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单卵双胎成为严重的并发症。辅助生殖治疗中,女性高龄、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囊胚及多个胚胎的植入、早期胚胎的机械操作和培养条件等均可导致单卵双胎率的明显升高。单卵双胎会导致双胎输血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因此,深入研究单卵双胎的影响因素以期有效降低单卵双胎发生率是辅助生殖技术面临的新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发生单卵双胎(MZT)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行单胚胎移植活产患者4537例,将其中76例MZT患者纳入MZT组;通过5∶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380例单卵单胎患者纳入单卵单胎组。采用单因素与Lasso回归分析校正MZT的影响因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MZ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影响权重,再对其进行相乘与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受精方式、辅助孵化、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方式、胚胎培养时间、绒促性素(HCG)日雌二醇(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胚移植(OR 2.847,95%CI 1.559~5.199)、冻融胚胎移植(OR 2.640,95%CI 1.354~5.145)、HCG日E2(OR 1.783,95%CI 1.033~3.077)为MZT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响权重依次为囊胚移植(11.60)>冻融胚胎移植(6.54)>HCG日E2(4.32)。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为4.690(95%CI 1.896~11.598)、超额危险度(RERI)为4.128(95%CI 2.236~6.019)、归因比(AP)为0.661(95%CI 0.536~0.786)。结论:囊胚移植、冻融胚胎移植、HCG日E2为影响MZT发生的危险因素,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VF/ICSI治疗中影响单卵双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Science direct、OVID、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Sino Med、Open Grey等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15年4月13日所有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中文及英文文献,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制定纳入标准,综合研究方法相似的研究,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卵双胎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IVF/ICSI治疗中行透明带操作与未行透明带操作的患者的单卵双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ICSI、辅助孵化、囊胚移植、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发生单卵双胎率分别为1.44%、1.51%、1.51%、2.17%和1.36%。结论:透明带操作并非导致单卵双胎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行多胎妊娠减胎术中单卵双胎(MZT)的发生和三胎妊娠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胎术保留双胎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ART治疗后行经阴道多胎妊娠减胎术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MZT在不同分组中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其中伴单绒毛膜双胎的三胎妊娠减单绒毛膜双胎之一者(A组)与不伴单绒毛膜双胎的三胎妊娠减胎后保留双胎者(B组)的临床结局。结果 (1)196例患者中MZT所占比率为44.39%(87/196)。MZT占比率在体外受精(IVF)组(0.85%)、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组(0.66%)、冻融胚胎移植(FET)组(0.78%)和人工授精(AIH/AID)组(0.16%)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辅助孵化(AH)组(1.48%)和无AH组(0.44%)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MZT占比率在高龄(≥35岁)和非高龄患者中(P=0.330)及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组间(P=0.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新生儿的平均胎龄、平均胎儿出生体质量、流产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足月产率、活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妊娠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行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患者中MZT所占几率很高,为减少MZT的发生,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A组和B组患者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胎术可能是安全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潜在的可能导致体外授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技术单卵双胎(MZT)高发生率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的2 885个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2 184个周期(常规IVF-ET周期1 473个,ICSI周期711个)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701个,统计各个周期MZT妊娠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2 885个周期中临床妊娠1 102例,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为20.78%(229/1 102),其中MZT(双绒毛膜双胎及单绒毛膜双胎)妊娠20例,占临床妊娠的1.81%(20/1 102),占多胎的8.73%(20/229)。MZT中单卵双绒毛膜双胎5例,占MZT的25%(5/20),单卵单绒毛膜双胎15例,占MZT的75%(15/20)。ICSI中MZT的发生率为1.76%(5/284),高于常规IVF-ET周期(1.56%,9/57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701个周期中临床妊娠243个周期,多胎34例,MZT 6例,占多胎发生率的17.65%(6/34);新鲜移植的2 184个周期中临床妊娠859个周期,多胎195例,MZT 14个周期,占多胎发生的7.18%(14/195),FET组和新鲜周期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囊胚移植204个周期中妊娠95例,多胎12例,MZT3例,占多胎发生的25%(3/12),非囊胚移植2 681个周期中妊娠1 007例,多胎217例,MZT 17例,占多胎发生的7.83%(17/217),囊胚移植组与非囊胚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冻融囊胚移植发生MZT的几率显著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P0.05)。IVF-ET中MZT妊娠与非MZT妊娠患者的年龄、促排卵方案、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Gn)剂量与时间、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ZT的发生率IVF/ICSI-ET明显高于自然妊娠;冻融囊胚移植明显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这可能与体外培养条件和冷冻复苏技术的应用有关,使其透明带硬度有所增加,致使囊胚在孵出时较易嵌顿,从而导致了MZT的发生。单纯显微授精技术不会明显增加MZ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双胎妊娠为高危妊娠,多种不良产科结局高于单胎妊娠。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双胎妊娠由于其特殊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可能更高。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预计高龄、多产次和ART助孕的孕产妇将有所增加,发生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可能上升。针对ART助孕双胎妊娠,我国目前尚缺乏如何实施规范化围产期管理体系的临床管理建议。为提高ART助孕双胎妊娠围产保健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项目组探索并制定了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ART助孕双胎妊娠临床管理建议。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7.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93例ART受孕双胎妊娠孕妇(研究组)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并与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对照组)451例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32.5±3.6岁),分娩孕周较小(33.4±4.3周),住院时间较长(21.1±2.6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7.8±3.2岁、35.6±4.1周、11.3±1.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双胎输血综合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剖宫产率均在7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畸形和新生儿转NICU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RT受孕双胎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风险大,加强ART受孕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产儿科密切合作和新生儿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单卵双胎妊娠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防治方法及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我院2000年1~10月接受IVF-ET治疗后妊娠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75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330例临床妊娠,其中4例(2例为接受ICSI治疗)病人在妊娠7周超声检查发现为单卵双胎;常规IVF及ICSI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其中2例单卵双胎合并单胎妊娠患者接受选择性减灭单卵双胎孕囊治疗.结论IVF-ET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增加,但其原因尚不清楚,选择性减胎术是有效的方法.要警惕单卵双胎的产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高敏芝  吴晓云 《生殖与避孕》2006,26(12):754-755
闭经是妇科内分泌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包括原发性闭经(primary amenorrhea,PA)和继发性例经(secondany amenorrhea,SA)。原发性闭经是指当14岁时尚无第二性征发育或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但月经还未来潮者或年龄达18岁及以上时尚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经是指女性正常月经停止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月经停止6月者。闭经不是一项诊断而是一种症状,包括解剖学、遗传学和神经内分泌的异常,治疗效果因病因而异。PA较SA少见,治疗难度更人。本文报道一例PA患者经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获得成功双胎妊娠并足月分娩。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彬  李慕军 《生殖与避孕》2010,30(5):347-351
通过基因芯片,可获得生殖细胞、胚胎等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对其克隆测序,可用于深入研究生殖细胞、胚胎发育或疾病发生的机制,在辅助生殖中可为检测有发育潜能的生殖细胞、胚胎提供新的标志,从而筛选高质量有发育潜能的生殖细胞、胚胎,用于IVF-ET。  相似文献   

11.
1978年首例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婴儿Louis Brown的出生标志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提高IVF成功率,近年来在控制性超排卵方案、胚胎体外培养技术方面进行了诸多改进,使其由上世纪70年代的3%-5%逐步提高到目前平均30%-40%,最高60%-70%的水平。在提高妊娠率的同时,我们更关注IVF子代的健康,少数中心通过选择性单胚胎/单囊胚移植,最大限度地降低IVF中的多胎率。欧洲人类胚胎与生殖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ESHRE)提出IVF真正意义的成功是获得单胎足月活产儿的目标。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辅助生殖技术中辅以针刺治疗的效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日新月异 [1].在其常规疗程中配合针刺治疗来提高妊娠率的方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相关研究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尽管如此,由于各研究都是"各自为阵",缺乏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因此很难就其成果进行系统的Mata分析,更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故仍有不少学者对针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甚至声称针刺组比其他试验组的妊娠率高是安慰作用的结果 [2,3].针刺若像常规治疗一样被接受,必须先明确两大问题:第一,针刺是否起积极、有效、促进的作用;第二,其作用的产生是由于针刺的特殊疗效还足仅仅是安慰作用的结果.本文查阅了相关方面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后较高的流产率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后自然流产 (ART妊娠组 ) 33例 ,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 (自然妊娠组 ) 30例的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检查 ,分析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 :ART妊娠组 33例中 ,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 6 3.6 % (2 1/ 33) ,明显高于其它自然流产相关因素 (P <0 .0 0 5 ) ;自然妊娠组 30例中 ,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 5 6 .7% (17/ 30 ) ,明显高于其它自然流产相关因素 (P <0 .0 0 5 )。ART妊娠组与自然妊娠组的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共 38例 ,其中染色体数量异常 34例 (89.5 % ) ,染色体结构异常 4例 (10 .5 % )。在染色体数量异常的 34例中 ,ART妊娠组占 5 0 % (17/ 34) ,自然妊娠组占 5 0 % (17/ 34) ,两组间无差异 ;而染色体结构异常的 4例全部出现在ART妊娠组中的ICSI组。结论 :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后的高流产率与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但是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和异常类型与自然妊娠后流产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武泽  李蓉  乔杰 《生殖与避孕》2011,31(8):538-543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妊娠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辅助生殖技术中,超生理水平的内分泌环境可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子宫动脉及内膜下血流、子宫内膜胞饮突、外周血雌孕激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细胞黏附分子(CAMs)、Wnt信号转导系统、选择素、钙黏素、黏蛋白(MUC-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集落刺激因子(CSF-1)、同源框基因(Hox基因)、骨桥蛋白、补体衰变加速因子、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蛋白、载脂蛋白D、Dickkopf/DKK1、单胺氧化酶A、白介素-15、促分裂活化蛋白激酶5、olfactomedin相关的雌激素受体位点蛋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分子标志物能成功地运用到临床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因此,寻找潜在的内膜容受性标志物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后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ART治疗并获得临床妊娠的85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原因、异位妊娠史、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式、胚胎移植类型、数目和期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于ART后异位妊娠发生的影响。结果:8548例患者中,异位妊娠196例,异位妊娠率为2.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异位妊娠组盆腔输卵管因素、非男方因素、既往异位妊娠史、新鲜胚胎和D3胚胎移植比例均高于非异位妊娠组(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腔输卵管因素(OR=1.524,95%CI 1.100~2.111,P=0.011)和D3胚胎移植是行ART后异位妊娠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移植D6胚胎要比移植D5胚胎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低。进一步对盆腔输卵管因素进行分层分析,表明移植D5或D6胚胎异位妊娠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盆腔输卵管因素以及D3胚胎移植可导致ART后异位妊娠发生增加。囊胚移植,尤其是D6囊胚移植有利于降低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循环(PDCA循环)目前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为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文章以胚胎污染为例,阐述PDCA循环在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自然流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2003-01—2005-12对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R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590例进行分析,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浆内显微注射(ICSI)、冻融胚胎移植(FET)的自然流产情况,比较未流产及流产组的既往自然流产史及多胎妊娠率,比较早期流产与晚期流产患者多胎妊娠率及行IVF前宫腔操作次数。结果 ART治疗后自然流产率为12.20%,IVF、ICSI及FET的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流产组有既往自然流产史者明显高于未流产组,流产组的多胎妊娠率低于未流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晚期流产组多胎妊娠率及行IVF前宫腔操作次数明显高于早期流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行ART治疗的不孕患者如有多次宫腔操作史,后天性的宫颈管机械损伤不容忽视;当伴多胎妊娠时应考虑孕3~4个月行宫颈环扎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受孕方式双胎妊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差异,为规范进行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胎龄≥28周的1169例双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辅助生殖助孕,将产妇分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ART组,389例)和自然妊娠组(SC组,780例),比较两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双绒毛膜占比大于SC组,平均孕次小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产妇年龄、孕次、绒毛膜性等混杂因素后,ART不增加双胎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论:在双胎妊娠中,ART助孕不增加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邵娟  孙晓溪 《生殖与避孕》2011,31(12):822-826
传统的形态学评估是目前国内外筛选胚胎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不能正确反映卵子/胚胎的质量及其发育潜能。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生物体代谢水平的整体变化的结果。目前代谢组学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其常用技术,回顾和展望了代谢组学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发生单卵双胎(MZT)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ET)治疗后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统计MZ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年龄、透明带操作、囊胚培养、移植胚胎数与MZT发生的相关性及MZT的妊娠结局。结果:8510个临床妊娠周期中发生MZT 145例,发生率1.70%。囊胚移植组的MZT发生率高于D3胚胎移植组,辅助孵化组的MZT发生率高于未行辅助孵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鲜胎移植周期不同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数与MZT发生无相关性(P0.05)。与未行减胎术的非MZT双胎妊娠相比,MZT双胎妊娠的流产率高,足月产率、活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行减胎术的非MZT双胎妊娠相比,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保留双胎妊娠的伴MZT的多胎妊娠流产率、早产率、足月产率、活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ZT中自然减灭一胎的发生率为18.52%,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行减胎术后另一胎发生停育的发生率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ZT的发生与辅助孵化、囊胚培养相关;未行减胎术的MZT妊娠结局差,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的减胎术不增加另一胎停育的发生率,并且可改善MZT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