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眼压鼠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霞  杜蜀华 《眼科研究》1999,17(2):104-106
通过观察高眼压后Mu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Muller细胞在高眼压性视网膜损伤听作用及意义。方法前房加压灌注法制作 大鼠急性高压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视网膜上GFAP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驾定量。  相似文献   

2.
脑红蛋白在大鼠眼球中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红蛋白(NGB)在正常大鼠眼球中的分布。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NGB在正常大鼠眼球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NGB主要存在于视网膜中,在虹膜、睫状体和视神经中亦有一定量的表达,在眼球内的其他组织中则没有表达。该蛋白在所有神经元中均有高强度的表达,但不存在于视网膜的色素细胞层中。其中,在视网膜的丛状层和光感受器的内节中分布最多,这与视网膜的耗氧部位线粒体的亚细胞定位基本一致。结论 NGB可能是一种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很相似的呼吸蛋白,在视网膜的氧供和氧消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与许多视网膜缺血缺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绿色荧光灯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灯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1900±106.9)Lx绿色荧光灯对SD大鼠进行持续24小时照射,分别于光照前,光照后6小时、6天及14天进行视网膜光镜形态学观察、外核层厚度及FERG检测。结果光照前视网膜形态正常,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光照后6小时视网膜外核层变薄,其厚度减少23.91%,内外节排列紊乱。光照后6天外核层更薄,其厚度减少46.60%。14天外核层较6天增厚,其厚度减少42.40%。FERG的a波和b波振幅于光照后6小时及6天持续降低,至14天仍无显著恢复。结论该模型可能是研究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01-103)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的增殖活性与RB组织学分型和浸润能力的关系。 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对48例RB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12例分化型RB组织平均PCNA标记指数(labelling index,L1)明显低于36例未分化型(P<0.05);22例视神经浸润组RB组织平均PCNA LI明显高于26例视神经未浸润(P<0.05)。表明PCNA LI与RB组织学分型及浸润能力相关。 结论:测定PCNALI对于判断RB的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0-11)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的常见病。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视网膜受到来自于变性玻璃体的牵拉作用。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这种分离应当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受到来自玻璃体的牵拉后。将力量传导到与色素上皮的紧密联接,使其遭到破坏而发生的。我们建立了与临床相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伤模型。通过结合在细胞上的磁珠而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模拟视网膜脱离发生前RPE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6.
兔眼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后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emorrhagicretinaldetachment,HRD)后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健康青紫蓝兔18只,从16只动物的32眼中随机选出16眼作为实验组,另16眼作为对照组,另2只动物4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网膜下注入自体抗凝血0.2mL(肝素钠浓度2.5kU/L)或含肝素钠(2.5kU/L)的生理盐水0.2mL的方法建立模型。手术后1h,1,3,7,10,14,28d取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D组早期出现光感受器内外节脱落、变短,外核层水肿,3d时基本均已自行复位,14d时光感受器层仍有结构轻度紊乱,部分内外核层区略薄,部分细胞水肿,28d时与正常对照组光镜下未见明显区别。HRD组术后早期以光感受器内外节断裂缺失为主,继而出现外核层及内核层细胞水肿、细胞间隙变大、空泡样变性、并可见核固缩、核碎裂,至14d时光感受器大部分消失,结构紊乱,内外核层及网状层不规则,结构紊乱,空泡样变性,可见大量核固缩、核碎裂,28d时视网膜仍未自行复位。结论: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由于血液成分的机械损伤、可能的毒性作用,HRD对视网膜的损伤是涉及视网膜全层的严重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损伤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 对1995年至2005年间经玻璃体手术治疗1075只外伤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合并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含外伤性脉络膜分离)或视网膜下出血在内的不同类型脉络膜损伤共41例41只眼(3.8%),采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进行治疗,统计比较手术预后。 结果 视网膜复位38只眼(92.7%),最终视力大于0.1者10只眼(24.4%);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29只眼(70.7%),其中合并视网膜下出血组14只眼(87.5%,14/16),合并浆液性脉络膜脱离组12只眼(75.0%, 12/16),合并出血型脉络膜脱离组3只眼(33.3%,3/9),三组患眼的视力提高率χ2=8.394,P=0.015,P<0.05。最终黑朦6只眼,均为出血型脉络膜脱离者。17只低眼压眼中8只眼(47.1%)需持续硅油填充,出血型脉络膜脱离5只眼(55.6 %,5/9)。 结论 合并脉络膜损伤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其中合并视网膜下出血者手术预后较好;合并出血型脉络膜脱离眼预后较浆液型明显差,但也并非眼球摘除适应证。严重外伤性脉络膜分离眼预后较差常 为低眼压需长期硅油填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5-298)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对视网膜激光损伤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响。 方法 40只Sprague-Danley(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损伤后连续3 d腹腔注射剂量为30 mg/kg的甲泼尼龙,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激光光凝术后3、7、14、28 d各处死5只动物,取出眼球,用AFA固定液进行组织固定后做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PCNA的表达。 结果 激光光凝损伤后3d ,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表达PCNA,治疗组PC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弱,3 d 后PCNA表达消失;激光光凝损伤后3 d ,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表达GFAP,在各时间点治疗组GFAP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弱。 结论 甲泼尼龙可减轻Müller细胞激光损伤后PCNA和GFAP的表达,最终影响视网膜激光光凝损伤的瘢痕修复,这为研究视网膜激光损伤和防护的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99-3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Bcl-2在外伤性PVR视网膜前膜形成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S-P法对外伤性PVR大鼠模型视网膜前膜做TERT、PCNA、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染色结果行图像分析。结果:伤后PCNA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值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14d组阳性率最高,与7d组和28d组比较有显性差异。伤后TERT蛋白和Bcl-2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值出现先升高后稍降低的动态变化,14d组和21d组阳性率最高,与7d组比较有显性差异,TERT、PCNA和Bcl-2蛋白表达之间有显相关性(P≤0.01)。结论:TERT、Bcl-2参与外伤性PVR视网膜前膜增殖细胞的生长调控,与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呈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神经节细胞是视网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其轴突构成视神经,在视觉信号的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hy1.1被认为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标志物,不少研究报道利用Thy1.1抗体分离纯化并鉴定视网膜节细胞[1]。我们利用多种神经细胞特异抗体,检测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的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染色特征,为全面了解节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对其正确识别和区分节细胞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和工具。1材料和方法选取纯种Spregue-Dawley(SD)及Wistar大鼠各3对进行繁殖,其子分别于出生后0、1、3d,1、2周,1、2、4、5、12个月时(每个时间点各3~5只)麻醉后处死,摘除双眼立即放入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含量变化。 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第7,14,21,28天抽取玻璃体液,每组4只眼,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其TNF-α含量。结果:TNF-α的含量1~21天逐渐上升,21天时达最高,为434μg/ml,28天时下降至122μg/ml。 结论:TNF-μ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内的含量变化与PVR形成的自然病程相吻合,提示可能在PVR启动和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231-233)  相似文献   

12.
大鼠光损伤性内层视网膜变性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光损伤后大鼠眼内层视网膜的神经原变性。 方法 用波长为480~520 nm,强度为900~1000 lx的绿光光照Lewis大白鼠24 h ,然后使其在黑暗中恢复,于光照后1、3、7、14 d处死动物并获得视网膜。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视网膜内层细胞,用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光损伤后可见大量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杆双极细胞在光照后第3天开始变性并逐渐减少数目;水平细胞在第1天即水肿变性但以后逐渐恢复;无长突细胞在第1天显示数目减少;神经节细胞在光照后始终呈水肿变性;Müller细胞于光照后在视网膜下增殖。超微结构研究显示视网膜内层神经元有固缩和水肿两种变性。 结论 视网膜内层 神经元和Müller细胞参与了光损伤性视网膜变性。不同的神经元表现不同类型的变性。(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vitrectomy, scleral buckling, intraocular microsurgery and liquid silicone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detachment complicated by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48 eyes were treated using these techniques combined. Complete attachment was achieved in 16 eyes (33%), partial attachment in 20 eyes (42%), and 12 eyes (25%) remained detached. Vision was improved in 17 eyes (35%), unchanged in 17 eyes (35%), and worse in 14 eyes (30%). Complications included emulsification of the silicone, glaucoma, cataract, band degeneration of the cornea, reproliferation of membranes and passage of silicone into the subretinal space. Significant preservation of mobility vision was achieved. A larger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longer follow-up will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place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mplicated problem.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眼冲击伤视网膜电图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性兔眼冲击伤后,视网膜电图(ERG)a、b波振幅明显降低,分别约为伤前35%及54%,并于伤后14d,21d才恢复至伤前水平。地塞米松合并蝮蛇抗栓酶治疗组ERG a、b波振幅恢复早于对照组及地塞米松合并妥拉苏林或单纯用地塞米松的两个治疗组。表现一定能量的冲击波可造成明显的视网膜功能损害,ERG可作为检测损伤程度,客观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69-171)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动态分析晶体、视网膜、肾脏和血液中镁、锰离子水平,后者的含量与变化均很微小,但镁离子在病程1个月时,血清、晶体中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视网膜中镁随病程而下降,肾脏镁在病程1个月时升高,以后渐降。给镁动物组织和血清中的镁浓度均不同程度恢复。表明肾功能损害可能是视网膜、晶体和血清镁浓度进一步降低的原因,通过不同途径长期、少量给镁,对恢复和提高组织中镁浓度,维护肾脏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37-23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激光能量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laser induced 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治疗实验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 vein occlusion,BRVO)的成功率和组织学损伤情况,以确定最佳的激光治疗能量。
方法
40只有色家兔的80只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20只眼,采用光动力方法建立BRVO模型,24 h后以50 μm光斑、0.1 s的红色氪离子激光的不同能量(A组400 mW、B组600 mW、C组800 mW和D组1 000 mW)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间的吻合,在实验后第1、2、4、6、8周时进行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在实验结束时(施行静脉吻合术后第8周末)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80只兔眼均成功建立了BRVO模型。A组无一例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成功,激光对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损伤最轻,Bruch膜基本完整;B、C组诱导成功率分别为15%和55%,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中等;D组诱导成功率为80%,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最重。4组之间比较,诱导成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C组诱导静脉吻合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BC=0.008);A组和B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成功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AB=0.072、PCD=0.091)。
结论
红色氪离子激光诱导实验性BRVO兔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的最佳激光能量设置为:能量800 mW,光斑直径为50 μm,时间0.1 s。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13-16)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小鼠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同种异体小鼠眼内黑色素瘤 模型,并观察其基本病理特征。 方法 昆明小鼠共36只,分为前房组、玻璃体腔组和足背皮下组,每组各12只。分别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于小鼠右眼前房、右眼玻璃体腔或右足背皮下,然后对肿瘤的发生率、肿瘤眼溃破时间及瘤体的基本病理特征等进行连续32 d的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最后作小鼠肿瘤相关器官的病理解剖及组织切片观察。 结果 昆明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分别为前房组12/12只眼,玻璃体腔组11/11只眼和足背皮下2/12只鼠。前2组的肿瘤发生率明显较高(χ2=17.143, P=0.000;χ2=16.218, P=0.000)。前房组移植瘤比玻璃体腔组较早溃破眼球 (Log Rank =18.22, P=0.000),其后肿瘤在眶内生长时均可见有被排斥而脱落的现象。32 d后,玻璃体腔组移植瘤平均直径较足背皮下组大(t=3.322,P=0.003)。在肿瘤切片观察中,眼内肿瘤未见坏死灶,而皮下肿瘤中央可见有大片坏死灶。 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 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人类眼内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 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与发展机制提供了一种模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33-4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不同浓度进行球后注射,计数并比较正常和实验条件下以及不同浓度药物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高浓度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发生较多的新生血管芽,而球后注射VEGF反义寡聚脱氧核 苷酸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的细胞核数明显减少,特别是大剂量注射后减少达59.3%(P<0.01)。结论VEGF反义寡聚脱 氧核苷酸能有效抑制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增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41-143)  相似文献   

19.
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正常人眼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技术作正常人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 方法:用CDI测量90例(180只眼)正常人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的血流参数,分析其与影响因素间关系。 结果:OA,CRA,PCA的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分别为(单位cm/s):31.7±10.9,7.2±2.6;10.2±3.4,2.8±1.2;11.3±3.6,3.2±1.4。OA血流参数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计数,红血球压积呈正相关,与性别、眼别、正常范围眼压无关。正常眼部动脉血管的正常频谱形态为近似三角形,三峰双切迹,呈高阻波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较高,各频带宽度基本相同,无明显频窗。结论:CDI的眼部应用可为了解眼及其供应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奠定基础。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99-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