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出现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引起屈光手术的一场革命。1992年Buratto等将准分子激光机和微型角膜成形刀两套设备结合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被认为是一项最合理、最有研究前景的屈光性角膜手术。现将我院自1998年2~11月术后随访3mo以上资料完整的70例137眼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按屈光手术常规适应症选择病人。年龄18~43a,平均2935±668a。男33例,女36例。双眼67例,单眼3例。术前平均视力006±002,最佳矫正视力02~15,平均06±025。术前屈光度为-250~24.00D,平均-1036…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度和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127例(249眼)屈光度在-1.25~-14.00D的近视和近视散光行LASIK手术.术后观察6月以上.按术前屈光度分为A、B两组.A组中低度近视(-1.25D~-6.00D)137眼,B组高度近视(-6.25D~-14.00D)112眼.结果术后6月两组的屈光度在±1D以内者分别为92.7%、84.8%.在±0.5D以内者为83.2%、72.3%;裸眼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97.8%、92.0%,1.0以上者为89.1%、73.2%.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矫正低中度、高度近视均有良好的效果,治疗低中度近视的准确性优于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 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 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 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 mm区域为(44.12±1.38)D、5 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 6、 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 D和±1.00 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57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9~ 2 0 0 2年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 )治疗 5 72例中低度近视 ,其中男 2 36例 36 0眼 ,女 336例 5 2 8眼 ;年龄18~ 4 6岁 ,平均 ( 2 8.4± 6 .6 )岁 ;托品酰胺散瞳检影及电脑验光 ,屈光度 (等值球镜 ,下同 ) - 2 .0 0~ - 6 .0 0 D,平均 -4 .6 7D± 0 .93D;其中近视散光≥ 0 .5 0 D者 5 88眼 ( 6 6 .2 % ) ,散光度 - 0 .5 0~ - 1.75 D,平均 - 0 .91D± 0 .38D;术前矫正视力全部≥ 1.0。所有患者的屈光度数均稳定 2 a以上。常规术前检查 ,排除圆…  相似文献   

7.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用准分子激光机和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对357眼进行LASIK术。在PRK参数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近视度适当调整,保留角膜厚度250μm以上。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远期疗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 4~ 5年后的疗效。方法 对 44 9例 (889眼 )屈光度分布在 -0 75D~ -2 1 0 0D的近视及 -0 5 0D~ 5 5 0D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了 4~ 5年的LASIK术后跟踪观察。结果 术后 4年时 ,93 5 %的屈光度在± 1 0 0D之间 ,92 2 %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 ,其中 89 2 %达 1 0。欠矫 68眼 ,欠矫率为 7 7%。术中术后少见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17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2648例(5060眼)近视患者(-1.00~-21.00D),行LASIK后随访12mo,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术中角膜血管翳出血416眼(8.22%),角膜瓣游离6眼(0.12%),不完全角膜瓣13眼(0.26%),角膜瓣偏位62眼(1.22%),角膜瓣层间异物106眼(2.09%),结膜下出血1274眼(25.18%),下睑皮肤划伤52眼(1.03%)。术后并发症:偏中心切削102眼(2.02%),角膜瓣皱褶和移位9眼(0.18%),弥漫性板层角膜炎43眼(0.85%),中央岛形成11眼(0.22%),屈光回退275眼(5.10%),眩光76眼(1.5%),激素性高眼压23眼(0.45%),最佳矫正视力下降6眼(0.12%),过矫63眼(1.24%),干眼症41眼(0.81%)。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手术设计的完善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Yan Z  Hu J  Gu X  Sun M  Y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77-67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静态近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101测试表,对47例(93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12.0和18.0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6个月趋于恢复。术后1个月术前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出现眩光和光晕现象者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率分别大于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无眩光和光晕现象者(P<0.05)。结论 对比敏感度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和视功能状态,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弥被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LASIK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Li Y  Li JH  Zhou F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981-98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间用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患者34例(66只眼)进行随访,观察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数、波阵面像差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平均13.2个月。结果34例(6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3.20±0.32)D,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有3只眼上皮瓣周边部有破损,其余完好。术后1d上皮瓣基本透明者55只眼,11只眼有轻度的水肿。取镜时间平均为(3.35±0.49)d。术后3个月有56只眼(85%)屈光度数介于±0.50D之间,64只眼(97%)屈光度数介于±1.00D之间。有3只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haze0.5级者10只眼(15%),1级者2只眼(3%)。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1-98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Multifocal LASIK)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与手术效应的关系.方法 对主视眼(对照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非主视眼(实验眼)接受多焦点LASIK手术.主要检测项目:角膜地形图(分析角膜非球面特点)、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分析术后角膜非球面特点.结果 多焦点眼术前调节幅度平均为为(-4.11±1.11)D(-2.00~-6.25D),术后6月平均为(-4.95±0.83)D(-3.25~6.50D),术后和术前比,平均增加(0.84±0.61)D(0~-2.25D).手术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6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O值平均为0.081±0.274(-0.53~+0.53),对照眼为0.464±0.266(-0.02~+0.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Q值平均为-0.235±0.386(-0.944~+0.424),对照眼为0.259±0.328(-0.013~+0.8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多焦点眼术后较术前向负Q值反转,而对照眼趋向正Q值.结论 多焦点LASIK手术后角膜中央区非球面特点是拟调节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波长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对449例(889眼)屈光度在-0.75D~21.0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行LASIK治疗。结果 对889跟随访12~24月,93%术后裸视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5.6%的裸视达2.0,90.3%的术后屈光度在±1.00D之间,欠矫67眼,欠矫率仅为7.5%,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给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PRK手术,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Zhang FJ  Qi YY  Yu FL  Lu ZL  Wang YX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3):217-222
目的 探讨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G-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疗效,以及保留和去除负相垂直彗差Z(3,-1)术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对自愿接受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常规进行术前检查及波阵面像差检查,从中选取Z(3,-1)低于-0.15μm设为A组,高于+0.15μm者设为B组,共42例(78只眼)入选.依照随机排列表法将两组各自分别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眼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0.25μm,并且排除Z(3,-3),Z(3,1)、Z(3,3)、Z(4,0)大的病例.试验A组11例(19只眼),对照A组13例(26只眼);试验B组4例(8只眼),对照B组14例(25只眼).试验组行WG-LASIK,对照组则行常规的LASIK.分别评价各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视觉质量.结果 无论Z(3,-1)为正值或负值,术后早期各组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之后发生轻微回退,且屈光度均达到预期理想效果.试验A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大于对照A组,如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1个月Z(3,-3)均比术前增加,且试验A组增幅较大,术后3和6个月试验A组像差继续增加,而对照A组则减少(试验A组增加0.2706,对照A组增加0.1450).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各个时间Z(3,1)、Z(3,3)、Z(4,0)均增加,其中Z(4,O)试验A组增加0.1196,对照A组增加0.0728,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变化轻微.试验B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小于对照B组,如术后Z(3,-3)较术前增加,但对照B组增幅较大(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B组增加0.1243,试验B组增加0.0346).对照A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试验A组,如试验A组术后1个月无眩光对比敏感度数值比术前增加了77.0000,术后3和6个月逐渐恢复;对照A组术后数值比术前减少了74.2308.试验B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B组,如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分别减少83.2500和86.0000,对照组则分别减少40.9565和36.5218.术后6个月时,试验A组和对照A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有分别为10(83.3%)和14只眼(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5,P>0.05).试验B组和对照B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分别为8(100.0%)和13只眼(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8,P>0.05).结论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建议保留负向垂直彗差,消除正向垂直彗差,有利于合理节省角膜组织,避免不必要的角膜损失,有目的 地提高视觉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7-222)  相似文献   

15.
He TG  Shi XR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517-521
目的探讨超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在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00μm的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超薄瓣LASIK和LASEK两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6·00D、角膜厚度为450~500μm的近视眼患者。其中超薄瓣LASIK组23人39只眼,近视度数为-6·00~-9·50D,平均-7·51D。LASEK组19人37只眼,近视度数为-6·00~-11·50D,平均为-7·50D。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轻,LASEK组角膜上皮完整时间平均为4d,术后裸眼视力超薄瓣LASIK组恢复较快,在术后1、3、6、12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分别占64·1%、87·2%、87·2%和79·3%,LASEK组分别为37·8%、75·7%、67·6%和71·4%。等值球镜度在±0·50D之间者超薄瓣LASIK组为48·7%、51·3%、61·5%、82·8%,LASEK组为51·4%、45·9%、45·9%和57·1%。术中、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超薄瓣LASIK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小条纹和过矫,LASEK组并发症主要为屈光回退和轻微的haze。结论超薄瓣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LASEK相同,而治疗后的稳定性优于LASEK,患者的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羊薇  邓应平  谢敏 《眼视光学杂志》2010,12(2):131-133,137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变化规律及其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62例(123眼)近视患者于LASIK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别按照残余基质床厚度、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及术前屈光度的不同分组,分析各组间及同一组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后表面Diff值的改变及其与术后视力的关系.结果 术后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大,且随原屈光度增大而增加,随基质床厚度增大而减小.当残余基质床厚度〉300μm或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55%时,后表面Diff值明显减小.术后后表面Diff值与视力呈一定程度负相关.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原因之一.后表面前凸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屈光度的高低、残余基质床厚度等,残余基质床厚度在300 μm以上或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55%也许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飞秒LASI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20.9±2.8)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6.48±1.61)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采用Keratron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波前像差.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角膜像差、Q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总球差、总彗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初级球差、x-向次级像散、次级水平彗差、次级垂直彗差、次级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4、-7.385、-6.108、-5.651、-2.195、-7.565、-4.628、-2.974、-2.748、-7.068,P<0.05).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9、-19.208、-21.502、-22.197,P<0.05).6 mm瞳孔直径下手术前后Q值变化量(△Q6mm)与高阶像差变化量、总球差变化量、初级球差变化量、总彗差变化量呈正相关(r=0.736、0.792、0.788、0.383,P<0.05),△Q6mm与总三叶草变化量、次级球差变化量无相关性(r=0.099、-0.348,P>0.05).结论 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角膜高阶像差仍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测定黄斑区不同部位的视网膜功能,然后评价其差异。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2012-2013年期间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屈光门诊18~32岁的近视患者91例(169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例(58眼),中度近视组32例(57眼)和高度近视组29例(54眼)。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具备手术条件,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德国Roland公司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仪RETI-SCANK系统记录近视患者黄斑区mERG的一阶反应,分别测定各环N1、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各组术前及术后mERG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最大,随离心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最小,随离心度增加均逐渐延长。不同程度的近视组术前及术后的mERG相比较发现:3组mERG各环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在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对于近视眼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虹膜识别技术进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或近视散光眼术后视力结果以及像差和对比敏感度变化.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58只近视或近视性散光眼(85例)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虹膜识别技术进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虹膜识别组),另一组不应用虹膜识别技术通过角膜缘作标记点进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无虹膜识别组).对两组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和对比敏感度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术后10 d、1个月和3个月之间的平均裸眼视力(t=0.039,0.058,0.898;P=0.844,0.810,0.343)、最佳矫正视力(t =0.320,0.440,1.515; P=0.572,0.507,0.218)以及残留的屈光度[等值球镜(t=0.027,0.215,0.238;P=0.869,0.643,0.626)、球镜(t=0.145,0.117,0.038;P=0.704,0.732,0.845)和柱镜(t =1.676,1.936,0.334;P=0.195,0.164,0.5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虹膜识别组的安全性指数为1.06,无虹膜识别组为1.03;虹膜识别组的有效性指数为1.01,无虹膜识别组为1.00;虹膜识别组93.83%眼和无虹膜识别组90.91%眼等值球镜在±0.50 D内(x2=0.479,P=0.489),虹膜识别组98.77%眼和无虹膜识别组97.40%眼的等值球镜在±1.00D内(Fisher精确检验,P=0.613),两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之间均无差异.无虹膜识别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3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虹膜识别组大(t =3.414,-2.870;P=0.027,0.045),表现在彗差上;两组总体高阶像差(t=0.386,1.132;P=0.719,0.321)、4阶像差(t=0.808,2.720;P=0.464,0.063)和5阶像差(t =0.148,-1.717;P=0.890,0.161)之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所有频段对比敏感度已达到术前水平,虹膜识别组在暗视下3.0 c/d(t =3.209,P=0.002)和6.0 c/d(t =2.997,P=0.004)频段对比敏感度高于无虹膜识别组,眩光对比敏感度明视下在3.0c/d(t =3.423,P=0.001)和6.0c/d(t =6.986,P=0.000)频段与暗视下在1.5c/d(t =9.839,P=0.000)和3.0c/d(t =7.367,P =0.000)虹膜识别组高于无虹膜识别组,其余各频段之间无差异.结论 虽然应用虹膜识别技术与不应用虹膜识别技术进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同样能够获得较好视力;但是应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减少术后彗差,提高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快速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ACXL)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取18例(36眼)近视患者,先进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角膜瓣复位前用Vibex Xtra核黄素溶液浸润角膜基质床90 s后复位角膜瓣,应用辐照强度为30 mW/cm2的紫外光(KXL系统)照射角膜90 s,总能量为2.7 J/cm2,进行ACXL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形态参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角膜生物力学特征等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UCVA,IogMAR)从术前0.93±0.34提高到-0.05±0.08,等效球镜度(SE)从(-8.03±1.86)D减少到(-0.29±0.39)D,平均角膜曲率从(44.79±2.10)D减少到(37.96±2.32)D,角膜厚度从(524.6±25.2) μm减少到(437.7±27.0)μm,角膜最大屈膝峰距从术前(5.48±0.31)mm减少到(4.99±0.44)mm,最大压陷深度从术前(1.09±0.12)mm增加到(1.18±0.18)mm.除ECD和最大压陷曲率半径外,其余指标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2~26.68,P<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未见屈光回退、角膜扩张、感染和非感染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ACXL联合LASIK能够有效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效果稳定,无明显并发症,但长期效果及临床适应证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