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种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6年间河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种。方法:对1996年10月-2002年2月间就诊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6人角膜取材行真菌培养,培养阳性的315例标本进一步行致病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角膜主要致病菌属依次为镰孢菌属(67.9%)和曲菌属(13.0%)。主要致病菌种依次为茄病镰孢菌。梨孢镰孢菌。黄曲霉菌。串珠镰孢菌,互隔交链孢霉和烟曲霉菌。结论:河南地区的角膜首位致病菌属为镰孢菌属,首位致病菌种为茄病镰孢菌。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诊断常见角膜致病真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临床快速检测。方法针对我国临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制备寡核苷酸探针芯片,以通用引物对170例临床采集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荧光显色情况,与KOH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70例临床角膜刮片标本,KOH涂片法检测阳性113例,阳性率为66.5%;真菌培养法阳性153例,阳性率为90.0%;芯片检测阳性147例,阳性率为86.5%,经,检验,芯片检测法与KOH涂片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96,P=0.000),芯片检测法与真菌培养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0,P=0.4);芯片法与培养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度符合(Kappa值=0.80)。结论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比较,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可对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菌进行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奇  付玲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258-1260
角膜交联疗法是一种治疗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及感染性角膜疾病等的光化学疗法.使用370nm波长的紫外线A照射被感光剂核黄素浸润的角膜胶原纤维,诱导角膜胶原纤维发生一系列生物反应.通过阐述这一疗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及相关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提出角膜交联疗法可单独或者联合药物用以治疗真菌性角膜疾病,提高真菌性角膜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此类疾病并发症及角膜移植手术需求.  相似文献   

4.
角膜的真菌感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敬 《眼科研究》1999,17(6):499-501
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致病真菌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发机制不清,抗真菌药物通透性差,使真菌性角膜病成为眼科治疗的一大难题。就真菌性角膜病的发病率,病原体,实验动物模型,发同制,病理变化以及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讨论,说明应重视真攻性角膜病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区角膜外伤及其他角膜病病种10年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角膜外伤及其他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角膜病的病种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回顾性地调查了1988年1月~1997年12月10年间收治于我院角膜病病种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1988年1月~1997年12月10年间我院角膜病住院病例2355例(2385眼),其中男1329例,女1026例。年龄最小者10月,最大者76岁,平均为34岁。方法:为统计分析方便,我们人为将每2年归为一组(表1),病种分析(表2)。表1 2355例角膜病例分组组别起止年月病例数119881~198912391219901~1991.12.38531992.1~1993.12.37941994.1…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8岁,农民。因右眼被通井的钢筋(直径3mm)扎伤致“角膜穿孔伤、外伤性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角膜缝合术后7天,于2003年2月10日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眼前,角膜鼻侧有长5mm已缝合的伤口,瞳孔中度大,鼻侧虹膜缺损,晶状体前囊破裂,皮质浑浊、膨胀溢入前房并触及角膜内皮;左眼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觀察那特真(Natacyn)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療效.方法用那特真滴眼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23例,第一天每1小時一次;第二日起至2周内每2小時一次,持績2周後根據病情給于每日6~8次滴眼.結果本組23例中治愈18例,占78.3%,其中視力達0.1以上者10例.有效5例,占21.7%.結論那特真是治療淺層真菌性角膜潰瘍較爲理想的藥物.  相似文献   

8.
9.
角膜外伤的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使真菌性角膜病有明显上升之势 ,因早期诊断困难、病程缓慢、治疗手段有限、疗程长 ,使之成为感染性角膜病中致盲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7年以来共收治了真菌性角膜病患者 19例 ( 19只眼 ) ,男 13例 ,女 6例。发病前有明显植物外伤史者 13例 ,单疱性角膜炎 3例 ,倒睫 1例 ,有戴角膜接触镜史 1例 ,原因不明 1例 ,其中 8例由外院治疗 2周后病情未能控制或恶化而转入我院。病人在确诊前的病程为 1周至 2个月 ,大多数近 1个月。眼部情况 :右眼 8例 ,左眼 11例…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升高。近2a来,通过参考角膜刮片和药敏实验的结果,我们采用氟康唑联合角膜清创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其病原学诊断和鉴定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地区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真菌性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值得关注. 目的 分析近年来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分布状况.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集和培养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刮取标本3 35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真菌培养阳性率及致病真菌株的种属分布进行鉴定,并评估不同年段和不同季节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3 350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者1 050株(1 050例),每年平均175株,阳性率为31.34%,其中镰刀菌属337株,占32.10%;曲霉菌属270株,占25.71%;禾草蠕孢霉菌属150株,占14.29%;毛霉菌属96株,占9.14%;弯孢霉属与青霉菌属各65株,各占6.19%.2009-2010年培养的阳性菌株367株,占36.05%;2011-2012年阳性菌株329株,占32.45%;2013-2014年阳性菌株354株,占26.86%.各年段真菌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7,P<0.01).1~3月培养的阳性菌株261株,占31.15%;4~6月阳性菌株182株,占25.53%;7~9月阳性菌株237株,占30.00%;10 ~ 12月阳性菌株370株,占36.67%;各季度间阳性菌株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9,P<0.01),各种致病真菌的检出率以10~ 12月最高,4~6月最低.结论 中国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居首位,其次依次为曲霉菌属、禾草蠕孢霉菌属、毛霉菌属、膝曲弯孢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真菌感染率最高的季节是10 ~12月.2009-2014年真菌性角膜溃疡仍处于高发期,但在华南地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Xie L  Li S  Shi W  Han D 《中华眼科杂志》1999,(1):7-9,I003
目的 评价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共焦显微镜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43例患者进行检查,并用双盲法同时行涂片或活体检查真菌菌丝,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3例患者中,31例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真菌,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32例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的确诊率为96.9%。结论 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快速、有效和无损害的活体检查手段,在真菌性角膜炎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并同时鉴定致病菌类型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建立多重PCR体系,对腐皮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新月弯孢菌及牵连青霉菌标准菌株的DNA进行检测,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分离菌株和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在本多重PCR体系中,镰孢菌属、曲霉菌属、牵连青霉菌及新月弯孢菌DNA的扩增条带长度分别为360、430、245及300bp。人基因组DNA及其他眼部常见致病微生物DNA未扩增出条带,表明多重PCR体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多重PCR体系的敏感性为10fg。结论多重PCR体系可对临床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快速诊断并鉴定到菌属,特异性强,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4.
90例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2000年河南省的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种类。方法 收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标本,Saboraud‘s琼脂培养基分离后,选择合适培养基培养,10%KOH湿封片观察鉴定。结果 共分离出真菌菌株10属90株,致病真菌以镰孢菌属最多(73.3%),尤以紫二孢镰孢菌最多见(18.9%)。结论 2000年河南省的真菌性角膜炎以镰孢菌属最多,镰孢菌属的基础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真菌性角膜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的严重感染性角膜病,在我国已成为角膜盲的首要病因。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增加治疗手段和提高治疗效果,眼科医师应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真菌性角膜炎中真菌毒力因素和宿主防御因素等与其发病有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黏附于角膜后,产生毒素及酶等物质损害角膜组织,而角膜对真菌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对真菌的识别介导宿主角膜产生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众多的细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参与了真菌的清除及角膜的损伤和修复。理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找到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是真菌性角膜炎防治的前提。本文就真菌的黏附及毒素对受侵角膜的影响、角膜对真菌入侵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应答等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ungal spectrum and to test antifungal drug susceptibility of these isolates at a tertiary eye care referral centre in central China.
Methods:  The medical and microbiology records of 2064 culture-proven cases (2064 eyes) of fungal keratitis diagnosed at Henan Eye Institute between January 2000 to March 2009 was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nd a subgroup of 103 isolates were subjected to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s for 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 and ketoconazole by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Results:  A total of 2064 cases of confirmed fungal keratitis were identified. The predominant fungal species isolated was Fusarium spp. followed by Aspergillus spp. Alternaria spp. were another most common fungi in central China. Fungal keratitis was more common among men.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middle-aged adults, and most were farmers. Ocular trauma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and vegetative injuries were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cause for fungal keratitis. Greatest number of cases of fungal keratitis was higher between September and December. Fusarium was mostly sensitive to amphotericin B, next to ketoconazole. Aspergillus was sensitive to amphotericin B and ketoconazole. Relatively, both Fusarium and Aspergillus were insensitive to fluconazole.
Conclusion:  Fusarium and Aspergillus are always the most isolated pathogens of fungal keratitis in central China, followed by Alternaria . Document available on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a large series would greatly help ophthalmologists at primary and second health care cent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He Y  Sun B  Zhao D  Wang Y  Li J  Zhu L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58-36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将110例(110只眼)FK患者按不同致病菌种类丝状菌(94只眼)型角膜炎进行分型,通过病史、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等对两型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丝状菌型角膜炎患者多具有农作物外伤病史,病灶边界不清,边缘呈羽毛状,易向基质深层发展,常合并内皮斑及前房积脓,其治疗效果较差;酵母菌型角膜炎的  相似文献   

19.
严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就诊史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Li SW  Xie LX  Jin XM  Shi WY  Zeng Q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74-277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延误诊治的原因。方法 对 2 0 0 0年 1~ 12月山东地区 6 9例(6 9只眼 )因严重真菌性角膜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enetratingkeratoplasty ,PKP)或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原因、就诊时间、检查经过、诊断及治疗情况等 ,分析延误诊治的可能原因。结果  6 3例行PKP ,6例行眼球摘除术。其中 5 2例角膜植片直径 >8 0mm。农民占就诊患者的 93%。患者就诊的基本程序为村卫生诊所、乡镇医院、县医院及市级以上医院。平均就诊时间为 2 2 9d。 5 4例 (78% )患者曾到县级医院就诊 ,确诊率为 2 4 % ;其中经角膜刮片检查 12例(2 2 % ) ,阳性率为 5 0 %。 30例在市级以上医院就诊 ,确诊率为 6 3% ;其中角膜刮片检查 2 2例 (73% ) ,阳性率为 73%。 35例 (46 % )术前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主要为氟康唑。结论 忽视基本诊断技术、缺乏有效眼科抗真菌药物和供体角膜材料、缺少角膜病专业医师是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Xie LX  Zhai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1009-1013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4年至2003年在青岛眼科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40例(40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39例(97.5%)成功地保存了眼球,38例(95.0%)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视力。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例(10.0%)患者真菌复发,其中3例用药物治愈,1例因合并真菌性眼内炎用药物不能控制而摘除眼球;15例(37.5%)患者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2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3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3例(7.5%)患者植片发生溃疡,其中2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例(12.5%)患者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5例(12.5%)患者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最终随访时,36例(90.0%)患者角膜植片透明。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有效手术方式,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