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94年1月至2001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标准其临床分期为I b1~II a期的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124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3%、61.4%;总复发率为39.5%(49/124),其中复发部位明确的41例患者(盆腔内、盆腔外和盆腔内外同时复发患者分别为25、13和3例)中盆腔内复发率(61.O%,25/41)显著高于盆腔外复发率(31.7%,13/41;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35).根据这一因素,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髂总淋巴结无转移,104例)和高危组(髂总淋巴结转移,20例),其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危组盆腔内复发率为22.1%(23/104),高危组为25.0%(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盆腔外复发率为7.7%(8/104),高危组为40.O%(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以盆腔内复发为主,而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者以盆腔外复发为主.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子宫内膜癌扩散至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研究。1984年1月~1999年4月间,6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全子宫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65.3±11.1岁(39~90)岁。其中112例淋巴结转移者纳入本研究。由专人复审HE染色切片。根据所在部位将淋巴结分为:髂内、髂外、闭孔、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平均数目分别20.2±12.3和8.2±7.8个。41例肿瘤侵犯宫颈。 结果显示,无论肿瘤限于宫体部还是累及宫颈,髂外淋巴结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病灶局限宫体者多为髂外和闭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3例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依次剔除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及闭孔5组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35例,占24,5%。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29例,占82.9%,转移率为20.3%(29/143)。35例中仅有1组淋巴结转移的22例(62、9%),其中18例为闭孔淋巴结转移。闭孔淋巴结阴性而其他淋巴结阳性者仅6例(17.1%)。髂淋巴结转移12例,占34.3%,转移率为8.4%(12/143)。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之和(P〈0.01)。右侧淋巴结转移率为20.3%(29/143),高于左侧的11.2%(16/143),P〈0.05。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深度〉1/2、肿瘤病灶〉4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而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淋巴结。是否可以仅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仅对闭孔及髂淋巴结进行选择性切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29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27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27%(60/296),其中19例因分别行左、右侧淋巴结整片切除,未能区分淋巴结部位,其余41例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最多受累(58.54%,24/41),其次分别是髂外淋巴结(51.22%,21/41)、髂内淋巴结(31.15%,14/41)、髂总淋巴结(26.83%,11/41)和腹股沟深淋巴结(9.76%,4/4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子宫浸润及宫旁浸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3)及宫旁浸润(P=0.029)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鳞癌中,最易受累的淋巴结是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LVSI、宫旁浸润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接受多种方法治疗的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情况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选择1994~1998年间,因子宫内膜癌而经腹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腹腔细胞学检查、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血管、闭孔神经以上区域的所有淋巴组织;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从血管分叉到十二指肠区域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组织。平均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18个,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个。盆腔淋巴结转移者予全盆腔放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获盆腔烟囱野放疗。均加行卡铂AUC5和紫杉醇化疗6个疗程。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分析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已经成为妇科肿瘤治疗及外科分期的重要部分,切除的淋巴结有髂总、髂外、髂内、闭孔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范围是:上界为髂内、外动脉交叉处上3cm处,切除髂总血管表面的髂总淋巴结;下界为旋髂深静脉横跨髂外动脉处.此处表面为腹股沟深淋巴结;外界为腰肌表面;内界为输尿管外侧;底部为闭孔神经表面。该范围内的所有淋巴脂肪组织等均需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7.
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经盆腔腹膜外间隙穿刺插管进行化疗的可行性及其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系转移的疗效进行探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于盆腔腹膜外间隙注入5-氟脲嘧啶(5-FU)及伊索显(Isovist-300)混合剂后,注药部位局部细胞形态无改变,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1)注药后X线摄片,可见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及大部分髂总淋巴结所在位置均包括在药物分布范围之内,重复给药,药物分布范围不变;(2)注药后48小时内,注药侧淋巴结内、FU浓度高于对照侧,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内5-FU浓度介于注药侧与对照侧淋巴结内浓度之间;(3)对己有肿瘤细胞转移的淋巴结,注药后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结内转移的癌细胞有明显变性、坏死;(4)本组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及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经盆腔腹膜外间隙化疗是一种简便、安全、效果可靠的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支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经盆腔腹膜外间隙穿刺插管进行化疗的可行性及其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秒转移的疗效进行探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于盆腔腹膜外间隙注入5-氟脲嘧啶及伊索显混合剂后,注药部位局部细胞形态无改变,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注药后X线摄片,可见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及大部分髂总淋巴结所在位置均包括在药物分布范围之内,重复给药,药物人布不变;(2)注药后48小时内,注药侧淋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间接淋巴造影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磁共振(MR)间接淋巴系统造影诊断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Ⅰa2~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21例,检查前未行盆腔手术或放疗,在双足趾蹼间或外阴大小阴唇皮内或宫颈间质注射欧乃影造影剂,行MR间接淋巴造影,观察前哨淋巴结、盆腔淋巴管引流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均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结果 21例成功行MR间接淋巴造影的宫颈癌患者中,能清晰观察到淋巴结形态及淋巴管走行。淋巴造影阳性患者4例,术后病理淋巴结为阳性,1例造影示右腹股沟深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为右髂内淋巴结转移;阴性17例,16例术后病理淋巴结检查结果阴性,1例假阴性的病理示左闭孔淋巴结有1/1转移。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行MR间接淋巴造影可有效显示盆腔引流区域淋巴管、淋巴结的解剖形态,评价前哨淋巴结状态及诊断宫颈癌淋巴是否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转移途经可分为: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到卵巢,并向上直接引流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子宫中段癌引流至髂淋巴结,子宫下段到颈管癌的转移途径与子宫颈癌的相同、可使宫颈旁、闭孔、髂内及髂外组以及骶前、髂总等淋巴结受累。晚期癌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位于体表,术前容易由触诊检查发现,而盆髂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膜后,必须经手术探查及淋巴结活检才能诊断。故有些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