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例1 39岁,孕_2产_1,妊娠39周,1987年6月13日入院。患者5年前足月分娩后新生儿死亡,继发不孕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孕,39~(+3)周因珍贵儿剖宫产。胎儿娩出后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延伸至子宫下段粘连甚紧,出血达1000ml,人  相似文献   

2.
中期妊娠植入性胎盘三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病例报告例 1  41岁 ,孕 1产 0。因停经 5个月 ,合并子宫肌瘤要求引产 ,于 1997年 12月 30日入院。B超显示 :宫内妊娠、胎头双顶径 5 6mm、子宫下段肌瘤 2个 ,分别为 48mm×5 0mm× 5 0mm、44mm× 5 0mm× 5 0mm。 12月 31日行羊膜腔内利凡诺引产术。 1998年 1月 3日下午 5时 2 0分胎儿娩出 ,1h后胎盘未能自娩 ,行钳刮术 ,刮出组织 2 0g ,手术困难。后又在B超下再行钳刮术也失败 ,B超显示 :胎盘与宫底未分离 ,可疑植入性胎盘。整个手术过程共出血 1180ml,予以补液、输血、宫缩剂及抗生素等。术后无活动性出血 ,患…  相似文献   

3.
对49例植入性胎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性胎盘的发病与子宫内膜创伤或蜕膜发育不全有关,如人工流产、剖宫产、子宫畸形等。49例中子宫切除28例,保守治疗成功21例。  相似文献   

4.
研究对胎盘植入患者选用保留子宫的保守性治疗可行性,选择法国马赛Conception医院1992年1月1日—2002年7月10日问21259例分娩产妇,其中23例植入性胎盘,发生率1/1000;23例中13例采用保守性治疗,其中7例曾至少1次刮宫产,11例有过引产、人流清宫史,1例曾因子宫粘连手术治疗,1例因子宫畸形行扩大整形术;产前11例B超诊断为前置胎盘。  相似文献   

5.
患者 3 3岁 ,孕 3产 2。末次月经 2 0 0 1年 12月 2 0日 ,停经 40d自行药物流产 ,阴道出血 7d后自止 ,但早孕反应仍持续存在。 2 0 0 2年 3月 12日来我院门诊检查 ,B超提示 :宫内妊娠 ,胎头双顶径 3 2cm ,胎盘位于宫颈内口处。孕妇要求终止妊娠入院。患者有剖宫产史 2次。当日即在我院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 3月 14日服米索前列醇 3h后 ,出现下腹痛伴少量阴道出血 ,因考虑胎盘低置 ,在补液同时行钳刮术。迅速钳夹宫腔内容物 ,感胎盘与宫壁粘连紧密 ,钳刮此处时出血较多 ,宫缩差 ,暂停止刮宫。给予米索前列醇、缩宫素等…  相似文献   

6.
植入性胎盘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入性胎盘是指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等因素影响,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者。根据植入面积的大小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1]。是产科较为少见的并发症,常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甚至子宫破裂。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现对我院近10年来的13例临床资料做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7.
患者36岁,住院号86 5 6 2。孕37周,腹部疼痛1 0h ,于2 0 0 3年6月1日1 9时入院。孕2产0 ,曾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史。平素身体健康,无早孕反应。孕4个月时自觉胎动活跃至今。当日上午9时,突然感上腹部隐隐作痛,而数分钟后缓解,故未加注意。到1 7时,疼痛加重持续且扩散至全腹,伴肛门坠胀而入院。查体:BP 1 4 0 / 9 3kPa ,痛苦貌,无贫血征象。心肺(- )。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 ) ,移动性浊音(±)。子宫轮廓存在,胎心率1 30 /min。内诊:宫颈举痛,后穹窿饱满,宫颈软,宫口未开双附件区有压痛。B超提示:子宫符合孕周,腹腔内可见游离性暗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入性胎盘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本院1996年9月至2007年9月中23例植入性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岁;有多孕多产史;合并前置胎盘9例,其中3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10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308~380 μg/L;10例患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5例行病灶切除加子宫修补术,4例行局部挖除、局部肠线缝扎,4例药物保守治疗成功,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重视植入性胎盘高危因素,产前AFP检测可作为筛检手段,及时妥善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植入性胎盘合并自发性子宫破裂1例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妇产科(517000)潘小惠患者41岁,住院号19611。孕3产1,末次月经1994年10月28日,因突发性下腹部疼痛,逐渐加剧并累及全腹,呈持续性腹痛并放射至腰背部,呕吐胃内容物3次,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院发生的植入性胎盘病倒呈明显上升趋势,常导致严重的孕妇产中、产后大出血、子宫穿孔和继发感染等症状。植入性胎盘患者,在临床表现一般为子宫蜕膜受发育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完全性或部分性[1]的胎盘绒毛,穿透底蜕膜侵入到子宫肌层。现对我院近9年来收治的32例植入性胎盘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目的在于探讨植入性胎盘的相关因素、预防、治疗及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治及与孕妇年龄、流产次数和剖宫产次数的关系.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前置胎盘患者226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20例,比较凶险性前置胎盘组(20例)和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206例)在孕妇年龄、流产次数和剖宫产次数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治情况.结果:①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孕妇年龄≥35岁、流产次数≥3次、剖宫产次数≥2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前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准确率为100.0%,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B超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为88.9% (8/9),特异度为90.9%(10/11),MRI检查敏感度为100.0% (3/3),特异度为100.0%(5/5).③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立即行子宫切除,其余18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均先采用保守性手术,3例因保守性手术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子宫切除率为25.0% (5/20).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术前应通过超声及MRI进行充分评估有无胎盘植入,从而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先行保守性手术,如无效时应及时行子宫切除.高龄孕妇、多次剖宫产及多次人工流产史与凶险性前置胎盘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胎盘植入产妇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产妇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方法:对35例正常产妇,31例胎盘粘连和26例胎盘植入产妇分别测定其血清CK活性。结果:胎盘植入产妇血清CK水平为131.2±30.4 U/L,胎盘粘连产妇血清CK水平为77.6±27.8 U/L,正常产妇为68.9±24.5 U/L,胎盘植入产妇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胎盘粘连和正常产妇,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CK活性95 U/L作为诊断胎盘植入的界限值,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8.7%、阳性预测值为83.1%、阴性预测值为96.8%。结论:测定血清CK活性对临床诊断胎盘植入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止血带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重度胎盘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术前胎盘超声评分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重度胎盘植入并在术中确诊的7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血管阻断方式分为子宫动脉栓塞组(28例)与止血带联合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动脉结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伴瘢痕子宫的分娩结局。方法:选取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79例前置胎盘伴瘢痕子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前置胎盘类型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组(72例)、部分性前置胎盘组(95例)、边缘性前置胎盘组(67例)、低置前置胎盘组(45例),分析4组分娩结局。结果: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产后出血率分别均高于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前置胎盘患者(P0.05);完全性前置胎盘组的剖宫产、胎盘植入、胎盘粘连、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均高于边缘性前置胎盘组和低置前置胎盘组(P0.05);完全性前置胎盘组早产率高于部分性前置胎盘组、边缘性前置胎盘组和低置前置胎盘组(P0.05);完全性前置胎盘组新生儿体质量低于部分性前置胎盘组、边缘性前置胎盘组和低置前置胎盘组(P0.05),部分性前置胎盘组新生儿体质量低于边缘性前置胎盘组和低置前置胎盘组(P0.05),4组新生儿的1 min、5 min Apgar评分和围生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早产儿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并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81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剖宫产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的患者列入研究组(n=38),未使用者列入对照组(n=43),比较两组在剖宫产术中的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手术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子宫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650 ml(500~7800 ml),对照组为2000 ml(1000~128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输入红细胞量中位数为3.0 U(0~18.0 U),对照组为6.0 U(0~27.0 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新生儿窒息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子宫切除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全切球囊组与子宫全切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采用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红细胞量,但不能降低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分析和介绍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控制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共97例。根据术中胎盘与子宫附着情况分为3组,其中胎盘植入组39例,胎盘粘连组18例,正常剥离组40例。胎盘植入组中有5例于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滞。分析各组患者产前、术中及术后的出血、输血、严重并发症及母儿预后情况。结果:(1)胎盘植入组的产前出血率为43.6%,明显低于胎盘粘连组(67.7%)及正常剥离组(72.5%)(P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和正常剥离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990±1226)ml、(950±300)ml和(625±383)ml,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为(2208±1409)ml、(1189±822)ml和(773±554)ml,3组的术中和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植入组中37例(94.9%)输血,平均输血量为(2005±1198)ml;胎盘粘连组中16例(88.7%)输血,平均输血量为(963±393)ml;正常剥离组23例(57.5%)输血,平均输血量为(1091±833)ml。胎盘植入组的输血率和输血量均显著高于胎盘粘连组及正常剥离组(P均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胎盘植入组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的5例患者的出血量中位数为1000ml,平均1020ml,明显低于未行球囊阻滞者(中位数2000ml,平均2135ml)(P0.01)。(3)胎盘植入组和胎盘粘连组分别有26例(66.7%)和1例行子宫切除术。(4)无孕产妇死亡。1例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出血6000ml,一度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病愈出院。1例孕29周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病愈出院。结论: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行前置胎盘患者,胎盘植入发生率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量大,子宫切除率高,术前应做好大量输血准备。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896例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其中59例并发胎盘植入)的临床资料。结果:(1)我院近10年来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2.26%(896/39726),中央性前置胎盘中并发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6.58%(59/896);(2)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年龄≥35岁、流产次数≥2次、剖宫产史;(3)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者产时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未并发胎盘植入者(2χ=70.944,P=0.000),并发胎盘植入者平均出血量高达2846.19m l;(4)所有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子宫切除率为25.42%(15/59),保守性手术为局部缝扎、局部切除、宫腔填塞、B-Lynch缝合和子宫动脉结扎等,而未并发胎盘植入者子宫切除率为0.96%(8/837)。结论:(1)对高龄的、有剖宫产史或多次流产史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应警惕并发胎盘植入;(2)为减少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因严重的产时产后出血对母儿造成的危害,强调终止妊娠前的充分准备;(3)治疗上保守性手术和子宫切除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Morbidly adherent placenta, which describes placenta accreta, increta, and percreta, implies an abnormal implantation of the placenta into the uterine wall. The incidence of placenta accret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with the main risk factors include prior cesarean section and placental previa. Sonographic markers of placenta accreta can be present as early as the first trimester and include a low uterine implantation of a gestational sac, multiple vascular lacunae within the placenta, loss of the normal hypoechoic retroplacental zone, and abnormality of the uterine serosa–bladder interface, among others. Ultrasound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diagnosis of placenta accreta and MRI should be reserved for rare cases in which the ultrasound is non-diagnostic. The optimum time for planned delivery for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accreta is around 34–35 weeks following a course of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placenta accreta includes a multidisciplinary care team approach with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relying heavily on the prenatal diagnosis of this entity and preparing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i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by assuring the most skilled team is available for tho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