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海南岛的按蚊多达27种,过去经过调查发现微小按蚊、巴拉巴按蚊、日月潭按蚊、溪流按蚊、中华按蚊、菲律宾按蚊等6种有疟原虫自然感染。其中传播疟疾的主要是嗜吸人血,而且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微小按蚊和巴拉巴按蚊。自从1959年开展全岛性灭疟运动,经过连续几年进行大规模的滞留喷洒后,1963年经过全岛性调查,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已被基本消灭。但近几年来的调查发现微小按蚊的残存点有所增多,1975年5~6月在白沙县打安公社调查13个点(均属未经喷洒的工棚),有7个点发现微小按  相似文献   

2.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主要传疟媒介。1959年起经过连年的大规模室内杀虫剂喷洒,据1963~1965年三次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但近几年来,微小按蚊密度在一些地方又有回升现象,并显示凡有微小按蚊残存的地区,疟疾发病率往往较高,有个别临时性工地甚至可发生疟疾暴发。为了巩固以前防制微小按蚊的成果,1978年5~6月特选择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4.
广西疟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变化。方法在景洪市、元江、绥江和龙陵县4个疟疾不稳定区,采用诱蚊灯人(畜)房通宵捕获蚊虫,通宵人工诱捕观察蚊虫夜间活动节律,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蚊虫胃血血源。结果 4个调查点共捕获18种44 635只按蚊,其中中华按蚊26 468只,微小按蚊2428只,雷氏按蚊100只,昆明按蚊1620只,其他按蚊14 019只,分别占所获按蚊总数的59.30%、5.44%、0.22%、3.63%和31.41%。景洪市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23:00-00:00;景洪市和元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0:00-21:00;绥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02:00-03:00;昆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主要在22:00之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昆明按蚊日预期寿命较高,均在0.90~1.00之间;中华按蚊人血指数为0.30,微小按蚊为0.50,昆明按蚊为0.30。结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生态习性发生了变化,是否引起当地疟疾流行特征发生改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6.
解放后,我省对蚊虫的调查研究,由苏寿汦氏于1956年首次报导,当时仅依开封、信阳二地调查结果,指出我省共有蚊虫6属25种;1962年依49个县市调查发现8属51种,按蚊计有微小按蚊、多斑按蚊、贵阳按蚊、中华按蚊、林氏按蚊、朝鲜按蚊、潘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辖区内传播疟疾媒介按蚊种群数量,为制订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县为单位,以东西南北设点.在媒介繁殖高峰季节每点捕人房按蚊50只或50顶蚊帐内全部按蚊;牛房按蚊50~100只,分别单个饲养.产卵后结合成蚊鉴定蚊种,对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媒介能量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研究.[结果]共发现按蚊属13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帕氏按蚊等其余按蚊数量相当少.40个区县.共调查37个,有嗜人按蚊分布的20个,占54.05%,主要分布于渝西南面的远郊县和近郊区.以壁山、江津、永川、铜梁密度最高.人房嗜人按蚊构成比依次为83.33%、49.49%、30.69%、30.21%;均为较平坦的浅丘地形,海拔高度在200~290 m之间,有溪流、池塘、稻田.嗜人按蚊媒介能量江津、铜粱分别为3.54和4.09.嗜人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中华按蚊已产生抗性.[结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该市的传疟媒介,前者为主要媒介,媒介能量在3.54~4.09之间,嗜人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虽然中华按蚊已产生抗性,但是轮换使用杀虫剂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疟疾流行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查清闽南地区疟疾流行规律,以便采取合理的防治对策,作者在闽南以疟疾常规监测与疫点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疟疾病例已占全省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县(市)的石料场、砖瓦厂及周围村庄,病例从外来民工发病和输入为主逐步发展为以本地村民本地感染为主(61.4%),流行季节调查疫点居民原虫率为8.24%,疟史率为45.6%,53个村(点)开展媒介按蚊调查,共捕捉按蚊5种478只,21个村(点)发现微小按蚊,认为闽南地区暴发点呈相同的地理气候区带,并明显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应加强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9.
福建嗜人按蚊分布与传疟作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1984年对福建嗜人按蚊地理分布和传疟作用进行了调查,在36个县(市)中发现14个县(市)有嗜人按蚊,除1个县外,其余均在闽西北。嗜人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2%(14/4376),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分别为中华按蚊12.6和19.2倍,证实嗜人按蚊是闽西北地区的主要疟疾媒介。  相似文献   

10.
微小按蚊种群成员分子变异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小按蚊与种群之间(乌头按蚊、吉甫按蚊、微小按蚊A/C型)线粒体DNA的分子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PCR扩增和mtDNA测序。结果:在云南发现两个微小按蚊隐形种,即微小按蚊A/D型;证实了微小按蚊种团之间遗传差异,微小按蚊A/C分歧时间稍晚于乌头按蚊,吉甫按蚊分歧时间远早于前2种。结论:地理环境对mtDNA遗传差异有一定影响,但不同地理的群体之间微小按蚊的遗传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17种按蚊共12152只,以多斑按蚊,中华按蚊和迷糊按蚊最多,分别占37.96%、28.44%和20.13%、微小按蚊、吉甫按蚊和大劣按蚊各占1.41%、0.35%和0.01%。半通宵方法观察,微小按蚊在人房和牛房的捕获数均比室外人诱到的多,且夜间持续时间长,提示在类似地区进行杀虫剂对微小按蚊的控制效果研究时,以观察室内密度为佳,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和微小按蚊仅在8-9月有1个高峰,其它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深圳市的疟疾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寻找简便的流行病学监测方法,1991年在深圳市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媒介按蚊调查:6~9月间,在6个点进行了14次人饵半通宵观察,共捕获按蚊6种共134只,其中微小按蚊58只,占43.3%、中华按蚊33只,占22.4%、日月潭按蚊29只,占21.6%、嗜人按蚊13只,占9.7%,其他按蚊4只,占3%;平均每次半通宵9.5只。调查结果表明,几种已证实有传疟作用的按蚊密度都比较低,同时,微小按蚊占的比例比较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17种按蚊共12152只,以多斑按蚊,中华按蚊和迷糊按蚊最多,分别占37.96%、28.44%和20.13%、微小按蚊、吉甫按蚊和大劣按蚊各占1.41%、0.35%和0.01%。半通宵方法观察,微小按蚊在人房和牛房的捕获数均比室外人诱到的多,且夜间持续时间长,提示在类似地区进行杀虫剂对微小按蚊的控制效果研究时,以观察室内密度为佳,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和微小按蚊仅在8~9月有1个高峰,其它时期密度均低,推测仅在峰前1个月左右保质保量进行一次杀虫剂喷洒,即可有效地压低媒介高峰,控制疟疾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媒介按蚊的子孢子自然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几年,在广东省疟疾流行区的23市县区166个疫点(村)中,以人诱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媒介按蚊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其中有我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中华接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分别占捕获按蚊总数的24.0%、48.8%、14.1%和8.1%,其余按蚊占5.0%。而在12个市县36个点(村)中,以牛房全捕法共捕获按蚊11种,上述4种媒介按蚊分别占捕蚊总数的0.3%、26.4%、42.4%和9.5%,其他按蚊占21.4%。全省有11个市县发现嗜人按蚊。历年媒介按蚊及其传疟作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省4种传疟媒介的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接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口市秀英区2018年按蚊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传播风险,制订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在秀英区6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选取1个自然村为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6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6种458只,其中中华按蚊218只(47.60%),棋斑按蚊187只(40.83%),迷走按蚊44只(9.61%),乌头按蚊4只(0.87%),须喙按蚊3只(0.66%)、带足按蚊2只(0.44%)。季度消长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5—11月捕获数占全年89.23%;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 结论 2018年海口市秀英区主要按蚊种类为中华按蚊、棋斑按蚊和迷走按蚊,未发现以往的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按蚊密度在2018年5—11月有一持续高峰,其他月份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历史上恶性疟疾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高疟区,发现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用潭按蚊等31种,经过长期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区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70%万降至1995年0.23/万,下降99.92%,实现了有史民以来第一次未发现当地传播的恶性疟疾病例,有66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其中22个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占全区总县,市数与人口数的75%及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三明市人群疟疾感染现状,评价防治效果。[方法]统计分析发热病人血检和传疟媒介调查资料。[结果]2001—2008年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检出率0.015%(17/116 387),年平均发病率小于1/100万,70%为输入性病例;8年间共捕获按蚊15 693只,未发现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结论]随着群众卫生习惯的改变、农药的广泛施用、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实施,传疟媒介栖息场所生态改变,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基本灭绝,疟原虫感染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鄂中江汉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延伸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人按蚊向江汉平原区延伸的范围。方法:以浅丘平原结合部嗜人按蚊村点为起点向江汉平原腹地垂直定点、定距离调查,捕捉人房及帐内按蚊,按照蚊卵及成蚊形态鉴定蚊种。结果:共调查24个村点,捕按蚊2988只,除在原嗜人按蚊村点发现嗜人按蚊外,相距嗜人按蚊村点2~40km、面积约260km2内均未发现该蚊。结论:浅丘与平原结合部的嗜人按蚊未向江汉平原腹地延伸。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缅甸北部地区的蚊类种群构成及对蚊类物种多样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2008年8-9月分别在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4个居民点用CDC诱蚊灯捕蚊,对所获蚊虫进行分类计数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8属17亚属45种2268只,牛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7属12亚属33种1703只,其中发现人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依次为微小按蚊(58.16)、可赫按蚊(46.27)、伪杂鳞库蚊(45.68)、三带喙库蚊(41.97)、杰普尔按蚊(40.18);牛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分别为可赫按蚊(34.37)、三带喙库蚊(34.30)、微小按蚊(29.13)、美彩按蚊(27.68)。人房、牛房蚊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61、1.58和2.68、0.48。结论主要疟疾媒介微小按蚊是当地人房的优势种,牛房捕获的微小按蚊绝对数量少于人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嗜人按蚊在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分布和防制后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了解云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种群密度和传病关系;在5个乡12个村调查了解该蚊的分布特征;选择2个监测点开展防制后的种群密度监测。结果嗜人按蚊分布于全省35个县,但主要在滇东北8个县起传疟作用,其影响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嗜人按蚊防制后的平均密度为0.2只/人工小时,比防制前下降了99.5%~99.3%;平均50顶蚊帐的密度为0.08只;半通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8个嗜人按蚊传播县防制后期有5个继续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亦由1980年的10.32/万下降到1997年的1.01/万。结论采用DDT滞留喷洒和菊酯类浸泡蚊帐效果显著,经控制后的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密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