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新型超声诊断仪,能够无创伤地显示眼前节的结构和病变,对于虹膜后面的虹膜睫状体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我们就应用UBM检查出的682眼虹膜睫状体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球前段肿瘤检查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前段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用UBM对13例临床诊断或疑诊的眼球前段肿物患者进行检查。结果:3例有外伤或手术史、临床诊断为前房植入性虹膜囊肿,UBM显示有较大的无内反射的囊性回声;8例前房较浅、房角较窄、怀疑虹膜后或睫状体肿物中,7例显示虹膜后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回声(其中2例有多个囊性回声),1例睫状体部有实性肿物回声;2例临床诊断为虹膜痣者,显示虹膜实性隆起或稍增厚、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影。结论:UBM检查有助于眼球前段肿瘤的诊断和定位。眼科学报1997;13:189—191。  相似文献   

3.
睫状体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文斌  杨文利  胡士敏  李彬  朱晓青  孙宪丽  何守志 《眼科》2003,12(4):216-218,T014
目的 :探讨睫状体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特征、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诊断价值以及局部切除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范围。方法 :2 2例经UBM、B型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睫状体肿瘤的患者 ,肿瘤最大径 4~1 6mm ,晶状体限局性混浊或限局性赤道部凹痕 6例 ,完全混浊 3例 ,4例合并视网膜脱离。采用全身低血压麻醉 ,行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或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前脉络膜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异体巩膜移植术 ,切除的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经 2个月~ 5年 3个月 (平均 2 8个月 )随访 ,未发现肿瘤复发 ,1例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 (上皮细胞型 )直径超过 1 5mm ,术后 2年发生肝转移。末次随访时 ,视力 0 0 5~ 0 3者 7例 ,>0 3者 1 5例。病理诊断 :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 9例 ,黑色素细胞瘤 4例 ,无色素上皮腺瘤 6例 ,神经纤维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结论 :睫状体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一半 (1 3/ 2 2 ) ,UBM对睫状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是确定病变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重要工具。睫状体肿瘤局部切除不仅可以保留患眼 ,挽救视力 ,而且对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提高成功率 ,是治疗某些睫状体良、恶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的检查结果,探讨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12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记录其术前UBM检查的结果,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前应用UBM检查的价值。
  结果: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356例357眼。术前均进行了 UBM 检查,其中122眼(34.17%)有阳性发现,56眼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8眼有房角狭窄,6眼房角关闭,28眼发现有睫状体囊肿,4眼发现有虹膜囊肿,11眼发现有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眼发现有视网膜囊肿,其中12眼同时存在两种病变。本研究中 UBM 发现脉络膜脱离者56眼,阳性率15.7%;术前眼B超检查发现脉络膜脱离者25眼,阳性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2,P<0.05)。
  结论:对于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病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检查UBM能够全面了解前房角、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视网膜的情况,对全面了解患者术前情况,估计手术难度,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与眼压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于2013年就诊于我院屈光矫正激光中心共60例患者,这些患者除了激光矫正近视常规检查外另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共119只眼,通过Pentacam角膜地形图系统矫正眼压公式Ehlers:IOP-修正=0.071×(545μm-测量角膜厚度),排除中央角膜厚度对眼压的影响,并通过UBM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其中高度近视62只眼,中低度近视57只眼;发现单发囊肿27只眼,多发囊肿20只眼,无囊肿72只眼;眼压正常72只眼,高眼压47只眼;其中高眼压患者排除青光眼可能;所得数据通过SPSS19.0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与眼压之间相关系数为0.235,P=0.01〈0.05。结论通过该相关研究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与眼压高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眼挫伤后低眼压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眼挫伤后低眼压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诊断结果,分析眼挫伤后低眼压产生的原因,并评价该项新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22眼)眼拌伤后低眼压接受了UBM检查。对每一病例常规探查9个切面,观察前房、瞳孔、前房角、虹膜及睫状体等的改变并采集图像,可疑部位重点观察房角及睫状体情况,并记录病变范围。结果22例低眼压中位病程3月,平均眼压6.42mmHg。22眼均存在全局周睫状体脱离,19眼存在睫状体分离房角漏(86.36%)。房角漏范围从0.5到4个钟点,并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22眼中7眼根据UBM及临床检查结果实行了睫状体缝合手术。结论经脉络膜上腔途径的房水引流增加是眼挫伤后低眼压的主要原因。UBM对于眼挫伤后低眼压尤其是伴有睫状体分离房角漏的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来 ,我们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biomi croscopy ,UBM )在检查青光眼和外伤患者时 ,发现虹膜背面及睫状体囊肿 16例 2 3只眼 ,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青光眼患者 9例 14只眼 ,眼外伤患者 7例 9只眼 ,年龄 2至 76岁 ,平均年龄为 43 5岁 ,视力 1 0至 0 2 ,1例伴有视神经萎缩及黄斑裂孔 ,视力颞侧光感。采用德国zeiss -humphrey公司的UBM 840B型超声生物显微镜 ,探头频率 5 0MHz ,探查深度 4~ 5mm ,分辨率为2 0 μm ,监示器显示范围为 5mm× 5mm ,对眼球各方位的前房角、虹膜及睫状体进行垂直扫描 ,采集最佳图像。结果 :16例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生情况.方法 用UBM对391例(426只眼)无外伤、内眼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391例(426只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22例(25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5.87%.其中单发性囊肿15例(17只眼)占68%,多发性囊肿7例(8只眼)占32%.25只眼共检出囊肿37个,其中位于颞侧17个,占45.95%;下方14个,占37.84%;鼻侧3个,占8.11%;上方3个,占8.11%.结论 UBM能客观地检测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提供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数量信息.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发生率约为5.87%.囊肿好发于颞侧及下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50只眼)患有不同眼前段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同时进行UBM和B型超声波检查,并结合临床检查和手术中所见,综合评价UBM在前段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2只有前段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UBM检查到有视网膜脱离的34只限(包括硅油填充眼5只限),视网膜环行收缩21只限,视网膜前移位13只限;玻璃体混浊38只限,硅油乳化3只限,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6只限,睫状体囊肿2只限。UBM诊断APVR的符合率为89%(34/38)。UBM能良好的显示从角膜到赤道部的眼前段组织结构。结论:UBM可用于前段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弥补了B型超声波等其它检查方法的不足,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冰鸿  姚玉峰 《眼科研究》2009,27(4):345-348
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好发于虹膜睫状沟和睫状冠,常规眼科检查不易发现。随着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发现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之前的报道,亦有报道认为囊肿可诱发闭角型青光眼。UBM检查在其发现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有助于判断囊肿对房角形态的影响,但该囊肿与青光眼、浅前房的关系,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关于该囊肿的分类、名称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就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UBM检查、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等做一综述,并提出关于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新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眼球挫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7例(67眼)眼球挫伤UBM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超声生物显微镜可清晰显示前房角后退、虹膜根部断离、睫状体分离及晶状体不全脱位,还可显示出传统B超所不能显示的睫状体和脉络膜浅脱离.本组6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前段损伤,前房角后退18眼、虹膜根部断离15眼、睫状体脱离14眼、睫状体分离8眼、以及晶状体脱位和不全脱位12眼.结论 UBM能清晰显示虹膜、睫状体、前房角和晶状体损伤的形态、位置和范围;不受屈光间质影响,对眼前段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并对治疗提供确切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Thirty-nine eyes of 33 patients with anterior and/or intermediate uveitis and 2 patients with scleritis underwent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for evaluation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and ciliary body.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uveitis (30 eyes), intraocular lens-related uveitis (7 eyes), and pseudophakic uveitis (1 eye), UBM revealed changes in the iris, ciliary body and adjacent structures, which supplemente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n inflammatory eye diseases, especially when the view was occluded.  相似文献   

13.
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35例(35眼)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术前行UBM及前房角镜榆查,进行对比分析,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35眼经UBM与前房角镜检查,全部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脱离。UBM检查结果16眼为沟通型,19眼未见沟通:前房角镜检查结果全部为沟通型。结论 UBM能准确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不受屈光间质浑浊的影响。在判断是否沟通方面,前房角镜检查优于UBM。两者的结合与互补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吴中耀  王宁利 《眼科学报》1997,13(4):189-191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E和UBM对13例临床诊断或疑诊的眼球前段肿物患者进行检查。结果:3 外伤呈手术史、临床诊断为前房 性虹膜囊肿,UBM显示有较大的无内反射的囊性回声,8例前房较浅、房角较窄、怀凝眶膜后或睫状全肿物中,7例显示虹膜后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回声,1例睫状体部有实性肿物回声;2例临床诊断虹膜痣者,显示虹膜实性隆起或稍增厚、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影。  相似文献   

15.
葡萄膜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小于  刘杏  王岚  陈秀琦  钟毅敏 《眼科学报》2004,20(2):98-100,106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的图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UBM对20例36只眼在我中心诊断为葡萄膜炎的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包括前房、前房角、后房、睫状体及玻璃体基底部,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20例36只眼的UBM图像可显示不同的改变,主要有前房点状高反射回声影;虹膜前粘连或部分虹膜前粘连,房角关闭;虹膜后粘连、高度膨隆、瞳孔闭锁;后房团片状回声影;睫状体水肿、平坦部“雪堤样”片状回声影;玻璃体基底部点、线状高反射回声影。结论:UBM可显示葡萄膜炎眼前段不同的病理改变,可为葡萄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眼前段活体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先天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特征并探讨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高频、高分辨率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对6例先天性青光眼患者10只眼的房角、虹膜、睫状体等进行扫描和分析,并与7例正常人或无相关疾病患者的7只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房角、虹膜、睫状体及巩膜突发育不良,虹膜基质薄,睫状体细小,巩膜突解剖特征不明显。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组的虹膜厚度及睫状体大小的测量和统计学比较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常规眼科检查观察不到的部位,如睫状体、房角隐窝、虹膜后表面等等。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具有虹膜基质薄、睫状体细小、巩膜突解剖特征不明显等特征,提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除了房角发育异常外,尚合并存在虹膜、睫状体巩膜突发育不良。其中虹膜、睫状体发育不良可能是先天性青光眼相对比较重要的发病机制。眼科学报1998;14:83—8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闭合性Ⅱ区眼外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75眼)闭合性眼外伤进行UBM检查,了解相应部位虹膜、睫状体及晶状体的情况,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75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前段损伤,前房积血34眼、前房角后退28眼、虹膜根部断离17眼、睫状体脱离29眼(睫状体浅脱离3眼)、晶状体脱位9眼、晶状体混浊3眼。结论 UBM可清晰显示闭合性眼外伤Ⅱ区前房积血、房角后退、虹膜根部断离、睫状体脱离、晶状体不全脱位及晶状体混浊,还可显示传统B超不能显示的睫状体浅脱离;不受屈光间质影响,对闭合性Ⅱ区眼外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欣  李学民  王欣  王薇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28-2031
目的: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研究虹膜睫状体囊肿对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无角膜手术史,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行UBM检查,发现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者20例(26眼),其中,双眼合并囊肿者6例(12眼),这12眼中只有8眼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设无虹膜睫状体囊肿者17例(22眼)为对照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对这两组患者复行UBM检查,测量角膜内皮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中央的距离,以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外周12∶00,6∶00,3∶00,9∶00分别到角膜内皮的距离,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虹膜睫状体囊肿的位置、大小。并且于术后1mo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旋光视力检查。应用成组t检验方法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虹膜睫状体囊肿的20例(22眼)和对照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旋光视力均数分别为4.78±0.15,4.89±0.10,(t=-2.30,P=0.03)。(2)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20例(22眼)中,其人工晶状体外周12∶00,6∶00,3∶00,9∶00分别到角膜内皮的距离差值(最长与最短距离之差)的均数为(0.52±0.29)mm,对照组中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外周12∶00,6∶00,3∶00,9∶00分别到角膜内皮的距离差值的均数为(0.28±0.18)mm,两组t=2.26,P=0.03。(3)两组中虹膜后表面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周边12∶00,6∶00的距离差值均数分别为(0.18±0.09)mm,(0.06±0.06)mm,(t=3.51,P=0.002)。(4)虹膜睫状体囊肿的20例(22眼)和对照组术后1mo的角膜内皮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的中央距离均数分别为(3.77±0.10)mm,(3.66±0.29)mm,(t=1.34,P=0.20)。(5)本组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最大的囊肿矢状面面积为1.592mm2(最大矢状面面积),最小的囊肿矢状面面积为0.081mm2(最大矢状面面积)。1例(1眼)术前合并囊肿者,术后囊肿消失。结论:虹膜睫状体囊肿,对人工晶状体位置有一定影响,对术后患者的旋光视力有一定影响,对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没有影响,囊肿术后可以消失。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describe clinical,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and hist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melanocytic tumors of the ciliary body. DESIGN: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METHODS: Six patients with a pigmented ciliary body tumour underwent complete ophthalmic examination and UBM, with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carried out on three cases. RESULTS: Six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a pigmented iridociliary mass, with central displacement of iris root. UBM revealed a stromal mass arising in pars plicata and/or pars plana in all six with a cyst in three cases (intrinsic=1 and extrinsic=2). Iridocyclectomy was performed because of documented growth in three cases, and all three cases proved to be ciliary body spindle-cell naevus. The other three patients have remained stable. CONCLUSIONS: On clinical basis and with available ancillary studies, ciliary body naevi cannot be reliably differentiated from ciliary body melanocytoma and ciliary body melanoma. Even with clinically documented growth, the lesions may prove to be ciliary body nae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