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往分娩史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尝试TOLAC的瘢痕子宫孕妇的资料(妊娠≥28周),共506例,其中阴道分娩成功414例(TOLAC成功组),中转剖宫产92例(TOLAC中转剖宫产组)。比较两组前次剖宫产时间、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史、新生儿存活情况等。结果:TOLAC中转剖宫产组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大于TOLAC成功组(P0.05),两组平均妊娠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妊娠间隔1年、1~2年、2~3年、3年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前次剖宫产指征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OLAC成功组有阴道分娩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TOLAC中转剖宫产组(P0.05),新生儿未存活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有阴道分娩史是TOLAC成功的有利因素,而既往分娩史的其他因素对TOLAC的成功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在余姚市人民医院产科行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12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阴道分娩成功102例(成功组),失败25例(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成功组和失败组的阴道分娩次数、孕周、头盆评分、宫颈Bishop评分、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体质量指数、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次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是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6.992、0.351和0.071)。结论:阴道分娩次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是VBAC的重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对VBAC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可提高VBAC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高龄经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大于35岁的经产妇,筛选后分为阴道分娩组和中转剖宫产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再利用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1028例患者,阴道分娩组842例,中转剖宫产组186列。中转剖宫产组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前体质量均大于阴道分娩组,分别为39.3±2.5岁vs 37.1±2.1岁;22.6±1.5 kg/m~2 vs 21.9±1.6 kg/m~2;68.6±9.6 kg vs 65.8±8.1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是否镇痛和羊水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镇痛、羊水分度、孕前BMI、产前体质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前BMI、羊水分度是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年龄、孕前BMI、羊水分度代入R语言建立列线图,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60(95%CI 0.718~0.803),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126,说明该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优度良好。结论:联合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高龄经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好,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医生在高龄经产妇分娩时提供参考,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妇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引产148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引产结局分为引产成功组(1108例)和失败组(3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与拟合优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龄初产、无阴道分娩史、受教育程度≤12年、分娩孕周<40周、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超标、身高<160 cm、引产前子宫颈Bishop评分<4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750 g、联合引产、可疑胎儿窘迫、引产至临产时间≥24小时是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身高≥165 cm,地诺前列酮栓引产是引产失败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分别利用产前因素、产前结合产时因素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与0.940,约登指数分别为0.660与0.733,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5%与88.9%。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引产失败的显著影响因素,一方面为临床制定提高引产成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有助于产科医生与孕妇共同决定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另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家孕期保健意识,提升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TOLAC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74例。根据此次分娩结局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组(122例)和TOLAC失败组(52例),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TOLAC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再根据此次分娩是否自然临产,分为自然临产组(124例)和引产组(50例),比较两组在TOLAC失败率上是否有差异;分析引产组中VBAC(26例)和TOLAC失败者(24例)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分析TOLAC失败组中自然临产(28例)和引产者(24例)的再次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有无差异。结果:VBAC组与TOLAC失败组在分娩孕周[39+3(38+5,40+1)周vs.40+1(39+2,40+4)周,P=0.002]、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308.44±451.57 g vs.3469.23±334.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相对头盆不称(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剖宫产术后单胎妊娠经阴道成功分娩的76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前次剖宫产指征分为RCPD组(133例)和非RCPD组(632例),并对两组产妇的各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RCPD组与非RCPD组身高(157.84±4.69 cm vs 159.43±4.95 cm)、分娩孕周(38.1±2.44 w vs 38.70±1.76 w)、第二产程时长(42.14±34.87 min vs 34.00±29.46 min)、钳产助产比例(24.81%vs 14.24%),分娩前后Hb下降均值(17.50±11.78 g vs 15.57±11.81 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PD组中90例获得前次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体质量数据(3311.67±412.26 g)高于本次VBAC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025.00±560.17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阴道试产绝对禁忌证,合理控制新生儿体质量、适宜的分娩时机、安全有效运用助产技术可促进这部分人群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程中腰硬联合镇痛(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lgesia,CSEA)是否增加急诊剖宫产的风险。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分娩的进行阴道试产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3 456例,其中1 786例要求分娩镇痛并接受CSEA者为镇痛组,1 670例无镇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产程时间和新生儿结局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控制混杂变量后的急诊剖宫产与CSEA的相关性。结果 3 456例孕产妇中,急诊剖宫产338例(9.2%),其中镇痛组剖宫产率(12.3%,219/1 786)与对照组(7.1%,119/1 6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诊剖宫产指征:产程时间延长133例,胎头位置异常114例,宫颈扩张异常12例,胎儿窘迫79例。镇痛组难产率(9.5%,169/1786)和对照组(5.4%,90/1 6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镇痛组胎儿窘迫发生率(2.8%,50/1786)和对照组(1.7%,29/1 6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身高、胎儿体质量、入产房时宫口扩张大小、羊水污染和产时CSEA是急诊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SEA增加剖宫产风险的OR值为1.427(95%CI:1.110~1.834)。结论 CSEA可能增加了产时急诊中转剖宫产的风险,除胎位异常和胎儿窘迫外,年龄、身高、胎儿体质量和入产房时宫口扩张大小与剖宫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剖宫产后阴道试产可行性研究。方法一次足月剖宫产史、单胎、头先露孕妇50例进行阴道试产(研究组),与同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产程、产后出血、分娩镇痛率、子宫瘢痕厚度、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7.32±3.62)h,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率63.41%,无子宫破裂发生,B超测子宫下段瘢痕厚度,产前、产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剖宫产9例,6例有指征。结论一次剖宫产,再妊娠阴道试产是可行的,全面评估,谨慎选择,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严密监测产程,可助成功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母婴结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利弊.方法:1995~2005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符合试产条件的病例286例,其中74例直接实行剖宫产(剖宫产组),212例行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最终比较两组母婴并发症.结果:在阴道试产组中,有124例成功阴道分娩(阴道试产成功组),有88例阴道试产失败改剖宫产(阴道试产失败组),阴道试产成功率为58.5%.阴道试产组的先兆子宫破裂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但阴道试产组的产后发热率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和P<0.01).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率、产后发热率、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及住院日、住院费用较阴道试产成功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阴道试产有其优缺点,成功的阴道试产可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但经阴道试产失败则可能会增加先兆子宫破裂、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日以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置胎盘的合理分娩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头位低置胎盘产妇650例。按是否试产将患者分为试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按分娩前最后一次超声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低置胎盘1组(下缘距内口≥0mm但20mm)、低置胎盘2组(下缘距内口≥20mm但40mm)和低置胎盘3组(下缘距内口≥40mm但70mm)。分析患者的阴道试产成功率、试产失败原因、产后出血量及分娩期并发症。结果:(1)试产组的试产总成功率为82.64%,低置胎盘1、2、3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分别为62.5%、82.61%和84.65%,其中因产前出血而改行剖宫产的风险分别为31.25%、8.7%和1.49%;(2)低置胎盘1组患者中阴道试产和选择性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量无显著差异[(590.94±382.79)ml vs(465.68±367.83)ml];低置胎盘2组和3组中阴道试产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267.17±104.47)ml vs(388.10±205.61)ml,P0.0001]及[(293.00±263.731)ml vs(348.59±98.68)ml,P0.0001]。结论: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20mm不应作为孕妇选择性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阴道分娩史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阴道分娩的无新生儿窒息孕妇资料。选取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既往无阴道分娩史的346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产妇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自然临产阴道分娩、单胎头位的350例正常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特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转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7.00 vs 6.5小时、0.33 vs 0.42小时、0.17 vs 0.15小时和7.45 vs 7.28小时;P0.05)。结论:对于无阴道分娩史的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孕妇的产程观察与处理可与初产妇相同标准,子宫瘢痕不影响产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预测模型,增加VBAC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330例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孕妇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集试产孕妇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VBAC预测模型。结果:①研究样本阴道试产成功266例,阴道试产失败再次剖宫产分娩64例,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6%。在VBAC成功组里有2例孕产妇子宫破裂,无产妇或者新生儿死亡等严重病例。②VBAC成功率=1-exp(w)/[1+exp(w)];W=20.486+0.096×年龄(岁)-0.153×身高(cm)+0.128×孕期增加体质量(kg)-1.516×阴道分娩史-0.008×入院时子宫颈消失(%)-0.938×引产(阴道分娩史:0否,1是;引产:0否,1是)。③VBAC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总判断率分别为97.7%、20.3%及82.6%。结论:VBAC预测模型对VBAC具有较准确的预测能力,能够提高VBA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患者自然临产时及产后的评估及监测。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就诊的成功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患者42例(VBAC组),及同期就诊的瘢痕子宫急诊剖宫产患者50例(CS组)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50例(正常分娩组)为研究对象,对3组患者的母儿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妊娠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AC组胎儿双顶径(BPD)小于其他两组(P0.05),宫颈Bishop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正常分娩组比较,VBAC组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多(P0.05),但产后2~24小时内出血量和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S组比较,VBAC组患者24小时出血量少且住院天数短(P0.05),而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临产后,胎儿双顶径较小且宫颈成熟度较高的瘢痕子宫患者可以进行阴道试产,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可以减少产后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在TOLAC过程中需要动态观察,严密监护,尤其要注意预防产时和产后2小时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初产妇阴道分娩巨大儿时的产程特点以及对母婴的影响,从而合理安排巨大儿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行阴道试产的88例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60例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初产妇以及60例择期剖宫产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初产妇中有43例阴道分娩成功,其余45例阴道分娩失败的初产妇主要表现为活跃期停滞,宫颈口开大3~5 cm。阴道分娩失败改行剖宫产不增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论:对于临床上预测为巨大儿的初产妇,若无明显头盆不称,可进行试产。在产程中若出现活跃期停滞等产程异常,需及时改行剖宫产,从而降低巨大儿分娩对母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或肌间型肌瘤剥除后的子宫。瘢痕子宫再次分娩,若前次剖宫产绝对指征(如骨盆狭窄等)不存在时可考虑阴道试产及阴道自然分娩,并非均需再次剖宫产。通过对选择进行阴道试产成功(106例)与失败(23例)的瘢痕子宫妊娠的分析,希望对产科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的114例孕妇。超声测定其宫颈长度,根据最终是否成功VBAC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BAC的因素,观察宫颈长度是否是影响VBAC的独立因素。结果:TOLAC成功率为46.49%。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和失败者的年龄、出血量、孕产次、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上次是否进入产程、分娩孕周、阴道分娩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功组的自然临产率和分娩镇痛率均较失败组高(均P0.05),新生儿体重低于失败组(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自然临产和宫颈长度为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自然临产(B=3.014,P0.001,OR=20.372)为TOLAC成功的保护因素,宫颈长度为TOLAC成功的危险因素(B=-0.091,P0.05,OR=0.913)。成功组的平均宫颈长度(19.86±11.05)mm,明显短于失败组[(28.61±7.75)mm](P0.01)。宫颈长度每减少1mm对TOLAC成功的优势比为1.095。结论:自然临产是TOLAC成功的有利因素,超声测量的宫颈长度为TOLAC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39周引产相对常规妊娠41周引产对初产妇剖宫产率及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918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均为妊娠39周以上引产分娩、单胎、头位且无明确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根据引产孕周分为妊娠39周组(184例)、妊娠40周组(384例)以及妊娠41周组(350例)。对3组间产妇一般情况、促子宫颈成熟情况、引产方式及不同子宫颈成熟(子宫颈评分≥4分,子宫颈评分<4分)的产程时间进行比较;对3组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母婴不良结局进行Log-binomial回归分析。结果:(1)3组初产妇年龄、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前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随引产孕周增加而增加(P<0.05);3组的引产指征、促子宫颈成熟、引产方式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发生剖宫产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失败比例随孕周增加而升高(P<0.05)。(3)与妊娠41周组比较,妊娠39周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新产程标准的实施,阴道分娩率增加,首次剖宫产率降低,但以胎儿窘迫、产程中发热为指征的产程中转剖宫产增加,产程中转剖宫产导致母儿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阴道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在影响分娩的各个因素中,孕妇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孕周、引产方式、胎膜早破和分娩镇痛等都是预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有价值的指标,单一某因素的异常不一定会导致产程中转剖宫产,但多种影响因素叠加时,产妇虽无剖宫产指征,产程中发生中转剖宫产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在产程中识别和关注中转剖宫产的高危因素,把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现对新产程标准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产程中转剖宫产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瘢痕子宫足月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93例孕妇中有38例行阴道试产,试产率为40.86%,试产成功率84.21% (32/38),再次剖宫产率65.59%(61/93),子宫破裂发生率1.08%(1/93).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给予阴道试产机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