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后影响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生成新的晶体物质或/和纤维化生引起后囊皱缩而混浊。有学者观察了手术后晶体纤维再生的组织学过程,及生化因素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已经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可影响晶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进一步研究术后早期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反应机制,对预防后发障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后影响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生成新的晶体物质或/和纤维化生引起后囊缩而混浊。有学者观察了手术后晶体纤维再生的组织学过程,及生化因素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已经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可影响晶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  相似文献   

3.
5-Fu抑制后囊混浊及其角膜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现代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后囊混浊”是影响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3~5年达50%,儿童几乎是100%。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s,LEC)向后囊表面的增殖和移行在后囊混浊的发...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现代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后囊混浊”是影响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3~5年达50%,儿童几乎是100%.国内外研究表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1ens epithelial cells,LEC)向后囊表面的增殖和移行在后囊混浊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激光后囊打孔可以解决部分患者的后囊混浊,但此法影响了眼前节的完整性.改善人工晶体本身的特性,改良人工晶体的固定方式,术中彻底清除残留的LEC,以及术后抑制LEC的增殖无疑是减少后囊混浊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性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上皮细胞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术后各组增殖指数 (PI值 )均大于对照组 ,除术后 5个月时赤道部P =0 0 1外 ,其余均P <0 0 1。②术后第 1天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明显增强 ,赤道部PI值为 0 6 1± 0 0 6 ,前囊下部为 0 5 5±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P <0 0 1;术后 1天 ,后囊出现PCNA阳性细胞 ;术后 2个月后囊纤维化。③赤道部PCNA阳性表达强于前囊下部 ,术后 1天、 3天、 1个月与前囊下相比P <0 0 1,术后 1周、 2~ 5个月P >0 0 5。结论 :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发生在术后早期 ,术后 1天增殖能力最强 ;赤道部细胞增殖能力强于前囊下部 ;术后晶体上皮细胞移行、增殖、分化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机理。采用原位杂交,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拆穿为检测人晶体上皮细胞内的bFGF高亲和力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的mRNA基因,并用图像分析进行相对定量。结果表明了人晶体上皮细胞表达FGFR1的mRNA基因。结果:人体晶上皮细胞存在FGFR1,当bFGF与其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后,对促进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以及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牛眼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首先进行牛眼晶体上皮细胞原代与传代培养;在第2代培养细胞中添加bFGF,浓度10-2~102ng/ml,借助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测定方法观察bFGF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牛眼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具有易于贴附、细胞融合较快以及生长迅速等特点。添加bFGF后,可促进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尤其是102ng/ml显示出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bFGF在促进白内障术后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后囊混浊上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晶体上皮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机理,采用原位杂交,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来检测人晶体上皮细胞内的bFGF高亲和力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1,FGFR1)的mRNA基因,并用图像分析进行相对定量。结果:表明了人晶体上皮细胞表达FGFR1的mRNA基因。结论:人晶体上皮细胞存在FGFR1,当bFGF与其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后,对促进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以及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晶体上皮细胞是晶体内代谢最活跃的部位,它与晶体的病理生理、白内障的病因学及白内障术后晶体囊的混浊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正常晶体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的密度、形态学以及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损伤修复,介绍了晶体上皮细胞体外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常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晶体上皮细胞是晶体内代谢最活跃的部位,它与晶体的病理生理、白内障的病因学及白内障术后晶体囊的混浊密切相关。本综述了正常晶体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的密度、形态学以及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损伤修复,介绍了晶体上皮细胞体外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巨噬细胞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巨噬细胞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lensepithelialcells,RLEC)增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加有巨噬细胞,BLEC增殖活跃。巨噬细胞上清液48及72小时能明显促进BLEC的生长。结论巨噬细胞促进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可能是引起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晶体上皮细胞清除和抑制与后囊混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晶体后囊混浊及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介绍了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及术后清除晶体上皮细胞的方法以及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繁殖的研究进展,包括超声波,激光,冷冻,β射线及生物制剂和抗代谢药物的应用,虽然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为临床解决后囊混浊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体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它直接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自Van等1959年培养成功动物晶体上皮细胞、Hamada等在1978年培养成功人晶体上皮细胞以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探讨晶体后囊混浊的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一、后发性白内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正常人晶体上皮细胞仅限于前囊下,赤道部及赤道弓部,为单层立方上皮,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物活性区域;中央区、赤道前区和赤道区。有丝分裂在年轻人的晶体分布于整个前囊,而在成人,大多数有丝分裂发生于赤道前区。晶体上皮…  相似文献   

14.
作者最近在一组包括正常和青光眼的患者中观察到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和硬性Galand盘状人工晶体植入后随访一年的后囊混浊发生率为22%,而在一组104眼植入Sinskey型J袢人工晶体随访2年的后囊混浊率仅17%。植入Galand盘状人工晶体术后平均11个月,有13%的病例需做YAG囊切开,而植入Sins-key型J袢人工晶体后平均21个月,需作YAG囊切开的只有10%。作者曾推测盘状晶体表面与囊壁接触面大,向囊四周伸展较多,可能会抑制囊袋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而事实与作者的估计相反。在本研究中,作者评估了一组植入硬性Galand盘状人工晶体的裂隙灯表现和视力结果。对象和方法:本组为1984年3月至1988年3月间由同一医生做的20例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相似文献   

15.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眼晶体和房水中存在着增殖性及抑制性两类生长因子,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时打破了两类生长因子间的平衡,引起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近年来,对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结构、基因定位和表达的研究,特别是对信号传导通路机理的研究,都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因而,促进了人们对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作用的深入了解。本文主要综述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生长因子与后发障的研究近况和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药物研究简况,为开展在不同水平阻断生长因子对后发性白内障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晶体上皮细胞与后囊混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综述了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特性以及晶体上皮细胞在白内障囊外出术后的移行、增殖、化生和分泌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在后囊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几种研究较多的清除和抑制这种细胞的方法和药物。  相似文献   

17.
晶体上皮细胞与后囊混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特性以及晶体上皮细胞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移行、增殖、化生和分泌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在后囊混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几种研究较多的清除和抑制这种细胞的方法和药物。  相似文献   

18.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儿童尤其明显,可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后囊混浊是由于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行并增殖所致,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可清除细胞移行与增殖的支架,保持视轴区的长期透明。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为防止玻璃体脱出,保证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也可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本文就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其手术操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注意事项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儿童尤其明显,可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后囊混浊是由于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行并增殖所致,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可清除细胞移行与增殖的支架,保持高轴区的长期透明。  相似文献   

20.
晶体上皮细胞清除和抑制与后囊混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综述了皮细胞增殖与晶体后囊混浊及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介绍了白内障囊外出术中及术后清除晶本上皮细胞的方法和以及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繁殖的研究进展,包括超声波,激光,冷冻,β射线及生物制剂和抗代谢药物的应用,虽然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为临床解决后囊混浊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