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矛盾及对策浅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医患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近年来成为我国社会注目的焦点.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其社会主义功德原则与市场经济功利原则的强烈碰撞是医患矛盾上升的根源.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事件不断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医疗市场中医患纠纷不断出现,固然有众多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抗衡。利益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客观需要[1]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平衡经济,供需各方所形成的利益主体在抗衡中生存发展。医疗经营给市场带来一种特殊的消费,这  相似文献   

3.
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看病贵、看病难”,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转轨后利益平衡被打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加大卫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院管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改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既考虑患者的利益,又考虑医院和医生的利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化解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医患关系出现紧张的局面,医患冲突和医患纠纷不断,面对这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改善医患关系,并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患关系对搞好医院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后.提出增加卫生投资、抓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建设、健全卫生法规、健全保险制度、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每个医疗机构,每个医务工作者都要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严峻考验。“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在大潮中学会游泳的主要方法。只有“适应”,才有“生存”。实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情操与职业道德,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主体(医务人员)与客体(广大患者)必须共同遵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益相关者分析作为一种卫生政策可行性分析常用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卫生政策改革研究和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在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将该理论引入到医患关系研究中来,首先确定了医患关系中的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然后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1.1 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 高科技医学的发展,使诊疗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敏感、精确、迅速的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人性化的先进诊疗手段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传统的物理诊断方式,医生通过高科技设备获得病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病理数据,为自己的诊断提供依据,这样使医患之间的交流往来减少,已往“一医一患”的情况发生转变,加重了患者对高精尖设备的依赖,致使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冲突时有发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试图从微观方面探寻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以期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走向,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有“物化”、“经济化”、“利益化”的不良倾向,同时也,有需求多元化,调节方式法制化的趋势,作提出:增加卫生资金投入、加强质量建院,整肃医德医风,创建医院心理化环境,健全卫生法规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专科医生在医疗技术上做到准确的判断,非技术因素在医患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医患矛盾甚至是医疗纠纷受心理、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对其复杂关系的梳理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维持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从医患、医政、医管、医药、医保5个方面对医患矛盾的深层次关系进行分析梳理,旨在为矛盾的缓解和医患的共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医患纠纷看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医患纠纷,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客观存在于医疗市场当中,虽然它不是造成纠纷的惟一原因,但很大程度上导臻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并使之难以化解。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作为需方的消费者即患方缺乏对医学信息、管理信息、制度信息和法律信息等的了解,从而导致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不理解,所以一旦自身利益受损失,医患纠纷便不可避免。此外,作为供方的医界内部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有些医务人员忽视其执业范围内及与其执业相关的所有信息,从而导致医疗过失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此现象的分析,提出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应从上述各个层面入手,特别是要在意识层面上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以期达到矫正信息不对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社会经济文化、医学科技发展以及大众传媒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的、现实的、潜在的深刻影响紧密相关.我国现阶段最理想的医患关系惟有用"信任和谐"四个字来概括最确切;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谈门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医患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医患关系、医疗服务过程、减少医疗纠纷三方面探讨了医患交流在门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应从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患交流技巧,以适应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的永恒话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作为成功的医生,医术、医德二者缺一不可;作为患者满意的医院,应在提高人性化服务和规范医疗行为方面寻找服务创新点。  相似文献   

15.
医患沟通技巧与和谐医患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频繁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医患沟通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医患沟通欠缺的原因有:工作繁忙,疏于医患沟通;语言生硬,妨碍医患沟通;技巧缺乏,影响医患沟通;众说纷纭,混乱医患沟通。只有通过强化医德医风、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权、尊重患者选择权、强调患者知情权、保障患者查询权、统一诊治解释权)、掌握谈话时机、讲求语言技巧才能加强医患沟通。发生医患纠纷时注重缓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遇到无理取闹,依法依据解决,医患双方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谈交流原则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医生应当遵循交流的具体原则,掌握沟通技巧,才能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医患关系。文章介绍了"敬、诚、当、效、听"5字原则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包括医方、患方原因、体制问题及社会因素等。据此我们提出一些预防医疗纠纷的措施,以期形成一种和谐的、健康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医患关系的现状并寻求解决或者缓和医患矛盾的途径,提出了一套“金融保险和医疗法律复合型人才介入医疗纠纷处理”的方案并探索其可行性。通过对上海、苏州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市级医院的医生和患者以及几所著名高校的医学生和法学生总计742份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与几个知名保险公司、法院的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发现:虽然现今的医患关系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紧张,医疗纠纷处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但大家对医患关系的前景还是充满了希望。与此同时.提出的设想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制定特殊人群性病干预措施提供根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采集血、尿(或尿道试子)样本.对100例孕产妇和85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调查。结果两组人群均发现性病患者,孕产妇阳性数8例,发病率为8.0%;男性就诊者阳性数29例,发病率为34.1%,其中2例同时患两种性病。工人患病率较高。调查问卷分析约50.0%~60.0%孕产妇对知识状况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回答偏低;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对知识状况的知晓率占60.0%~70.0%,明显优于孕产妇.但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偏低,约占30.0%~40.0%。结论需加强性病预防知识及自觉使用安全套的宣教工作。调查时通过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调查资料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对性病哨点监测的调查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处理医患关系的双刃剑——由举证责任倒置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举证责任倒置就患者而言体现公平,就医院和医生而言则要在医疗工作中提高法律意识。然而,面对目前仍以经验科学为特点的医学科学,使用举证责任倒置会不会使医护人员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积极性被消解在不断的法律诉讼之中;由于我国法律尚无枉诉的规定,举证责任倒置虽大大降低了患者状告医院的门槛,但会不会导致某些人滥用诉权和恶意诉讼的发生。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作为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应从医学科学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站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