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白内障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41只眼)先天性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5只眼植入一体型PMMA人工晶体。经3~28个月的随访,平均9.5个月。矫正视力达10~15者占29.3%,达0.5及以上者占85.4%。术后并发症少,91.2%的患眼达到术后立即脱离低视力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报道412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老年性白内障337只眼,膜样内障16只眼,外伤性白内障25只眼,先天性白内障13只眼,并发性白内障10只眼,无晶体眼11只眼。术后随访4周以上者362只眼,最长时间1年中。术后视力在0.8以上含251只眼(69.3%),0.5以上者328只眼(90.6%)。作者就开罐式截囊技巧的改良及后囊膜破裂时人工晶体植入方式进行了探讨。指出术后散光控制和处理在视力恢复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后囊膜不完整时的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4年半内为70只眼后囊不完整者行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及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视力达到0.5以上者分别为97.1%和88.6%,并发症相对较少。作者提出后囊膜不完整时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原则是:(1)用Healon或空气保持前房深度;(2)人工晶体植入及旋转方向应背向后囊破裂区;(3)人工晶体植入或襻的位置应与后囊破裂部位的子午线相垂直;(4)适当利用残留的前囊代替后囊;(5)尽量清除前房内的玻璃体;(6)至少做两个虹膜周边切除。本手术方法适用于<120°的周边后囊破裂和<4mm的中央后囊破裂。  相似文献   

4.
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术中控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应用手术角膜镜、Terry手术角膜计在术中分别对29只和34只人工晶体术眼测量角膜散光,调整缝线结扎的张力。术后2周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分别为3.50±1.70和2.56±1.60D,术后2个月角膜散光≥2.00D的比例分别为55.17%和38.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性。结果表明,术中应用角膜镜和Terry角膜计可减少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老年性白内障常现上方角膜缘切口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03眼术后角膜散光的自然变化及视力恢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眼术后循规性散光逐渐减小,半年后趋于稳定,术后1.5年基本上恢复角膜生理性散光状态。视力的恢复与角膜散光状态的改变吴同步趋势。  相似文献   

6.
刘奕志  李绍珍 《眼科学报》1995,11(4):202-204
目的:为了了解手术切口长度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们观察了36例采用6.5mm角膜缘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并与采用11mm角膜缘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1、3和6个月,6.5mm切口的平均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分别为2.13±1.41、1.58±1.07、0.92±0.75和0.77±0.55D,11mm切口的角膜散光分别为4.63±1.39、3.08±1.11、2.52±0.89和2.04±0.87D,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周和1个月裸眼视力≥0.5者在6.5mm切口组占52.8%和 61.1%,显著高于11mm切口组的28.6%和36.1%(P<0.05),术后半年≥0.5的视力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缩短手术切口可降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加速术后早期视力的恢复。眼科学报 1995;11:202—204。  相似文献   

7.
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总结43例(外伤性35例,先天性8例)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外伤性白内障组占65.7%;先天性白内障组占25.0%。随访发现儿童眼对后房型人工晶体耐受良好,未见顽固性色素膜炎、大泡性角膜病变或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弱视和后囊混浊,并讨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弦长为10mm(29眼),8mm(24眼),6mm(23眼)上方角膜缘后切口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三组病人共72例76眼。对比分析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一周三组病人手术性散光分别为:3.51D(±1.53),2.45D(±1.25),1.17D(±0.97)。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减少手术切口长度有利于控制手术生角膜散光。本文还对影响切口长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远期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奕志  李绍珍 《眼科学报》1991,7(4):181-184,175
本文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二年的74眼中,用角膜计和显然验光检查,发现63只眼(85.14%)的角膜散光≥0.50D,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78±1.41D,以循规性散光占优势(77.03%);结果分析显示:10—0尼龙缝线缝合切口所引起的角膜散光,即使术后二年,散光不会自行完全消退。持续存在的角膜散光可影响工人晶体植入术后远期裸眼视力,矫正散光所需的柱镜度数与角膜散光的度数很接近。本文说明了控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必要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报告24例(41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观察结果,其中儿童期手术者14例(22只眼)。应用多变量拟合线性模型,对可能影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内障混浊形态(完全性混浊、核性混浊>3mm),单眼白内障,眼球震颤,斜视,后发障及其发生时间等6个因素严重影响术后视力。因此,存在上述因素时,应尽早手术。在无条件或不能配合采取其他方法矫正视力时,儿童可慎重选择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