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视力普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更好地开展屈光不正、弱视的防治工作 ,使其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笔者对广州 40所幼儿园 12 85 7名 4~6 a儿童进行视力普查 ,对 937例裸眼视力 <1.0者进行屈光检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 1998~ 1999年 2 a间对广州市 40所幼儿园 4~ 6岁 12 85 7名儿童视力检查 ,男 6 6 5 1名 ,女6 2 0 6名。1.2 方法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视力 ,视力 <1.0者 ,用10 g· L- 1 阿托品点眼 ,每天 1次 ,连续 3d后行检影验光并检查眼前后段。屈光不正者酌情配戴眼镜 ,矫正视力 <0 .9者行弱视治疗。1.3 评价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2019年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方法 将2019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所有的52所幼儿园和托儿所2~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索维SW-800进行视力筛查,并统计分析其结果。结果 共12586名(25172只眼)学龄前儿童完成视力筛查,把结果统计为视力异常(2619只眼,10.4%)、视力可疑(13478只眼,53.5%)、视力正常(9075只眼,36.1%)。视力异常与视力可疑右左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2岁、3岁、4岁、5岁、6岁)的视力异常率接近(分别为11.1%、10.7%、11.3%、9.3%、10.3%),但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发现,3岁与5岁组(P=0.012)、4岁与5岁组(P<0.001)视力异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年龄组视力异常没有差异(P>0.05)。各年龄组视力异常中散光占比最高(72.5%);球镜0、-0.25D占比较高(31.5%)。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视力可疑、远视储备耗尽的占比均处于较高水平,散光异常较为常见,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视是儿童视觉损害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单眼视觉损害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加重社会负担。研究表明弱视筛查有利于预防弱视发生,越早发现疗效越好。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展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筛查方法较多,摄影验光法对于3岁以下幼儿价值较大,3岁以上幼儿用传统方法更可靠。统一筛查标准将有助于对各种筛查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967/1986)。共有1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Z=-10.36,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Z=-11.10,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Z=-13.33,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吉大港区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情况.方法:随机横断面抽样调查,研究孟加拉吉大港区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对60所托儿所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记录,走访且检查眼睛.根据性别、年龄、视力障碍和眼部疾病的诱因,分析所获得的数据.结果:对60所托儿所共计9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男性儿童占52.6%,女性儿童占47.4%.年龄范围为4~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7 ±0.64.在学龄前儿童中,眼病发生率为16.89%,通常疾病为7.66%儿童存在屈光不正,其次3.66%患结膜炎,2.77%患睑缘炎,1.66%患鼻泪管阻塞(NDO),0.88%患感染性结膜炎,0.33%患麦粒肿,0.44%患睑板腺囊肿.其中1.11%患弱视,0.77%患斜视,0.11%患发育性白内障,0.33%患角膜混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结论: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可持续视力筛查方案,如果及时采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眼部疾病的患病率和视力障碍.目前的研究表明,未对屈光不正进行矫正是学龄前儿童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世莲 《眼科新进展》1998,18(4):223-224
为了探索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抓住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治疗。笔者对近2.sa就诊的287例裸眼视力<l.0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屈光检查分析及治疗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7例554眼,男133例250眼,女154例304眼;双眼267例(93.03%),其中4a者69例,sa者105例,6a者93例;单眼20例(6.97%),其中4a者3例,sa者8例,6a者9例;年龄4~6a,平均5.la。本组均无其它眼病、眼手术史。1.2方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用10g·L-’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2次,连续7次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儿童屈光不正及近视的视力标准。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广州市荔湾区进行的屈光不正研究(RESC)数据,检查包含裸眼视力(ETDRS视力表)、散瞳下自动电脑验光(ARK-30;Nidek Corp.)及眼部健康检查。屈光不正定义为SE≤-0.50 D、SE≥+2.00 D或散光≤-1.00 D;近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0.50 D、或SE≤-0.75 D、或SE≤-1.00 D;统计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作ROC曲线图。结果 共统计3 715名7~15岁儿童数据。屈光不正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62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7%、93.3%、92.9%和72.9%。近视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5。等效球镜度≤-0.50、-0.75或-1.00 D的灵敏度分别为66.3%、73.5%和80.7%,特异度分别为94.3%、94.0%和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8.0%和8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5.4%和90.5%。结论 对于7~15岁儿童,0.625为筛查屈光不正的视力截点,0.5为筛查高于-1.00D近视的视力截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pot在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可配合性、屈光数值的准确性及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方法前瞻性研究。144例1~5岁儿童先后进行Spot及眼科检查,Spot数值与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2013年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AAPOS)规定的视觉筛查转诊指南作为金标准来评估Spot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入组144例儿童中96.5%的儿童[平均年龄(3.0±1.2)岁]能配合Spot检查,打印出的报告全部有屈光、眼位结果及评估建议,与睫状肌麻痹后检影比较,Spot表现为低估远视或高估近视(-1.32 D),高估散光(+0.39 D)。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Spot球镜度、柱镜度与睫状肌麻痹检影值均高度相关(r=0.884、0.728,P<0.01)。Spot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2.1%,阳性预测值为48.8%,阴性预测值为98%。结论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可配合Spot的检查,Spot可同时评估双眼的屈光状态,与检影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研究锦州市1 170例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方法:抽取锦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对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立体视检查等.对于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结果:(1)视力低常率:3岁为6.37%,4岁为7.79%,5岁为15.24%,6岁为8.93%,5岁儿童低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视力低常眼病分布:视力低常患者中,屈光不正占95.61%.屈光不正分布:远视71.67%,其中3岁为75.00%,4岁为78.26%,5岁为75.44%,6岁为54.17%;近视17.50%,其中3岁为6.25%,4岁为13.04%,5岁为17.54%,6岁为29.17%;混合散光10.83%,其中3岁为18.75%,4岁为8.70%,5岁为7.02%,6岁为16.67%;(3)弱视情况:弱视患病率4.27%.对弱视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屈光参差性占36.00%,轻度66.67%,中度27.78%,重度5.56%;斜视性占16.00%,轻度25.00%,中度62.50%,重度12.50%;形觉剥夺性占2.00%,轻度0%,中度0%,重度100.00%.结论: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大者比年龄较小者视力较好,说明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功能发育逐渐成熟.屈光不正中各组比例提示,远视是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近视、斜视、弱视等因素所占比例提示普查手段十分重要,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码折射系统在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数码折射系统对469例10~70月龄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及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再行眼科常规散瞳验光检查。结果:在检测弱视危险因素包括远视≥+2.75D,近视≥-1.50D,散光≥1.25D,屈光参差≥2.00D,眼位偏斜≥5°,屈光间质混浊≥1.5mm中,数码折射系统对斜视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检出率为100%,对中高度远视的检出率为88.0%,对近视的检出率为93.4%,对散光的检出率为87.5%,对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80.0%。结论:数码折射系统可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0.6),3岁儿童为0.6(0.6,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 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χ²=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χ²=240.82,P<0.01)。结论对2~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相似文献   

12.
Zou HD  Zhu JF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73-776
视力检查是许多致盲性眼病基层筛查工作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儿童人群视力损伤的初步筛查主要由教育机构中的保健老师完成,一直沿用的是以裸眼远视力检查结果为基础的视力不良标准。但该标准并不符合儿童视力发育规律,且可能导致大量已接受正确屈光矫正的患儿重复筛查、诊断和治疗,不符合筛查试验的基本原理。在成年人群基层眼病筛查工作中仍存在只检查裸眼视力的状况。建议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筛查界值参考我国新的弱视诊断标准而制订;综合裸眼、日常和矫正视力指标来全面了解儿童视力情况;加速儿童保健专业、小儿眼科和视光学专业在儿童视力检查工作上的并轨。在成年人群中,推行日常生活视力指标进行成年人群视力损伤的筛查,并根据所筛查的特定眼病来确定视力检查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吉林省视力残疾、弱视、屈光不正等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的一般情况。方法在吉林省采用概率比例随机抽取100个样本单位(51139人),占全省总人数的2.29%,专项调查长春市8所小学8861人(17722眼),并重点对其低视力构成、弱视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调查的51139人中58%的视力残疾需要医院治疗,75%为可防可治者。调查的小学8861人中,弱视占调查人数的1.84%,以眼数计算占1.28%,是视力不良的第2位。结论调查吉林省视力残疾、弱视、屈光不正现状,掌握吉林省视力残疾,特别是弱视、屈光不正患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等资料,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特别是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条例或法规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77—37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在3~6岁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徐汇区康健街道内321例经初步筛查后视力可疑低常儿童,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SureSight手持式验光仪及睫状肌麻痹下Topcon台式验光仪检查.将所得检测结果进行Bland-Altman相关性检验,并利用ROC曲线计算SureSight屈光不正筛选标准以进行诊断性试验评价.结果 非睫状肌麻痹下SureSight验光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及SE均与睫状肌麻痹下Topcon验光仪所测得相应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测量结果上两者有中度(球镜度:r=0.59,P<0.05;SE:r=0.54,P<0.05)到高度(柱镜度:r=0.89,P<0.05)相关性.进一步以散瞳后Topcon测量值为金标准作ROC曲线,发现当SureSight SE测量值≤+1.13 D时,可划定为可疑近视,SE测量值≥+1.44 D时,划定为可疑远视,散光测量值≥0.88 D时,划定为可疑散光.散光、近视及远视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679、0.298及0.270.结论 3~6岁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下SureSight检测结果在散光的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协助划定可疑参考值范围,操作方便.但用于近视以及远视的筛查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黄丹  颜琪  陈吉  李蕊  吴竹健  竺慧  张佩斌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026-2030

目的:基于2021版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AAPOS)《儿童视力筛查指南》,修订SPOT屈光筛查仪在6岁以下儿童的转诊标准,并评估其准确性。

方法:纳入2022-01/2023-04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儿童,进行SPOT屈光筛查仪、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等检查,并根据AAPOS指南定义具有弱视危险因素(ARFs)及有临床意义屈光不正(VSRE)的目标人群。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最佳转诊标准,并与厂商标准、吴标准、Peterseim标准进行对比。

结果:共有959名儿童接受检查,其中<4岁组342人,≥4岁组617人。<4岁组的最佳转诊标准为:近视≤-2.75D、远视≥+2.25D、散光≤-2.75D、屈光参差≥1.00D; ≥4岁组为近视≤-1.75D、远视≥+2.00D、散光≤-2.25D、屈光参差≥1.00D; 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38与0.52,均高于其他标准。

结论:采用新的6岁以下儿童屈光筛查转诊标准,其准确性较高,优于既往其他标准,能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兰州市城关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发现超出生理范围的视力异常及屈光异常。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10所幼儿园的2 841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裸眼远视力及Suresight屈光筛查仪检查,实际受检2 754例(5 508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线性趋势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关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3.9%,不同年龄组间视力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字2=31.80,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字2lineartrend=31.59,P<0.05)。屈光异常占检查总人数的13.13%,随着年龄增加,复性远视散光人数和单纯远视人数均逐渐减少(?字2lineartrend,复性远视散光=16.01,P<0.05;?字2lineartrend,单纯远视=9.11,P<0.05)。结论兰州市城关区3~6岁的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提示视力随年龄增加逐步升高;屈光异常以单纯远视为主,远视屈光度向远视减小方向发展,符合儿童视力及眼屈光发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儿童的条栅视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婴幼儿条栅视力的发育情况。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COPL)系统,以普查的形式进行条栅视力检查,分析本系统与方法的可靠性、成功率及599例2~72个月的正常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发育趋势。结果所有年龄组2次检测结果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性;此检查方法成功率较高,可达90%以上,体现了COPL系统的强化优先注视的优势。检查中2~12个月和42~72个月的幼儿配合较好,12~42个月的幼儿处于好动状态,配合率略低,但也远高于以往文献报道;随幼儿年龄增加,其条栅视力亦逐渐增加。通过散点图估计发育趋势线图,可见出生后12个月的幼儿视力提高显著,之后条栅视力稳步上升,30~36个月视力变化相对趋于平缓,36个月之后的条栅视力发育进入平台期。结论应用电脑控制的COPL视力检测系统对学龄前幼儿条栅视力检查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地应用于学龄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研究,了解不同年龄段条栅视力发育的快慢及其发育成熟的年龄和可以发育的最高程度。  相似文献   

18.
重视儿童眼病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n ZQ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65-867
在各类常见儿童眼病,如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后进行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患儿获得良好手术效果不可或缺的途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双眼视功能发育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儿童眼病手术后重建双眼视功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提高视力的同时。关注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减少立体盲,才能使儿童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良好视觉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65-8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