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HIV)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AIDS/HIV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8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67只眼,女性10例13只眼,男女比例为4.2:1;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3±1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眼底检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眼底病医生完成.观察所有患者的眼底病变特征.17例患者24只眼随访时间2 d~2年,随访时间中位数125 d;其余35例患者56只眼因死亡或在外地未能复诊.观察随访患者的眼底病变发展情况.结果 52例患者80只眼中,双眼发病28例56只眼,占患眼的70.0%;单眼发病24例24只眼,占患眼的30.0%.眼底检查发现,52例患者80只眼中,眼底表现为棉绒斑46例72只眼,占患眼的90.0%,其多位于视盘旁颞上或颞下血管附近,少数可散布于全后极部血管旁;单纯视网膜出血6例8只眼,占患眼的10.0%,表现为后极部火焰状、点状出血或Roth斑.表现为棉绒斑的72只眼中,单纯棉绒斑57只眼;合并视网膜出血15只眼,其出血部位多位于棉绒斑旁.完成随访的17例24只眼中,随访时间小于2周病灶无明显变化3例3只眼;原有棉绒斑或出血1~3个月后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消失11例18只眼,其中5只眼在后极部其他部位出现新棉绒斑或出血;起初表现为棉绒斑样病变,但在随访1~5个月后原病变发展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例3只眼.结论 AIDS/HIV视网膜病变的最常见眼底表现为棉绒斑.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眼底病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经临床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确诊为AIDS并在眼科就诊发现有眼底病变的42例患者的6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只眼中,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7只眼,占56.0%.眼底见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黄白色颗粒状视网膜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血管狭窄、阻塞和白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血管病变21只眼,占32.0%.眼底见视网膜棉绒斑、斑点状出血或微血管瘤.视神经病变3只眼,占4.5%.眼底见不同程度的视盘水肿、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其他眼底病变5只眼,占7.5%.眼底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2只眼,占3.0%;葡萄膜炎3只眼,占4.5%.结论 进行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白鞘,棉绒斑是AIDS患者常见的眼底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AIDS合并CMVR者27例4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根据眼底表现将病变分为活动性病变和陈旧性病变,活动性病变又分为中心型、周边型、同时累及后极部和周边部的混合型.结果 27例44只眼中,活动性病变者19例29只眼.其中,中心型5例6只眼,占患眼的13.6%.眼底表现为后极部渗出、出血和血管鞘.周边型9例15只眼,占患眼的34.1%.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周边部的黄白色颗粒状病灶.混合型5例8只眼,占患眼的18.2%.眼底表现为同时累及后极部和周边部的黄白病灶和出血.陈旧性病变者8例15只眼,占患眼的34.1%.眼底表现为沿血管支配区分布的色素和瘢痕性病灶.结论 AIDS合并CMVR眼底具有不同的病变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fundus characteristics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with 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 (CMVR). Methods Twenty-seven AIDS patients (44 eyes)with CMVR were studied. All the patients had undergone the examinations of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slit lamp microscope,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and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The fundus lesions were divided into active lesions and chronic lesions, and the active lesions were subdivided into central, peripheral and mixed types which involving both the posterior and peripheral fundus. Results Of 27 patients (44 eyes), 19 patients(29 eyes)had active lesions. Five patients (six eyes, 13.6%) had central lesions (exudation, hemorrhage and vascular sheath in the posterior retina), nine patients ( 15 eyes, 34.1%) had peripheral yellow and white granular lesions. Five patients (eight eyes, 18.2 %) had mixed lesions. Chronic lesions were found in eight patients (15 eyes, 34.1%), which showed pigment and scarring lesions along vascular branches. Conclusion The fundus lesions of AIDS with CMVR have distinct feature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视网膜病变与CD4 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利用数字视网膜成像系统对107例(214眼)AIDS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以及病变的类型、范围、形态及其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状态下的特征、特点及其形态的改变,并将结果与AIDS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进行比较。结果107例中发生AIDS视网膜病变58例,占54.2%.其中,CD4 T淋巴细胞数≤50μL-1者48例,CD4 T淋巴细胞数51~100μL-1及101~150μL-1者各3例,CD4 T淋巴细胞数151~200μL-1及201μL-1以上者各2例。且AIDS视网膜病变与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与CD4 T淋巴细胞有显著相关性(R=-0.335,P=0.000)。结论AIDS视网膜病变与CD4 T淋巴细胞有关,随着CD4 T淋巴细胞的减少,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生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类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214只眼)AIDS患者经眼底彩照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AIDS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发生率及病变类型以及与CD44?淋巴细胞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07例(214只眼)AIDS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性病变43例(65只眼),占40.18%(30.37%);在每眼病变中,既有单发性改变,也有多发性改变.其中,出血(含Roth斑)37只眼,占56.92%(37/65);棉絮斑及微血管瘤分别为26只眼,分别占40.00%(26/65);毛细血管闭塞区15只眼,占23.08%(15/65);血管壁渗漏及毛细血管扩张分别为9只眼和8只眼,分别占13.85%和12.30%(9/65;8/65).CD4+T淋巴细胞≤50个/μL发生视网膜血管性病变35例,未发生病变31例,发病率53.03%(35/66);CD4+T淋巴细胞≥51个/μL发生视网膜血管性病变8例,未发生病变33例,发病率19.51%(8/41).经双侧检测统计:X2=11.82,P=0.000.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AIDS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类型呈多样性,且CD4+T淋巴细胞数越少,发生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视乳头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发生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07例(214眼)艾滋病患者经眼底彩照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视乳头病变患者,统计AIDS性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及病变类型以及与CD4+T淋巴细胞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214眼)AIDS患者发生视乳头病变71眼,占33.2%;其中,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0眼,占42.2%(30/71);视盘水肿12眼,占16.9%(12/71);无体征性视神经病变29眼,占40.8%(29/71)。CD4+T淋巴细胞≤50个/μL发生视乳头病变59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75眼,发病率44.0%(59/134);CD4+T淋巴细胞≥51个/μL发生视乳头病变12眼,未发生视乳头病变68眼,发病率15.0%(12/80)。经双侧检测统计:χ2=19.042,P=0.000。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AIDS视乳头病变的类型呈多样性,且CD4+T淋巴细胞数越少,发生视乳头病变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初发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DS合并CMVR初发期患者21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2例3只眼;平均年龄(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的眼部病变眼底特征.方法 1041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2例,占88.70%;女性159例,占11.30%;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1岁.发现HIV感染时间为1个月~10年,平均HIV感染时间为12个月.传播方式为性传播475例,占45.63%;针头注射传播508例,占48.80%;输血传播44例,占4.25%;母婴传播14例,占1.34%.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发现眼底异常改变时行眼压、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不同眼部病变的眼底特征.结果 1041例HIV/AIDS患者中,发现眼部病变247例,占23.73%.其中,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共132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53.44%;其次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共70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28.34%.眼底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动脉瘤,沿血管走行的灶状出血、棉绒斑;CMVR眼底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颗粒状边沿,有的累积视神经.FFA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出血斑呈遮蔽荧光,出血中心轻度强荧光,无荧光渗漏;CMVR表现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血管荧光渗漏和(或)脉络膜透见荧光,视盘及病变区域荧光着染.结论 HIV/AIDS可发生多种眼部病变,以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CMVR最为常见.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灶状出血和(或)棉绒斑,CMVR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病变,有时合并大片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疾病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并经感染科专科医师确诊的AIDS患者145例,其中合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者75例为微血管病变组,合并CMVR者70例为CMVR组。所有患者均进行AIDS相关病史询问,同时行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和CD4+T细胞检测,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等眼科检查。对全身情况允许的微血管病变组25例、CMVR组70例进行血液和房水CMV-DNA检测。结果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91±0.16,13例(17.33%)患者已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CD4+T细胞数为22(0~506)个·μL-1,8例(10.67%)患者有眼前节反应;CMVR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63±0.37,34例(48.57%)患者已开始HAART,CD4+T细胞数为13(1~48)个·μL-1,23例(32.85%)患者有眼前节反应,上述指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微血管病变组25例中房水CMV-DNA阳性0例,血液CMV-DNA阳性8例(32.00%);CMVR组70例中房水CMV-DNA阳性60例(85.71%),血液CMV-DNA阳性33例(47.14%);两组血液中CMV-DNA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但房水中阳性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AIDS合并CMVR患者比AIDS合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患者视力更差,CD4+T细胞计数更低,眼前节反应及房水CMV-DNA阳性率更高,且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患者未接受HAART的人数明显高于CMVR患者。  相似文献   

11.
张辉  江志坚  董健鸿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74-1976
目的:探讨以眼后节表现为主的梅毒性眼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本院收治的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眼病13例23眼,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13例患者按神经梅毒除1例因青霉素过敏予静滴头孢曲松治疗,其余全部予静滴青霉素治疗。

结果:患者13例中,9例17眼患者表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3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1眼患者表现为视神经炎,1例2眼患者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抗梅毒治疗后,所有炎症消退,12例22眼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视力0.56±0.23。患者RPR滴度下降4倍,平均1:16.6。

结论:梅毒性眼病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0.62±6.15)s;2例(2眼)视盘周围动静脉花冠状吻合,4例(6眼)黄斑拱环结构不完整;8例(14眼)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微动脉瘤。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各1例(2眼)。高血压性眼底改变3例(4眼),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变细,动脉硬化,出血、棉絮斑、黄斑区硬性渗出。12例患者中有10例为内科确诊大动脉炎后眼科会诊,2例首诊于眼科,行FFA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炎。结论大动脉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主要有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2种。了解大动脉炎视网膜病变的FFA特征有助于部分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观察FFA表现,分析其眼底病变的特点.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病29眼(占97%),正常1跟(占3%),其中表现为缺血性眼底改变24眼(占80%),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5眼(占17%).微动脉瘤是缺血型眼底病变的早期表现,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周边部或中周部,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有向周边部分布更加密集的趋势.无灌注区广泛,从周边向视盘进行性发展.无灌注区边缘出现广泛的动静脉吻合,呈特征性的花冠状.晚期容易出现视盘新生血管,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以前者多见,这种慢性视网膜缺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眼底改变.2种病变也可同时表现于一眼眼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的角膜密度值并评估角膜密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比较性临床研究。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240只眼)和正常对照组100例(200只眼),其中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散瞳后未见任何眼底异常有52只眼(A组),非增生期DR 112只眼( B组),增生期DR 76只眼( C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定量检测角膜密度,用方差分析比较糖尿病患者人群与正常人群角膜密度值的差异。用偏相关系数控制年龄因素之后,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角膜密度值与DR级别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密度值平均为(24.78±4.98),健康对照组角膜密度值平均为(21.17±3.45)。非增生期及增生期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密度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密度值与DR别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密度较正常人群高,且与DR级别存在统计学相关性,角膜密度值可能是一种潜在的DR早期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荧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表现的差异,评价FFA在DR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我院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分别行散瞳眼底镜检查及FFA检查,行DR临床分期,分析总结两者的表现差异.结果:120例(238眼)糖尿病患者中,眼底镜下"正常眼底"42眼中FFA修正诊断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DR)Ⅰ期者11眼,修正诊断为NDRⅢ期者3眼;眼底镜下NDR176眼中FFA修正诊断为NDRⅢ期者18眼,修正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Ⅳ期者18眼;PDR 20眼均未行修正诊断.结论:FFA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异常,更准确对DR进行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6.
A 30-year-old man with bilateral neuroretinitis and uveitis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is described. Characteristic lesions on the palms of the hands and the soles of the feet gave us the clue to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with penicillin resulted in a rapid cure. Syphilic neuroretiniti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meningitis. Early diagnosis and adequate therapy are important in this serious but treatabl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7.
夏伟  王利  李蓬秋  张学军  杨艳  杨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67-2269
目的: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情况进行筛查,并探讨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11/2011-12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768例2型DM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进行双侧眼底照相,并根据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采集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和尿酸(uric acid,UA)。结果:选取768例DM患者中DR患者317例,检出率为41.3%,女性DM患者D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5.2%vs 37.6%,P<0.05)。与NDR组相比,DR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FPG、甘油三酯(TG)、HbA1c、UA水平较高(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病程、性别、SBP和HbA1c为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M患者常常并发DR,其发生与病程、性别、血压和血糖关系密切。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DR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检查中所见的学龄前儿童眼底病变的发病情况,并与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2-04/2013-10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儿童3 896例7 760眼,采用日本 Topcon TRC-NW300彩色荧光眼底照相机拍照,图像及时保存,并进行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的检出率较直接检影镜高。3 896例7 760眼患儿中,检出41眼(1.05%)眼底异常者。其中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24.39%)、牵牛花综合征(21.95%)、视网膜色素变性(14.63%)、先天性视网膜劈裂(12.20%); 而儿童眼病非单一发生,常伴有视力异常(68.30%)、屈光异常(63.41%)、斜视(19.51%)。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具有不用药物散瞳,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图像结果即刻显示,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眼底各种病变,对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娟  刘静  田蕴霖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31-2234

目的:探讨糖尿病(DM)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及黄斑水肿情况。

方法:选取2016-01/2017-09于我院治疗的白内障伴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97例97眼,其中观察A组43例43眼(DM病程<5a),观察B组54例54眼(DM病程≥5a),同时选取单纯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等情况。

结果:术后1mo,对照组和观察A组患者BCVA优于观察B组(0.24±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B组患者黄斑区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厚度分别为283.30±17.06、335.51±20.26、297.28±20.22μm,均高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B组患者MS(11.54±1.89dB)明显低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对照组总渗漏率明显低于观察A组和B组,观察B组总渗漏率(55.6%)明显高于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

结论:相比于单纯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患者术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易发生黄斑水肿,同时影响术后视力恢复,其中DM病程较长者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93例艾滋病患者眼科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刚  刘淇  丁琳  孙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911-1913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眼底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方法:对93例AIDS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对其中有眼底改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 CD4+T 细胞计数进行描述和分析。
  结果:AIDS患者93例中,有13例出现眼底改变,总检出率为14.0%。其中单眼发病4例,双眼发病9例。有视力改变7例,视网膜受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棉絮斑及视网膜出血。最后诊断巨细胞病毒( CMV)性视网膜炎4例,HIV相关性眼底病变9例。 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合并眼底改变的检出率(18.9%,7/37)明显高于CD4+ T>100个/μL合并眼底改变的检出率(10.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IV相关视网膜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相当一部分AIDS患者在视力未发生改变时,其眼底早就发生病变,因此对AIDS患者应常规行眼底检查,有利于眼底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