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特点。方法对104例(10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1、2、3、6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角膜内皮细胞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角膜内皮细胞术前与术后3、6个月对比细胞密度下降不明显,差异没有显著性。细胞形态改变不大,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最严重的损伤发生于术后2个月,在3个月时细胞的修复基本完成,术后半年以后细胞和形态基本恢复至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时、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对6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10例分别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及术后进行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及量化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在密度、形态上均有改变、变异增大。结论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将角膜内皮细胞镜作为常规检查,术中应防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发明是白内障手术的革命性进步,它给广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个快速、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手术方法。20世纪90年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由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术后角膜水肿、混浊,甚至是大疱性角膜病变。角膜内皮失代偿已经成为白内障手术医生最担心和惧怕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何守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其规范化的手术动作,紧凑的步骤衔接及高效率的操作过程,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的重视和青睐。然而,就其手术本身的精细程度和复杂性,严格要求术者双手、双脚、双眼及大脑的密切配合而言,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CEC)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50例(5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CSM)对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中央及5.5 mm处12点、3点、6点、9点5个点位,每一点位的5个区域(中央-C、上方-S、颞侧-T、鼻侧-N、下方-I),共25个点的CEC进行拍照及图像合并.计算图像数字化后的CSM常用参数及新参数:细胞分型比例、细胞边长变异、角度变异、暗区面积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Dunnett-q检验比较各象限参数与中央区参数,手术前后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细胞密度(CD)[术前(2 854-±290) cells/mm2、术后(2 035±150)cells/mm2,t=17.86]、平均细胞面积(Save)[术前(351土29)μm2、术后(606±59)μm2,t=2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六角形细胞比例(HEX)[术前(63.5±4.2)%、术后(61.2±3.7)%]、六角形细胞边长变异(Ev)[术前(19.7±2.5)%、术后(20.2±2.2)%]、六角形细胞角度变异(Av)(术前158.4°±27.5°、术后155.3°±19.1°)、多边形细胞比例[术前(12.3±2.7)%、术后(11.2±3.4)%]、五边形细胞比例[术前(4.8土2.2)%、术后(5.7±2.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C暗区数量(术前0.31±0.14、术后0.83±0.25,t=18.65)及暗区面积[术前(81.3±55.2)μm2、术后(244.9±131.6)μm2,t=5.2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2个月,以上CEC参数在角膜中央5.5 mm范围内的4个代表性点位(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和中央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的较长时间内CEC未完全再平均分布,采用多象限多点位分析的方法更能反映整个角膜CEC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2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个/mm^2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Fuchs角膜营养不良3只眼,抗青光眼术后4只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2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只眼。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水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0.4者8只眼,≥0.5者4只眼。术后角膜水肿为轻中度,常于术后5-7 d恢复,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内皮细胞损失率8.83%。结论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和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手术是疗效满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CEC)形态学的影响。方法自身对照研究。50例(5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CSM)对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中央及5.5 mm处12点、3点、6点、9点5个点位,每一点位的5个区域(中央-C、上方-S、颞侧-T、鼻侧-N、下方-I),共25个点的CEC进行拍照及图像合并。计算图像数字化后的CSM常用参数及新参数:细胞分型比例、细胞边长变异、角度变异、暗区面积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Dunnett-q检验比较各象限参数与中央区参数,手术前后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细胞密度(CD)[术前(2 854±290)cells/mm2、术后(2 035±150)cells/mm2,t=17.86]、平均细胞面积(Save)[术前(351±29)μm2、术后(606±59)μm2,t=2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六角形细胞比例(HEX)[术前(63.5±4.2)%、术后(61.2±3.7)%]、六角形细胞边长变异(Ev)[术前(19.7±2.5)%、术后(20.2±2.2)%]、六角形细胞角度变异(Av)(术前158.4°±27.5°、术后155.3°±19.1°)、多边形细胞比例[术前(12.3±2.7)%、术后(11.2±3.4)%]、五边形细胞比例[术前(4.8±2.2)%、术后(5.7±2.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C暗区数量(术前0.31±0.14、术后0.83±0.25,t=18.65)及暗区面积[术前(81.3±55.2)µm2、术后(244.9±131.6)µm2,t=5.2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2个月,以上CEC参数在角膜中央5.5 mm范围内的4个代表性点位(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和中央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白内障术后的较长时间内CEC未完全再平均分布,采用多象限多点位分析的方法更能反映整个角膜CEC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6年,我们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中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伴粘连性小瞳孔,浅前房病例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各30例30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wk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检查。结果:三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 496.86±298.96/mm2,2 379.51±375.13/mm2,2 425.38±312.68/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6.20±12.03)%,(43.44±13.99)%,(44.35±8.13)%。三组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组术后均较老年性白内障组术后降低,其中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降低较明显,与老年性白内障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应行准确术前评估及术中保护。  相似文献   

10.
Yang J  Lu Y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27-30
目的探讨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8例(222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脉冲及爆破3组,分别采用连续、脉冲及爆破3种不同超声能量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比较3组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有效超声时间及累积复合能量参数(实际超声能量与有效超声时间的乘积),检查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爆破组晶状体核硬度Ⅰ或Ⅱ级和≥Ⅲ级者的有效超声时间[(018±003)、(036±025)min]、实际超声能量[(1044±214)%、(2363±371)%]及累积复合能量参数(211±140、694±266)均明显低于连续组和脉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术后1d和术后3d角膜水肿程度均明显轻于连续组和脉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1021±887)%]明显低于连续组[(1735±1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可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超声时间缩短和总体超声能量降低,从而减轻眼内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730)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76例22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角膜内皮水肿浑浊。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病例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及操作控制经验不足。对防治措施作了初步探讨。提醒手术医师术前先了解常见的并发症的原因及症状,以便预防或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曾行小梁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65.81个/mm2(11.4%),对照组减少72.88个/mm2(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变异系数之间无差异.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严重,且恢复慢.因此术前应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report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a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eudophakic cystoid macular edema (PCME).

Methods

A total of 150 eyes from 150 patients (59 men and 91 women; mean age, 68.0 ± 10.15 years) were analyzed using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1 week and 5 weeks after routine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detected 1 week after surgery was analyzed to reveal an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CME 5 weeks after surgery.

Results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developed in 17 (11.3%) of 150 eyes 1 week after surgery. A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odds ratio [OR], 4.0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1 to 11.54; p = 0.011). Bo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CME development 5 weeks after surgery (OR, 4.58; 95% CI, 1.56 to 13.43; p = 0.007; and OR, 6.71; CI, 2.05 to 21.95; p = 0.003, respectively). In the 8 eyes with bo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4 (50%) developed PCME 5 weeks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detected 1 week after routine cataract surgery i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PCME. Close post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is recommended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corneal edem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活体状态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基质层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为观察型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9例(22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3及6个月不同时间,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NCSM)和共聚焦显微镜(CMTF)对角膜中央区厚度和角膜前、后基质层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观察角膜基质层形态学变化规律.文中3组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选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并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对多样本均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角膜厚度:术后1周与术前和术后1、3及6个月各时间点两两比较,角膜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33、0.005、0.008),其余各时间点角膜厚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P=0.135,与术后3个月比较,P=0.179,与术后6个月比较,P=0.223;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P=0.072,与术后6个月比较,P=0.086;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P=0.491).(2)角膜基质层细胞密度:后基质层细胞密度术前为(627±184)个/mm2;仅有术后1个月时,后基质层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其细胞数目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前基质层细胞密度术前为(859±137)个/mm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前基质层细胞密度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周、1、3及6个月不同时间比较,P=0.825、0.752、0.171、0.288;术后1周与术后1、3及6个月不同时间比较,P=0.957、0.162、0.4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及6个月不同时间比较,P=0.128、0.407;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P=0.059).(3)角膜基质层形态学改变:术前有4只眼中央后基质层中见到微皱褶;术后3个月内可见到角膜基质层水肿的不同表现,包括基质层高反光和16只眼中央后基质层病理性微皱褶.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均可见基质层细胞活化现象和基质层细胞内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出现.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角膜基质层有不同程度的损伤,CMTF检查有助于在活体状态下立体观察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104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和手术技巧,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104眼白内障,其中102眼同期植入人工晶体。64眼作了术前和术后1周角膜地形图对比检查。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85眼占817%。7项角膜地形图分析指标均表明,术后角膜屈光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角膜内皮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出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每月1次连续3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观察.结果超声组与囊外组术后3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根据术者的熟练与否将超声组分组进行比较,则熟练组与非熟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当今的技术及设备条件下施行超声乳化术是安全可靠的,但术者的经验、手术熟练程度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保护角膜内皮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一些术前以及术中参数对术后角膜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 83例患者(10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前、术中记录患者年龄、核硬度、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切口累计消散能量(CDE)、注吸时间以及液流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测量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D)、细胞变异度(CV)、平均细胞面积(AVG)、六边形细胞比率.结果 术后2周,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377.14 ±283.00) /mm2,丢失率为(14.37±10.59)%,术前、术后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发生改变,六边形细胞比率减少,术前、术后患者的CV、AVG、六边形细胞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内皮细胞丢失量与核硬度、超声能量、前房深度、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分别为P <0.001,P=0.008,P=0.005,P=0.035),但与液流量、注吸时间、眼轴长度无相关(分别为P =0.420,P=0.607,P=0.823).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核硬度、超声能量、前房深度等.应该提高手术技巧以及手术设备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超声乳化术中粘弹剂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三种粘弹剂 (其胜、HelaonGV和DuoVisc)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58人 ,共 70只眼 ,按选用的粘弹剂不同 ,随机分为三组 :其胜组、HelaonGV组和DuoVisc组 ,均采用乳化劈裂技术乳化晶状体核 ,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前、术后 1周、术后 4周和 1 2周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采用F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各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差异。术后 1周、 4周和 1 2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其胜组比较 ,HealonGV组差异显著 (P <0. 0 5) ,DuoVisc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 0 1 )。术后 1周 ,DuoVisc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计数高于HealonGV组 ,差异显著 (P <0 . 0 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DuoVisc和HelaonGV均具有较好的角膜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其胜的保护作用稍差。DuoVisc更有利于术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形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SAI值,角膜散光及切口处周边角膜曲率,结果:术后1个月的SAI值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角膜散光仅比术前增加0.11D(P>0.05),但轴位发生明显改变,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周边角膜较术前平坦,平均为0.49D(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未增加,但轴位改变;角膜表面变得非常不对称,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较角膜曲率计更适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及散光的评估;切口处的周边角膜变平坦,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能会减少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眼角膜内皮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眼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采用上方弧形5.5cm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拍摄正常组30例(50眼)与高度近视眼组24(48眼)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并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自动分析.结果各组中术前与术后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与术后细胞密度、细胞面积、细胞丧失率,六角形细胞比例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两组年龄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在白内障手术中其内皮细胞比同龄正常眼更易受到损伤,临床上应该慎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