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维义  高晓唯  任兵 《眼科研究》2009,27(8):688-693
目的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对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效应。方法6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rHES组3组,每组各20只。阳性对照组右眼角膜碱烧伤后不治疗;rHES组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100mg/mL rHES点眼,每日3次;20只正常鼠不做任何干预处理作为正常组。观察碱烧伤后1、4、7、10、14d各组角膜情况及CNV的生长面积。碱烧伤后第16天处死动物,取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量和mRN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透射电镜下检查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rHES组角膜在碱烧伤后各时间点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阳性对照组(t4d=3.294,P=0.040;t7d=5.391,P=0.000;t10d=6.560,P=0.000;t14d=10.346,P=0.000)。角膜碱烧伤后第16天各组VE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62,P=0.00),各组VEGF mRNA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43,P=0.00)。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正常组结构正常,rHES组较阳性对照组角膜结构变化小。PCR结果发现rHES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但高于正常组。结论rHES用于眼表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内皮抑素(PEG—endostatin)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碱烧伤后1d,治疗1、2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50μg/mL PEG化内皮抑素、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生理盐水各0.2mL。以后隔日注射1次,共8次。动态观察CNV的生长状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治疗1、2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而治疗1组的CNV的长度和面积、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治疗2组(P〈0.05)。结论PEG化内皮抑素及重组内皮抑素都可有效抑制CNV的生长,但前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NCV)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变化,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利用角膜灌注和照相方法对CNV进行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提取角膜的总RNA,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CNV,并观察其对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角膜新生血管的初期阶段(烧伤后2d内);(2)角膜新生血管的增长阶段(烧伤后3-10d);(3)新生血管的退化阶段(烧伤2周后)。实验发现VEGF mRNA在烧伤后24h达到高峰,是正常角膜的5.3倍;在烧伤后第4天,VEGF mNRA水平为正常时1倍;第7天时,VEGF mRNA下降至正常。地塞米松组CNV生长与VEGF m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烧伤后24h VEGF的表达是正常时的3.24倍,抑制率为38.8%;烧伤后4d,较对照组VEGF的表达下降了16.2%。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7%(烧伤后第4天)和23.7%(烧伤后第7天)。结论 VEGF mRNA的升高及降低同CNV的发生及退化关系密切,激素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AS)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制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2.5μgAS组、5μgAS组、地塞米松组、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2.5μg/0.1mLAS、5μg/0.1mLAS、0.1mg/0.1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各0.1mL,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共4次。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裂隙灯下观察大鼠角膜混浊度,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2.5μgAS组、5μgAS组及地塞米松组在第7、10、14天较生理盐水组角膜混浊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gAS组、5μgAS组及地塞米松组在碱烧伤后第3天起各时间点新生血管面积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抑制外伤性角膜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化学烧伤所致角膜血管新生(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6只鼠(52眼),用硝酸银灼伤双眼角膜,实验组行高压氧治疗。伤后不同时期定量检测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VEGF)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ion optic density,IOD),计数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伤后第7天用血管灌注、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CNV面积百分比。结果 第7天实验组CNV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伤后两组角膜VEGF的IOD与血管皮细胞LI呈明显的平行关系,实验组各值均低于对照组对应值(P<0.01或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能降低角膜VEGF蛋白水平和血管细胞增殖水平,抑制CNV形成。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内皮抑素滴眼液抑制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验重组人内皮抑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效果,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用MTT方法检验重组内皮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用重组人内皮抑素滴眼液,治疗小鼠角膜碱烧伤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结果 重组人内皮抑素 10μg/mL时可抑制bFGF刺激下HUVEC的增殖,抑制率达到 42 1% (P<0 05); 100μg/mL的内皮抑素可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治疗 7d时新生血管长度较未治疗组减少 30 9%(P<0 01),新生血管化面积减少了 13 7% (P<0 01)。 结论 内皮抑素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成为临床上预防、治疗相关眼科疾患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血管抑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和VEGF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对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作用,探讨 AS对CNV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AS1组、AS2组(各25只),除正常组外,实验各组制作左眼碱烧伤CNV模型,分别予生理盐水、1g/L地塞米松液、10μg/mLAS液、20μg/mLAS液点眼,4次/d,于碱烧伤后1,3,7,14,21d运用裂隙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VEGF的表达。结果:AS治疗组碱烧伤后第3d起各时间点CNV面积均明显小于盐水组(P<0.05)。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S治疗组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盐水组(P<0.05)。结论:AS能显著抑制碱烧伤CNV,可能与其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实验性兔眼角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NV)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5mm直径的加样器(末端附有棉片)吸入1mol/LNaOH接触新西兰兔右眼(20眼)中央角膜区烧灼30s,制作碱烧伤兔眼角膜NV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2组,10眼(A组)碱烧伤后立即结膜下注射Avastin 2.5mg;其余10眼为对照组(B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烧灼后次日每天裂隙灯观察角膜NV、角膜水肿情况,分别于3,7,14,21,28d裂隙灯照相并计算NV面积及NV抑制率。伤后7,28d各组随即处死5只实验兔,取角膜组织做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两组兔眼伤后第1d角膜缘血管网明显扩张充血,3d时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14d时NV达到高峰,14~21d后NV稳定并逐渐回退。两组角膜NV长度、NV面积及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A组各时间点角膜NV抑制率为44.2%~55%。A组角膜上皮及实质层水肿较轻,NV较少,后弹力层基本完整,VEGF表达明显弱于B组。结论: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碱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NV形成及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VEG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干扰素对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为临床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依据。方法 :2 5只大耳白兔皆以双眼碱烧伤制备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二组 :实验组分成A、B、C三组 ,B、C组给予不同深度α IFN隔日结膜下注射 ,A组给予α IFN点眼。碱烧伤后第 14天各组免以墨汁灌注法显示角膜新生务管 ,进行血管图像分析 ,统计学处理 ,扫描电镜下比较两组间新生血管形态差异。结果 :结膜下注射α IFN实验和对照血管图像分析 ,统计学处理后F >F0 .0 1,P <0 . 0 1;结膜下注射α IFN使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受到抑制破坏。结论 :结膜下注射α IFN具有抑制角膜新生血管作用 ,且剂量大者抑制作用显著。但α IFN局部点眼对角膜新生血管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含RGD序列的内皮抑素(RGD—ES)抑制兔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碱烧伤后诱导兔产生CNV,36只兔(72只眼)随机分为4组。在碱烧伤后,分别球结膜下注射0.2mL的50g/L脂质体pCI—RGD~ES转染液(A组)、50g/L脂质体pCI—ES转染液(B组)、空白载体转染液(C组)、PBS缓冲液(D组)。每周注射2次,共4次。动态观察CNV的生长状况。第3、7、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在模型制作后的各个时间点,A组和B组CNV的面积明显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时间点c组和D组间CNV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A组和B组角膜的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D组(P〈0.01),其中A组角膜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量最少。但各时间点c组与D组间角膜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定位于角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内。结论RGD—ES抑制CNV的活性增强,脂质体是眼病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且脂质体本身对CNV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PFD)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 方法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健康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4次/d、连续14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症反应评分、角膜混浊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第14 d处死大鼠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形态,免疫组化CD34染色检测角膜微血管密度(MVD)。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情况在不同时间点,PFD和PBS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第14 d 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1.00±0.00)分,PBS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3.40±0.52)分,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97,P<0.05)。第7 d和第14 d 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3.50±0.53)分和(2.2±0.42)分,PBS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4.9±0.57)分和(3.3±0.48)分,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均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5,-5.425;P<0.05)。PFD组,随时间延长,角膜透明度增加,炎症下降。该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6.08;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79;P<0.05)。第3 d、第7 d及第14 d PFD组的CNV面积分别是(6.06±0.93)mm2、(17.94±1.89)mm2及(23.89±1.84)mm2,PBS组的CNV面积分别是(9.08±1.42)mm2、(27.11±2.02)mm2及(31.01±2.04)mm2,PFD组的CNV面积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9,-10.452,-8.202;P<0.05)。PFD组大鼠角膜CNV模型的CNV面积,第7 d比第3 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7.13;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4.29;P<0.05)。HE病理染色显示PBS组的角膜基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显示PFD组的MVD为(3.17±1.17)条/mm2,PBS组的MVD为(10.83±2.48)条/mm2,PFD组的MVD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2,P<0.05)。 结论PFD能减轻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炎症反应,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为临床防治角膜新生血管类疾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艳  张明昌  张波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320-132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中的表达。方法:应用1mol/LNaOH制作大鼠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1,4,7及14d处死大鼠取出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中的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角膜中VEGF及Flk-1受体弱表达或不表达。二者均在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内皮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各时间点VEGFmRNA和Flk-1mRNA相对表达量具有相关性。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VEGF及其受体Flk-1结合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法,将102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6只)、碱烧伤空白对照组(B组,24只)、碱烧伤空白脂质体对照组(C组,24只)、碱烧伤RAPA脂质体治疗组(D组,24只),碱烧伤RAPA豆油治疗组(E组,24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选用右眼制作碱烧伤模型.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APA脂质体滴眼液,以正交设计法研究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制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出较理想的处方.碱烧伤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局部情况,并详细记录碱烧伤后大鼠角膜反应情况与新生血管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角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验结果 采用方差分析与组间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制得的RAPA脂质体为完整的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45.2 nm,包封率为90.02%;RAPA脂质体滴眼液中RAPA含量高,粒径合适.(2)B、C、D、E组碱烧伤后14 d,CNV面积为(28.289±0.703)、(28.005±0.801)、(20.002±1.005)、(22.300±0.853)mm2(F=159.62,P<0.05);D、E组分别与B、C组相比,CNV生长迟缓、稀疏,退化较早,相应组间CNV面积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80、46.20、34.60、32.90,均P=0.00);D组与E组间比较,CNV退化更早,面积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20,P=0.00).碱烧伤后,HIF-1αmRNA、VEGF mRNA、HIF-1α蛋白、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其中,D、E组的HIF-1α、VEGF表达被显著抑制,D组变化更明显.结论 脂质体是RAPA良好的药物载体.RAPA能通过HIF-1与VEGF途径显著抑制CNV的生长,有望成为防治CNV的一种有效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6-152)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作为趋化因子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与多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有关,IP-10对CNV形成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外源性小鼠IP-10点眼对角膜碱烧伤诱导CNV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用SPF级BALB/c小鼠82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采用浸润1 mol/LNaOH的滤纸贴附于左眼角膜中央40 s的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小鼠模型,角膜碱烧伤后1d及7d开始局部应用IP-10共7d分别作早期点眼组10只眼和中晚期点眼组5只眼,各自的模型对照组均给予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HA)点眼(分别为11只眼和6只眼).早期点眼组于造模后2周,中晚期点眼组于造模后3周取角膜组织以CD31免疫荧光标记法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实验组的CNV面积.收集早期IP-10碱烧伤后2d及4d小鼠的角膜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实验动物的使用、饲养及处死均按照视觉及眼科学研究协会的有关规定及苏州大学的《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进行.结果 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8.67±10.22)%,IP-10早期点眼1周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70.06±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0).角膜碱烧伤后21 d,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7.33±13.47)%,IP-10中晚期点眼1周组CNV占角膜面积的(86.56±1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05).IP-10早期点眼2d和4d的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3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同期值明显升高(t=3.13、3.07,P<0.05)、VEGF表达降低(t=5.99、6.27,P<0.01)、TGF-β1表达降低(t=8.50,P<0.01;t=4.53,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外源性IP-10蛋白早期干预可通过上调CXCR3和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CNV的形成,中晚期干预不能减少角膜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雷帕霉素(RAPA)脂质体滴眼液并研究RAPA对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APA脂质体滴眼液.采用成组设计法,将102只健康Wistar大鼠分组,碱烧伤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局部情况,并详细记录碱烧伤后大鼠角膜反应情况与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分别于碱烧伤后1d、4d、7d、14d随机抽取各组大鼠取材,行HE染色分析.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组间q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制得的RAPA脂质体,为完整的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45.2 nm,包封率为90.02%,RAPA脂质体滴眼液中RAPA含量高,粒径合适,可作为滴眼液用于动物实验.(2) RAPA脂质体滴眼液组CNV生长迟缓、稀疏,退化较早;CNV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质体是RAPA良好的药物载体.RAPA能显著抑制CNV的生长,有望成为防治CNV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evacizumab (Avastin®) on angiogenesis using cultur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in vitro and on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of bevacizumab in vivo.

Methods

After the HUVEC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evacizumab stimulated with VEGF (10 ng/ml) for 2, 6, and 24 hours, cellular-activity-lik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tube formation were assessed.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of bevacizumab (2.5 mg/0.1 ml) was performed after corneal chemical burn injury. Then the cornea was evaluated by biomicroscopy,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light microscopy.

Result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evacizumab on VEGF-induced HUVECs proliferation showed a dose-dependent response for 2 and 6 hours, but all groups were effectively inhibited regardles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bevacizumab for 24 hour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evacizumab on the migration of VEGF-induced HUVECs showed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respons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evacizumab on VEGF-induced HUVECs tube formation showed a dose-dependent response only for 24 hours. On days 3 and 8 after the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bevacizumab-treated eyes showed less neovascular growth than BSS-treated eyes in biomicroscopic,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and light microscopic findings in vivo.

Conclusions

Bevacizumab effectively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could be used as a inhibitor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溴氯哌喹酮(Halofuginone)对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BSS液配制500 μg/ml和1000 μg/ml的溴氯哌喹酮眼液和每公斤饲料含5mg溴氯哌喹酮(5mg/kg)的鼠颗粒饲料,制作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缓释颗粒.在7~9周龄的C57B1/6小鼠角膜板层隧道内植入bFGF缓释颗粒诱发角膜新生血管,分组滴溴氯哌喹酮眼液和自由进食溴氯哌喹酮饲料,裂隙灯下测量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计算血管网面积,对比分析各时间点组间血管长度和面积.结果 角膜和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3d时从扩张增粗的角膜缘血管长出新生血管芽,5~7d长到颗粒处,血管网呈扇形.10d后新生血管开始消退,垂直走行的血管消退的最慢.食物组抑制新生血管最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d时血管长度和面积也明显小于眼药组,7d、10d眼药组血管长度和面积小于对照组,未显示与眼药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结论 溴氯哌喹酮能抑制鼠角膜新生血管,于抑制I型胶元合成和沉积、MMP-2的表达、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关,口服优于滴眼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和对角膜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标准化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右眼为实验眼。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为碱烧伤模型组,C组为姜黄素治疗组,D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B、C和D组分别以直径3 mm的圆形滤纸片浸入1 mol/ L NaOH溶液中20 s,均匀的贴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40 s,制造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B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C组注射姜黄素溶液0.1 ml,D组注射姜黄素溶剂DMSO 0.1 ml,均隔天注射1次,注射7次。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并照相记录角膜新生血管( CNV)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第14天处死所有大鼠,摘取右眼球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角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S-P)观察角膜NOX4表达,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平均光密度值,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新生血管第14天时明显减少退化,角膜透亮,CNV 面积和B 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E染色C组角膜基质层新生血管减少退化;免疫组化A组NOX4仅在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微量表达,B组较A组明显表达,C组和B组比较表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D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的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其效应与抗氧化抑制NOX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