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角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祖国  张梅 《眼科研究》2000,18(5):392-394
目的 了解角蛋白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角蛋白家族的表达,并与4例正常人对比。结果 在正常结膜上皮,K8,K10,K16染色极弱或阴性,K14及AE3仅在基底层染色阳性;在翼状胬肉上皮,K8,K14,K16及AE3为全层表达,K10在上皮的部分表层细胞中表达。结论 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角蛋白家族提示其上皮细胞处于增生活跃状态并出现角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60例单眼不同时期翼状胬肉患者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泪液中EGF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止期翼状胬肉患眼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翼状胬肉患眼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翼状胬肉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静止期翼状胬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发展可能与泪液中的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2年Cohen报道了从小鼠颌下腺提取到一种热稳定蛋白,它可以对眼睑和门齿的发育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因子被命名为表皮生长因子(epidemalgrowthfactor,EGF)〔1〕。EGF是一种单链多肽。研究表明,EGF能刺激各种外胚层及中胚层来源组织,包括表皮、晶体上皮细胞、结膜和角膜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增生〔2~4〕。Savage首先证明了EGF可以刺激角膜上皮增生〔5〕。本文利用EGF滴眼剂观察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客观评价EGF滴眼液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1.患者的选择:年龄在18~70岁,单纯性非复发胬肉,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直径≤5mm,胬肉基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的效果。方法静止期翼状胬肉200例(200眼),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加干细胞移植。采用双盲法,设实验组100例(100眼),术后滴rhEGF滴眼液和迪可乐滴眼液或眼膏,对照组100例(100眼),术后不滴rhEGF滴眼液,其他同实验组。观察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角膜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为12小时、对照组为1天。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实验组为3天,对照组为6天,复发情况,实验组为2%,对照组为3%。结论rhEGF滴眼液能明显控制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且复发率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epidermalgrowthfactor,HB-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南昌大学眼科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的40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22例初发与18例复发翼状胬肉标本中HB-EGF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结膜标本进行比较。结果 HB-EGF在初发型翼状胬肉组织的头部相对表达值为2.77、体部相对表达值为1.76,正常结膜相对表达值为1.37。复发型胬肉组织中HB-EGF在其头部相对表达值为1.95、体部相对表达值为1.57,正常结膜相对表达值为0.96。HB-EGF在初发型和复发型翼状胬肉组织中均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以上皮细胞表达最为显著。相同标本数复发型翼状胬肉头部组织中HB-EGF的相对表达值为4.30,为正常对照结膜(相对表达值为1.09)的3.9倍、为初发型(相对表达值为1.32)翼状胬肉头部组织3.1倍,且初发型翼状胬肉头部组织表达量为正常对照组的1.3倍。结论 高水平的HB-EGF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提示可以把HB-EGF作为干预靶点来控制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严重者可造成视力障碍 ,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美容及眼球运动[1]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 ,我院门诊及住院翼状胬肉 86例86眼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术后滴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 ,进  相似文献   

7.
表皮生长因子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的效果。方法 切除翼状胬肉后取术眼下方角膜缘上皮连同部分结膜上皮组织制成移植片,移植于角膜上皮缺损处,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68例(72眼),术后实验组给予rhEGF滴眼剖局部治疗。随访6~12月。结果 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自近移植片的周边部向中央移行,对照组角膜上皮痊愈时间为7天,实验组角膜上皮痊愈时间5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rhEGF局部滴眼能缩短角膜上皮缺损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家族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文智伟  刘祖国 《眼科学报》2003,19(2):133-136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基因家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α、IL-1β、IL-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e-1 receβtor antagonist,IL-1RA)]及IL-lβ前体(interleukine-1β precursor)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表达。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中IL-1α、IL-1β、IL-lβ前体及IL-lBA蛋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膜上皮中,IL-1α及IL-lβ全层有弱阳性表达,上皮细胞表达较基底细胞明显,IL-lβ前体只在上皮细胞表层表达,IL-lBA则无明显的表达。10例翼状胬肉患者中7例上皮的IL-1α、IL-lβ、IL-lβ前体及IL-lRA表达与正常结膜明显不同,表现为IL-lα、IL-lβ、IL-lβ前体较正常明显增加,IL-lα及IL-lβ在全层呈强阳性,且基底细胞与上皮细胞的表达强度基本一致,IL-lRA表层细胞呈阳性表达,3例IL-lα、IL-lβ、IL-lβ前体及IL-lBA表达较正常结膜稍强。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IL-lα、IL-lβ、IL-lβ前体及IL-lBA表达增加,提示翼状胬肉可能处于轻微的非感染炎症状态。眼科学报2003;19:133-136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可致盲眼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翼状胬肉的眼部表现是结膜组织向角膜中央呈浸润性生长,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法有多种,但单纯手术切除不易切净,容易复发,预后较差。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吕明  张晓农 《眼科研究》2003,21(2):209-212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经典的发病机制理论。临床治疗效果也不是人意,复发率较高。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较新文献,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能对该疾病研究情况有一较全面报解。为今后研究翼状胬肉瓜子放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眼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Y  Liu ZG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953-956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是细胞生长分化的重要调节因素。目前已证实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可持续表达于泪液中,其受体可表达于眼表上皮,对维持眼表的完整和促进角膜组织的创伤愈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在眼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钟一声  丁侃  叶纹  王康孙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55-457,T00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及肥大细胞在翼状胬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7例初发性翼状胬肉、6例复发性翼状胬肉及6例正常球结膜组织标本行bFGF和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检测,观察肥大细胞浸润数量及其bFGF表达的情况.结果初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中,上皮细胞层、血管壁及结缔组织中可见少量细胞有bFGF阳性表达;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中,bFGF阳性表达较初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强.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浸润数量分别为(45.47±5.50)及(48.83±3.19)个细胞/5个视野,与正常结膜组织(4.24±2.36)个细胞/5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00.312 8; q=26.676 2,23.734 1;P<0.05).翼状胬肉组织中,几乎所有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形态、分布均与结缔组织中bFGF染色阳性的细胞相同,而结缔组织内bFGF染色阳性的细胞形态、分布及数量同肥大细胞,占(87.54±3.60)%.结论翼状胬肉组织标本中浸润的肥大细胞均可见bFGF的阳性表达.翼状胬肉组织上皮细胞、血管壁及浸润的肥大细胞bFGF阳性表达增加,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表皮生长因子对牛眼小梁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小梁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分子杂交技术研究EGF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和3H胸腺核苷酸(3H-thymidineincorparation,3H-TdR)掺入法观察细胞DNA的合成。结果小梁细胞的3H-TdR掺入率随着EGF浓度不同而变化,浓度为20~150ng/ml时,细胞掺入率随浓度增加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EGF刺激停止生长的小梁细胞0.5小时后,c-fos基因开始表达,1小时后达高峰,至2小时后消失。不同浓度EGF刺激小梁细胞1小时后,c-fos基因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EGF刺激小梁细胞增殖或进入生长状态,可能与c-fos基因产物的信号传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核苷酸经转染后,在胶质细胞中的通透性及稳定性表达。 方法 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硫代磷酸化修饰型及未修饰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核苷酸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或直接转染胶质细胞,分别于15、30 min、1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细胞中荧光分布情况。 结果 直接转染,修饰型及未修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核苷酸30 min时少数胶质细胞胞浆可见点状荧光分布,4 h后,近50%的细胞可见荧光分布,修饰型可稳定存在于细胞中3~4 h,8 h后荧光消失;脂质体介导转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核苷酸15 min进入胶质细胞,4 h后70%~80%的胶质细胞可见荧光分布,非修饰型4 h荧光消失,修饰型可稳定存在于细胞中10~12 h,14 h后荧光消失。 结论 脂质体包裹的修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能进入胶质细胞内并稳定表达。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52-54)  相似文献   

15.
He X  Li M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1):50-5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抑制小梁细胞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mRNA的情况。方法 取人眼小梁组织进行小梁细胞体外培养,对传3代的小梁细胞进行地塞米松处理实验。实验组在传代后的培养液中按300ug/ml加入地塞米松,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培养,观察生长5d后的细胞情况,取培养7d的两组的小梁细胞分别提取RNA,用EGFcDNA探针,a-^32P同位素标记进行斑点杂交,放射自显影。对显影片用计算机激光密度扫描,测定吸光度A值相对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加入地塞米松300ug/ml实验组,小梁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5d时对照组细胞已经融合,地塞米松组的细胞仍呈集落状态。从对照组小梁细胞提取RNA22.5ug,地塞米松组提取RNA 14ug,取14ug两组等量RNA,用EGFcND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阳性。激光密度扫描值地塞米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地塞米松对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抑制总RNA转录及EGFmRNA表达而抑制小梁细胞生长。提示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是因抑制了小梁细胞的多种代谢和生理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16.
泪腺多形性腺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3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结果10例染色阳性,而正常泪腺组织染色阴性,阳性染色限于索条样、腺管排列及鳞状化生的肿瘤细胞,实验结果提示泪腺多形性腺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泪腺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能主要表达于导管起源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客观评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评估研究方法,对于角膜缘干细胞异常的角膜盲153例153只眼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移植片直径流一为7.5mm,术中去除供体角膜上皮;将所有研究病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试验组(91眼)、赋型剂组(31眼)及素高捷疗组(31眼)。术后分别观察移植片角膜上皮的愈合速率。结果:各rhEGF组术后移植片角膜上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经电针干预后在近视豚鼠睫状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2周龄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透镜诱导型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组和透镜诱导型近视电针(lens-induced myopia+electroacupuncture,LIM+EA)组,每组各30只。NC组豚鼠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鼠右眼均戴-6 D透镜诱导近视,左眼作为自身对照不做任何处理;LIM+EA组豚鼠在戴镜同时选取双侧太阳穴、合谷穴进行电针干预。各组豚鼠造模后2周、4周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检测,分别制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睫状肌的形态;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玻璃体手术中取出的PVR增生膜43例,按病程分为早期膜(<2个月),中期膜(2—6个月)和晚期膜(>6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从蛋白质及mR—NA水平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 EGFR蛋白分子在早期膜中呈强阳性表达,中期膜中呈弱表达,晚期膜中呈阴性。EGFR基因仅在早期膜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EGFR主要存在于PVR的早期膜中,可能介导有丝分裂信号对PVR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不仅参与眼部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增生和分化,而且还具有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角膜损伤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治疗不恰当,将导致患者失明。许多研究发现,EGF可以促进损伤角膜的修复和再生,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从动物实验阶段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从形态学研究阶段进入了基因学研究阶段。就EGF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效应、与角膜损伤的关系及其在眼科临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