的积累 ,已使手术效果提高 ,故积极将 RFCA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的病例也增加起来。本文在于论述RFCA治疗的意义和现状及今后的展望。一、RFCA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手术用于心律失常是以Sealy、岩等治疗WPW综合征为开端,以后不久,即试用于室性心动过速。致死性心律失常经手术治疗,可完全从心律失常发作、死亡的危险中以至长年药物治疗中解脱出来。其优越性无法估计。一、WPW综合征1.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PW综合征在窦性心律时可见δ波为主的心电图异常,在未发生心动过速时,其本身无危险性。这种心动过速具有代表性的是伴有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的伪心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后者,因快速性房颤通过旁路(ACP)直接传导到心室,ACP顺行传导不应期短的病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致死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循环系统疾病中是最多见的病症。心律失常有否危险取决于是否引起并发症或者有无猝死的危险。其并发症有循环障碍、血栓等。另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也是危险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危险性心律失常如下表,心室纤颤、心室扑动、反复心跳停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均属可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但是,如果从猝死的预测角度看,对ST-T部,QT部的易变性也应予以注意。复级相的易变性,意味着易发生折返激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提出自律神经活动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发病有密切关系。其根据之一,是应用乙酰胆碱和毛果芸香碱(P)可以诱发心绞痛,提示其发病机理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交感神经反射性活动亢进有关。著者就此观察了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24小时以及心绞痛发作后的自律性神经活动的变化。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对照组9例(48.2±3.3岁),非痉挛性心绞痛5例(59.0±3.4岁);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11例(56.5±2.8岁)。男性受检者先静卧20分钟,然后应用心电图监测装置连续记录100个R波、计测连续100次心搏的R—R间期,用平均R—R间期除R—R间期变化的标准偏差,再乘上100则为CV,以百分数表示。接受药物负荷试验者早  相似文献   

16.
现在,除了β受体阻断剂以外,在日本还有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经许多开发试验证实对心律失常有效,但是,对于目前特定的患者选择哪种抗心律失常药还有许多疑惑。当判断某种心律失常需要治疗,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如下基本事项(见表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在诊断方面,Holter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查(EPS)、心室迟延电位(LP)和体表心电图等检查已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方面,已研制出以la-c类为首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起搏器、植入型自动除颤器(AICD)等器械,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也取得良好效果。但对心性猝死的预测和预防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对抗心律失常药效果的认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所报告的效果也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产生了某些混乱。因此,很难把所有问题拢在一起论述。仅就几个课题概说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的治疗(二)(接上期)(3)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有阵发性和慢性持续性,两者治疗原则不同,阵发性可自行缓解或经过治疗在短时间内恢复窦性节律,但反复发作者较多.房颤持续时间如太长,恢复窦律则较困难,持续两个月以上时,通过除颤恢复窦律后也有半数以上复发...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对发作性房颤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发作性心房纤颤(Paf)是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心律失常,因其临床电生理学尚不完全清楚,故目前仍以自然发作的有无和Holter心电图为指标进行药效评价。Paf虽然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因心悸和眩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基础电生理知识的积累、诊断技术的提高、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的开发 ,以及非药物疗法的进展 ,近年来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出现了飞跃发展。特别是在药物治疗方面 ,在日本自 1 95 6年开始使用奎尼丁 ,此后又开发了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已有 2 0种以上 ,其间与 CAST报告 (CardiacArrhythmia Suppression)于 1 989年发表 ,尽管其在临床实践上导致了不少混乱及不必要的不安 ,但 CAST提出的问题郑重唤起人们要注意恰当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并激起了对新型无副作用心律失常药的研制 ,还进而导致了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