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以开展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方法:在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用WHO QOL-BREF量表对社区妇女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改良的Kupperm an评分总分>6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诊断确立的社区妇女与≤6分的社区妇女生存质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提高社区妇女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和保健需求,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帮助,为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丽水地区农村40~55岁的妇女5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结果:在540例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306例,月经紊乱119例,绝经115例,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21±2.1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8.1%,主要症状为骨关节肌肉痛380例,失眠355例,头痛316例,头晕心悸316例,烦躁不安281例,易激动292例。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的妇女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17.4%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知识,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HT)率2.4%;仅有35.6%的围绝经期妇女1~2年内有过健康体检。结论:丽水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意识薄弱,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开展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泰安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RTI)现状,分析利用保健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自设问卷对980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道感染症状、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社区医院妇科检查、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保健服务知晓率、保健服务反应性、就诊的便利性、生殖道感染认知、家庭成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等项内容。结果围绝经期妇女RTI的患病率为38.16%,社区保健服务利用率为43.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社区医院有妇科检查、医疗技术水平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RTI病情轻者,趋于利用社区保健卫生服务。结论泰安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利用率偏低,社会重视不够。加大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和服务水平;强化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技术的提高;建立新型的社区生殖健康服务模式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40~55岁社区妇女生理心理健康现状,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虹口区和杨浦区共576名40~55岁妇女为调查对象,以Kupperman量表、SDS量表、SAS量表和自编问卷以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完成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522份,食物频率调查表363份。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海市40~55岁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8.9%,最普遍存在的前四位症状是:疲倦乏力、头晕、头痛和失眠,发生率依次为81.2%、78.2%、76.2%和73.9%。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7.0%,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的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应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潍坊市44~56岁围绝经期妇女250名进行现场问卷及网络调查,以Kupper-man评分量表对围绝经期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者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达56.0%,其中轻度占27.5%,中度占27.5%,重度占1.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患有妇科病、常见慢性病及月经紊乱和心理状况不佳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P<0.05)。结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较高,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年龄、妇科病、慢性病、月经紊乱等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应对围绝经期妇女开展针对性健康知识宣讲,增强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67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31±3.20)岁,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8.59%,其中40~44岁组、45~49岁组、50~54岁组和5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37.78%、49.91%、50.93%和64.79%。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第1位为性欲下降54.4%,其次是肌肉骨关节酸痛51.4%、失眠45.6%和头晕44.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慢性病史等有关。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保健意识亟待提高,提示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中山市妇女对围绝经期保健的态度及行为,以便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1 678名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68.5%,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症状依次为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晕。②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等12个因素的影响。结论:①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②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烦躁、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占一定比例;提高这一人群的生命质量,药物治疗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③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自我保健意识、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要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需加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妇女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佛山市社区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陆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5022-5024
目的:了解佛山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其保健需求,为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佛山市社区308名45~60岁妇女为调查对象,以Greene症状量表和自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佛山市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平均47.9岁,现患病前4位顺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20.10%)、骨关节疾病(12.70%)、高脂血症(8.10%)和子宫肌瘤(7.5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80%。最为痛苦的前4位症状是:烦躁54.20%(115/212),失眠52.36%(111/212),肌肉、骨关节疼痛48.10%(102/212),容易疲劳和乏力46.20%(98/212),有关"绝经的原因、绝经的远期影响、保健措施、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等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3.10%。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应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康复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找提高围绝经妇女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用Kupperma评分法量表和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唐山市文化路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筛查,选取Kupperman评分≥16分的患者113例;按数字排序随机分对照组58例,运动疗法组55例,训练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用Kupperma量表评价症状,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5个月后,训练组组间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头晕、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命质量量表在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生命力(VT)、总健康(GH)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运动疗法气功操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城区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状况和激素替代治疗(HRT)的使用和认知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方法经调查表对上海市黄浦区1046名40~60岁妇女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城区社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49.51±3.55)岁,围绝经期妇女HRT使用率仅有3.70%。74.40%愿意了解更多有关围绝经期知识。最愿意接受的健康宣传方式依次为报刊杂志(宣传手册)、媒体(电视广播)、居委会提供(讲座)及其他方式(热线电话)。结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比例较高,HRT使用率低。因此应积极推广及规范HRT,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服务相结合,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生活和工作的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地区不同职业的310例40~65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妇女从事职业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有明显关系。另外孕产次、孕产年龄、月经情况、婚姻状况、药物避孕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大部分妇女对围绝经期的保健意识暨知识缺乏。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使用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结论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服务、专科咨询以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干预措施,可作为探索最佳干预模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the perimenopausal transition, to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tiology of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MethodSeventy-six peri- and early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r without current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recruited (mean, 49.5 years; standard deviation, 4.3).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relating to depression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Greene Climacteric Scale),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history of mood disorders, exercise regime, and questions regarding lifestyle and well-being.FindingsUnivari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dictors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assessed. All significant variables at this level (history of depression, histor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rec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aerobic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somatic symptoms) were then analyzed via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presence of rec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a history of depression, and severity of somatic symptoms of perimenopause were all found to predict unique variance in depression scores. There was also a trend toward a protective role of aerobic exercise.Conclusions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role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previous depression history, and somatic compla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perimenopaus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皇岗社区妇女健康普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颖莲  练坚贞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454-2456
目的:(1)探讨皇岗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状况;(2)探讨皇岗社区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及其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3)探讨皇岗社区妇女健康服务水平及需求。方法: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及妇科检查等方法对皇岗社区常住妇女进行健康普查。结果:(1)皇岗社区妇女前3位妇科常见病患病率是:生殖道感染30.95%,月经失调23.50%,乳腺小叶增生3.87%。生殖道感染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下降(P<0.01)。(2)约3成的妇女有更年期综合征。36~45岁组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为65.20%,与其他年龄组对比有高度显著性(P<0.01)。(3)超过8成的妇女认为现时深圳市妇女健康服务足够,并对自身保健具有自觉性和迫切感。结论:要确保社区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坚持开展妇女病普查,做好普查后的普治和随访工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妇科常见病防治和更年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妇科专家为社区妇女举办妇女病和更年期知识讲座,努力满足社区妇女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脑卒中后的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MPSS-Fa)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QOLQ),以随机抽样法,对65名45~55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家庭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5,P<0.001),提示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来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更年期妇女焦虑症状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症状呈现率14.1%。与焦虑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1年内子女升学或就业失败、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等。结论:上海市更年期妇女焦虑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有关。医务工作者需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更年期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