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80例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住院保胎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83例单纯阴道出血、未出现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住院保胎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0.3±4.2)岁]与对照组[(29.7±4.5)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阴道出血时间和保胎成功率分别为(29.1±26.1)d和60.0%(48/80),对照组分别为(18.9±12.2)d和74.7%(62/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体质量[(2 976.4±513.6)g]与对照组[(3 270.6±601.4)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分娩孕周[(31.1±11.5)周]与对照组[(31.2±10.9)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对其妊娠结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诊治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前后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诊断的准确性和围产儿预后的改变。方法收集2010-01-01—2015-12-31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产科分娩、经产后肉眼检查或胎盘胎膜病理检查明确绒毛膜性质的双胎妊娠孕妇444例,以本院2013-06-01起对双胎妊娠实施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简称"规范")为界分组,比较规范实施前后绒毛膜性诊断的准确性、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1)规范实施前后,收集病例的年龄、身高、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实施后,产前超声诊断绒毛膜性的比例较实施前明显增加(91.7%vs.70.2%,P0.01),根据超声检查孕囊个数诊断绒毛膜性的比例明显增加(71.7%vs.60.0%,P0.01);规范实施前有2例产后与产前绒毛膜性诊断不相符,规范实施后诊断均相符,但总体绒毛膜性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规范实施后的择期剖宫产分娩孕周明显晚于规范实施前[(37.17±0.45)周vs.(36.93±0.51)周,P0.01],其中双绒毛膜双胎择期剖宫产分娩孕周在规范实施后亦明显晚于规范实施前[(37.32±0.32)周vs.(37.03±0.46)周,P0.01]。(4)规范实施前后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同室比例在规范实施后高于规范实施前(58.3%vs.54.1%,P0.05),新生儿NICU入住率、出生后直接转院比例及放弃抢救比例低于规范实施前(37.4%vs.37.7%,4.3%vs.7.3%,0 vs.0.9%,P0.05)。结论双胎妊娠诊治规范和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围产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诊治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前后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诊断的准确性和围产儿预后的改变。方法收集2010-01-01—2015-12-31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产科分娩、经产后肉眼检查或胎盘胎膜病理检查明确绒毛膜性质的双胎妊娠孕妇444例,以本院2013-06-01起对双胎妊娠实施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简称"规范")为界分组,比较规范实施前后绒毛膜性诊断的准确性、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1)规范实施前后,收集病例的年龄、身高、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实施后,产前超声诊断绒毛膜性的比例较实施前明显增加(91.7%vs.70.2%,P<0.01),根据超声检查孕囊个数诊断绒毛膜性的比例明显增加(71.7%vs.60.0%,P<0.01);规范实施前有2例产后与产前绒毛膜性诊断不相符,规范实施后诊断均相符,但总体绒毛膜性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规范实施后的择期剖宫产分娩孕周明显晚于规范实施前[(37.17±0.45)周vs.(36.93±0.51)周,P<0.01],其中双绒毛膜双胎择期剖宫产分娩孕周在规范实施后亦明显晚于规范实施前[(37.32±0.32)周vs.(37.03±0.46)周,P<0.01]。(4)规范实施前后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同室比例在规范实施后高于规范实施前(58.3%vs.54.1%,P<0.05),新生儿NICU入住率、出生后直接转院比例及放弃抢救比例低于规范实施前(37.4%vs.37.7%,4.3%vs.7.3%,0 vs.0.9%,P<0.05)。结论双胎妊娠诊治规范和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围产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母儿结局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建档的单胎妊娠2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按照诊断时间分为孕前诊断组和孕期诊断组。结果 52例患者共56次妊娠,无孕产妇死亡,共获得活产新生儿55例(98.2%),胎死宫内1例次(1.8%)。分娩孕周(38.15±1.90),阴道分娩例27例(48.2%),剖宫产29例(51.8%)。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31.89±3.55)vs(30.81±3.73)]岁,P=0.035;平均分娩孕周[(38.15±1.90) vs (39.36±1.23)]周,P 0.001;新生儿平均体重[(2 985.27±515.90)vs(3 372.54±431.87)]g,P 0.001;早产(16.1%vs 3.8%,P=0.002);子痫前期(5.4%vs 0.8%,P=0.041)、剖宫产率(51.8%vs 22.7%,P 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期诊断组较孕前诊断组分娩孕周低[(36.26±2.76)vs (38.34±1.73)]周,P=0.018),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33.3%vs 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妊娠并发症高,早产、子痫前期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孕期病情活动与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SLE病情活动组23例,非活动组19例。结果:1除外流产,SLE病情活动组终止妊娠的孕周较非活动组小(36.2±2.8周vs 38.1±0.7周,P=0.021),早产率较非活动组高(46.7%vs 6.7%,P=0.035),活产儿平均体重低于非活动组(2456.2±754.6 g vs 2956.3±420.0 g,P=0.048)。2各类合并症中,妊娠合并狼疮肾炎发生率最高(19.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SLE病情活动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34.8%vs 5.3%,P=0.027),其他如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少、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前每天激素用量10 mg组流产及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激素用量≤10 mg组(55.6%vs 9.5%,75.0%vs 5.3%,P均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几率在SLE病情活动时明显增加,建议在病情稳定半年以上或疾病缓解期受孕,控制孕前激素用量。孕前激素用量10mg的患者流产及早产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1211例,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分娩者119例(TOLAC组),择期重复剖宫产(ERCD)分娩者1092例(ERCD组),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与ERCD组相比,TOLAC组的产次更多[≥2次:43例(36.1%) vs 195例(17.9%)]、距前次分娩时间更长[(4.3±2.9)年vs(3.8±2.5)年]、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更厚[(3.4±0.3)mm vs (3.1±0.4)mm]、分娩孕周更晚[(39.3±1.4)周vs (38.3±2.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OLAC组的子宫破裂发生率[2(1.7%) vs 0]、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9.8±0.4) vs (9.6±0.7)]和出生体重[(3240.3±446.1)g vs (3158.6±413.8)g]均高于ER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对剖宫产后妊娠产妇实施TOLAC相对安全,选择分娩方式时应合理进行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单胎妊娠早产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ET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孕且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563例为研究组,其中女性因素不孕组(单纯女性因素或合并双方因素)369例、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150例,44例不明原因不孕;按年龄、孕产次配对同一时间段自然单胎妊娠的1126例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科结局。结果研究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0%vs.6.93%,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2.16)周vs.(39.12±1.73)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4%vs.4.35%,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12.74%vs.6.67%vs.6.93%,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28.7%vs.11.33%,14.63%vs.6.67%,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38.51±2.15)周vs.(38.97±1.85)周vs.(38.64±2.16)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vs.4.35%,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单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引起女性不孕因素相关疾病及女性因素不孕妇女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卵双胎妊娠早期减胎为单胎的妊娠结局。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体外受精及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后双胎妊娠早期(孕45~75 d)减胎为单胎者102例(A组),三胎妊娠早期减胎为双胎者73例(B组)以及双胎妊娠未减胎者4 638例(C组),比较其中晚期流产率、早产率等进一步的妊娠结局。结果 IVF/ICSI-ET后A组与B组和C组比较,早产率(10.8%,58.6%,42.1%)、低出生体质量儿率(6.8%,44.1%,30.3%)明显降低,孕周[(38.0±2.0)周,(35.7±2.3)周,(36.4±2.1)周]、出生体质量[(3.17±0.53)kg,(2.51±0.59)kg,(2.69±0.53)kg]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ICSI后的双卵双胎妊娠,于孕早期行减胎术安全,具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相对头盆不称(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剖宫产术后单胎妊娠经阴道成功分娩的76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前次剖宫产指征分为RCPD组(133例)和非RCPD组(632例),并对两组产妇的各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RCPD组与非RCPD组身高(157.84±4.69 cm vs 159.43±4.95 cm)、分娩孕周(38.1±2.44 w vs 38.70±1.76 w)、第二产程时长(42.14±34.87 min vs 34.00±29.46 min)、钳产助产比例(24.81%vs 14.24%),分娩前后Hb下降均值(17.50±11.78 g vs 15.57±11.81 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PD组中90例获得前次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体质量数据(3311.67±412.26 g)高于本次VBAC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025.00±560.17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PD因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阴道试产绝对禁忌证,合理控制新生儿体质量、适宜的分娩时机、安全有效运用助产技术可促进这部分人群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