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绒毛膜下血肿(SCH)是一种妊娠期并发症,对母婴安全造成一定威胁。SCH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胎盘发育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目前多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SCH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从SCH的大小、发生和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角度分析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重度SCH、发生孕周越小或伴随阴道出血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应予以密切监测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盘后血肿及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提高对两种血肿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妊娠中期发现并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7例宫腔内血肿病例,其中胎盘后血肿56例,绒毛膜下血肿5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胎盘后血肿组足月妊娠率明显低于绒毛膜下血肿组(55.4%vs 84.3%),流产、早产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21.4%vs 5.9%,23.2%vs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下血肿组血肿体积大于胎盘后血肿(18284.43 mm~3vs 8871.79 mm~3),胎盘后血肿分娩孕周明显小于绒毛膜下血肿(37.17±3.34周vs 38.22±2.7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高于绒毛膜下血肿(13.6%vs 2.1%,RR 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及胎盘残留发生率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40.9%vs 12.5%,38.6%vs 12.5%,29.5%vs 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新生儿体质量较绒毛膜下血肿组低(3080.68±796.59 g vs 3364.58±571.10 g),并且易并发新生儿疾病(15.9%vs 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后血肿和绒毛膜下血肿两种血肿的体积、分娩孕周、妊娠结局明显不同,胎盘后血肿较绒毛膜下血肿可能更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些声像图研究表明,在妊娠前半期伴有阴道流血的患者中可见到绒毛膜下血肿。在声像图中,该血肿表现为羊膜外宫腔内的无或低回声区,常使胎盘边缘与子宫壁分离。以往,有关血肿发生率的报道不多,而对自然流产的危险性却众说纷纭。作者在1980~1987年间通过超声检查对342名妊娠9~20周伴有阴道流血但胎儿存活的妇女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确定绒毛膜下血肿在此类患者中的发生率及意义。以公式长×宽×厚×0.5计算绒毛膜下血肿的容积,每隔一或二周作一次超声检查,直到血肿消失。除外血肿小于2 ml者。根据声像图测得的头臀长度和双顶径估计胎龄。在最初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正常妊娠及高血压妊娠妇女的真蜕膜,平滑绒毛膜和胎盘绒毛的超微结构。发现高血压妇女胎盘绒毛合体的变性和纤维蛋白沉积增加。细胞滋养层细胞数目也较多。在正常妊娠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轮状胎盘也称绒毛膜外胎盘,是由于胎盘的绒毛膜向外发育超过绒毛膜板,使羊膜不能平坦地与壁蜕膜相移行,胎盘边缘呈轮状隆起,该轮状隆起使胎膜呈现向胎儿面中心凹陷状态。轮状胎盘自妊娠中期后,由于边缘的持续剥离出血,可引起羊膜绒毛膜炎、早产、胎膜早破。5年间在产科分娩的14258例中轮状胎盘36例,发生率为0. 25%。36例中早产19例(52. 8%)中15例同时合并胎膜早破。IUGR、胎死宫内、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分别为16. 7%,8. 3%、11. 1%。还有11例为无症状性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的形成学变化。方法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1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患者(观察组)和10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在流产当时留取绒毛膜和蜕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观察组标本中绒毛膜和蜕膜组织细胞均表现出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蜕膜组织中颗粒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减少或消失,间质内网状纤维溶解,断裂。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细胞均呈现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同时释放大量松弛素,引起网状纤维溶解。断裂,蜕膜组织崩解,剥脱。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中,早产、流产、胎儿发育异常及围产期死亡率均较高,其中胎儿结构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是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的3倍,是单胎妊娠的5倍~([1])。因此,为了改善此类胎儿的预后,采用血管阻断的选择性减胎术用于单绒毛膜双胎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