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本文基于2017年版的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内斜视和外斜视》分册,从病史、斜视专科检查、分型、治疗4个方面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眼科临床指南(PPP)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眼科诊疗指南权威。2017年,最新版弱视PPP正式发布。本文主要从诊断和治疗2个方面对新版弱视PPP进行解读,并与2012年版进行比较,希望帮助眼科医师深入领会更新要点,促进我国弱视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对眼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考虑到PPP语言精练、内容具有提纲性,同时由于语言和国情的差异,有些医师不能正确理解其要点,我们组织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白内障学组、斜视学组的专家,在深入研读新版PPP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解读。《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由卢奕教授为主编;《眼科临床指南解读内斜视和外斜视》由赵晨教授为主编。  相似文献   

4.

连续性外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国内对该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鲜见。本文旨在对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同时讨论了连续性外斜视的治疗,为临床内斜视的术前检查,尤其是连续性外斜视危险因素的评估、降低内斜视过矫的发生率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指导内斜视的手术设计和连续性外斜视的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中国东北地区某医院眼科收集的数据,评估所有年龄阶段斜视住院患者的斜视类型和数量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斜视患者3 661例的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斜视类型以及各种斜视的数量等信息,并观察分析斜视类型分布及斜视数量的变化趋势。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最终纳入3 555例患者,年龄为1~79岁(15.5±11.6)岁,其中3 536例患者行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在每年1、2月份及7、8月份大致达到峰值(χ2 =956.67,P<0.001)。外斜视患者数量(71.8%)明显多于内斜视患者数量(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41,P<0.001), 其中间歇性外斜视是最常见的斜视类型。非调节性内斜视(77.6%)是所有内斜视中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其他特殊类型斜视虽然患者数量较少,但依然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在所有年龄阶段患者中, 12岁以下的患者最常见,占总数的56.0%,其中外斜视(71.5%)是最主要的斜视类型。结论:中国东北地区某医院2014─2017年外斜视患者比内斜视患者更常见,且外斜视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间歇性外斜视是最主要的斜视类型。此外12岁以下患者是最常见的患病人群。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内斜视并间歇性外斜视三例许江涛胡雪篱作者单位:650034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调节性内斜视并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较少见的内外共存性斜视,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反向斜视(antipodeansquint)。我们诊治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斜视及外斜视经常合并有垂直斜视,但是极罕见内斜视与外斜视合并的病例。1954年 Konstas 报告了两例调节性内斜视,合并有间歇性外斜视,以后久保田,Good、井上等人有过数例报告,报告中内外共存性斜视,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1、调节性内斜视合并有间歇性外斜视。2、交替性上隐斜视。以前者最为罕见,在久保田氏报告的15例中调节性内斜视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仅有一例。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为反向性斜视的一临床亚型.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罕见,故对其发病机制尚处在探求摸索之中,临床治疗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而又普遍接受的基本标准或原则.我们对于临床发现的2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半年戴矫正眼镜治疗及融合训练等后,斜视改善不佳,给于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于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反向斜视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神经支配法则,在上、下斜视中,如右眼注视,左眼呈上斜视,左眼注视时,右眼一定为下斜视;在内、外斜视则不同,如右眼注视,左眼呈内斜视或外斜视,左眼注视时,右眼一定为内斜视或外斜视。但在临床工作中,也会遇到少数特殊病例,表现在同1病例,眼位有时呈内斜视,有时呈外斜视,或右眼注视时,左眼呈内斜视,左眼注视时,右眼呈外斜视。此种特异现象,称反向斜视(antipodean squint),即反方向斜视。据可查资料,1944年自Posner报告1例以来,国外又有22例报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 ,常常伴有垂直偏斜 ,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为探讨发生垂直偏斜的原因及斜视与AC/A的关系 ,现将我院 1 998年~ 2 0 0 0年收治的 71例共同性斜视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共同性斜视患者 71例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3例。年龄 3~ 3 7岁 ,平均 1 3 3岁。内斜视 2 9例 ,外斜视 42例。内斜视中有非调节性内斜视 1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5例 ,先天性内斜视 9例 ;外斜视中有间歇性外斜视 2 7例 ,恒定性外斜视 1 1例 ,先天性外斜视 4例。2 检查方法( 1 )同视机检查AC/A比率。( 2 )三棱…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指导其治疗。方法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后观察眼位变化术后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结果8例患者术后经6月~24月的随访,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部分患者获得三级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双重特点,发病年龄不定,成人亦常见,可合并远视、近视,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卢燕  焦永红 《眼科》2013,22(5):324-327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 ~ +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 95△),看远为50△(20△ ~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眼科, 2013, 22: 324-327)  相似文献   

15.
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在我市眼科医院眼肌科住院的28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并就其发病因素及手术疗效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结果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伴垂直性眼位偏斜、弱视、调节性集合功能减弱和双眼视功能不良等是形成连续性外斜视的重要因素。外斜视矫正的效果与术中手术量大小、术前斜视角、手术方式、术中眼位矫正情况等因素有关。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1.内斜视术前应充分考虑到眼位不稳因素,并积极治疗。2.内斜术后应该进行长期的随访,并根据眼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眼镜度数。3.单纯内直肌复位眼位回退明显,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移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4.术中5~10PD小度数过矫可提高术后的正位率。5.手术矫正外斜视有利于双眼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漏诊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方法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并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结果3例患者经12个月的随诊,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有两类斜视的双重特点,配戴合适的眼镜,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斜视住院病人中13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大龄合作患儿同时行同视机、线状镜等检查。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如果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数患者就诊年龄在1岁以后,弱视发生率较小,内斜视度较大,多在40△~60△之间,眼外肌功能多表现为双眼运动时内直肌功能过强。本组资料中113例患者手术后达到临床治愈,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86.3%。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视度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国宏  焦永红 《眼科》2013,22(5):292-294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觉。当术后过矫发生连续性内斜视,尤其是视觉发育未成熟的患儿,会导致双眼视觉的严重损害。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早期眼位过矫可通过干预知觉状态以减轻各种集合成分,减少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眼科,2013, 22: 292-29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成年共同性斜视手术的效果,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6例内斜视进行了内直肌徙后、内直肌断腱和加强外直肌术式;对20例外斜视进行外直肌徙后、外直肌断腱术,与加强内直肌和外直肌延长术式进行矫正。观察1.4年。结果45例治愈,1例外斜欠矫。结论对成年共同性斜视矫正,重度及弱视患者可给予过大量矫正,内斜视内直肌及外斜视外直肌要松够,不足可辅以肌腱延长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