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18只眼术后角膜散光的自然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术后1周手术产生3.37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术后2年内自然衰减2.31D,术后1、2和3个月平均衰减速度分别为0.60、0.63和0.39D/月。结果提示:人工晶体植入产生峰值为2.00~3.00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可自然恢复至无或生理性角膜散光状态。并讨论了散光的变化与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2眼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再次PRK治疗,并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术前残余球镜屈光度-3.75±1.32D,残余柱镜屈光度-2.36±1.25D,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结果:术后6个月球镜屈光度-0.32±0.24D,柱镜屈光度-0.78±0.37D,裸眼视力≥1.0者42眼(80.76%)  相似文献   

3.
Yao K  Jiang J  Xu W  Qi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87-89
目的评价通过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上方3.2mm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对90例(100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硅胶或HEMA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93.0%;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1.0者分别占56.0%,65.1%和67.5%。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0.93±0.58D,比术前增加0.20D(P<0.001)。术后1个月和3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78±0.60D和0.73±0.59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和稳定眼屈光状态和视力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50例60眼19~79岁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32眼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6.09×7.05mm。术后矫正视力91.6%在0.5以上,1.0以上占80%。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39D(SD1.08),术后平均1.79D(SD2.13),95%术后散光在1.12D以内。随访1个月,角膜散光为0.30D(SD1.97D)。术中、术后合并症少;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该手术成本低,费用少,无需超声乳化仪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报告透射式角膜检查镜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卡用用膜检查镜,另一组用此镜,测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并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使用该镜在显微镜下控制角膜曲率及进行连续缝线的调整,效果较好。该组术后角膜散光在2D以下者占63%,3D以下者占91%,无>4D的散光。  相似文献   

6.
丝裂霉素C对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应用TOPCON OM-4型角膜曲率计检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的36只眼切除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40只眼单纯行小梁切除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应用丝裂霉素组术后1周、1月、3月时角膜循规性散光〉2.0D者分别占63.88%,47.22%,13.88%;而对照组分别为37.50%,30.00%,7.50%,差值呈显著性。结论 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散光逐渐减小,但术中应用MMC可较单纯小梁切除产生更大的散光。  相似文献   

7.
人工晶体术后拆线对角膜散光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角巩膜缝线法对人工晶体植入后6周,顺规性散光≥2.5D30只眼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拆断缝线后2周,角膜散光由4.85±1.62D消退至1.47±0.85D,平均消退3.25D。平均拆断每一根缝线,角膜散光可减少1.75D。30只眼研究中平均需要拆断缝线数目为1.96根。拆断缝线后角膜散光轴位向逆规性方向转变。裸眼视力平均提高5行。研究证明: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拆断缝线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的术后角膜散光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挺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5,13(2):104-106
将无明显角膜散光(≤1.00DC)的白内障病人15例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Ⅰ期手术),另将无明显角膜散光(≤1.00DC)的无晶体眼病人19例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Ⅱ期手术)。术后二组病人裸眼视力的提高程度相似;角膜屈光度增加分别为9.77±2.84D和9.84±2.35D;发生明显角膜散光(>1.00DC)者分别为9例(60%)和10例(52.63%),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二组病人屈光效应稳定时间分别为5.37±0.84个月及4.45±1.05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角膜镜片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折叠式人工晶体眼内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3.2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42例(49只眼)行上述手术,对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2只眼(65.3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者41只眼(83.6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2%,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10DC。结论手术切口小,操作轻,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轻微,减少了缝合所需时间及消除缝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