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心功能及脑血流变化是否可预测颅内出血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该院NICU监测50例,生后12 h内完善床旁头颅B超,无脑室内出血(IVH)患儿纳入研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早产儿生后72 h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参数,同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其心功能指标。根据有无IVH分为IVH组及非IVH组,并监测血气、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生后12 h内两组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VH组与非IVH组相比Vs、Vm、CO及SV偏低(P0.05),随着日龄增长,两组CO、SV及MCA血流速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IVH组生后24 h监测时MC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VH组CO、SV及MCA血流速度明显上升的趋势均出现在IVH发生前。结论IVH组早产儿生后不久脑血流速度、CO及SV较对照组偏低,随后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现此变化常在IVH发生前,因此,早产儿生后即监测心功能及MCA血流参数可早期识别后期发生IVH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降低IVH的发生速度,甚至避免IVH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然而部分发生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早产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早期发现、治疗引起早产儿死亡和致残的这一主要疾病具有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IV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8例并发IV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住院治疗、曾经头颅B超检查的7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限(95%CI).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病率为38.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期窒息(OR=6.379,95%CI=1.192~34.144)、机械通气时间(OR=8.374,95%CI=2.561~27.388)和苯巴比妥治疗(OR=0.081,95%CI=0.023~0.268)为极低出生体重IV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IVH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围产期窒息、机械通气时间和苯巴比妥治疗与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明夏  蒋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88-238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43例,于生后3~7天应用B超诊断仪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14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33·5±2·03)周,平均体重(2128±524)g,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为35·0%,重度IVH占14·0%,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愈高,其出血程度也较重。围生期窒息、疾病因素及机械通气等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有严重合并症者发生率增高,且大多无症状,常规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测,可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早产儿血中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早产儿脑内出血症(IVH)的相关性,从而了解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病基础和影响因素,做到更好地针对病因的预防、诊断、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经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45例,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PvuⅡ内切酶对病样及正常样本的ESR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ESR1基因多态性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患儿中的基因型分布及相关性。结果 显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患儿的ESR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rs2234693位点基因型主要有CC基因型(213 bp)、TT基因型(179/34 bp) 和CT基因型(213/179/34 bp)三种,IVH实验组ESR1(rs2234693)位点的TC与TC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5)。IVH实验组ESR1(rs2234693)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05)。结论 ESR1基因rs2234693位点T等位基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常见脑损伤主要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早产儿发生PVH—PVL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常规影像检查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对转入我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3~4d均进行头颅B超检查。现随机抽取其中100名进行分析并生后半年进行访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sPDA早产儿,给予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二、三剂5 mg/kg,每日1次,共3 d)一个疗程;治疗前采血,根据血小板计数的情况将入选早产儿分为中度减少组(50~99×109/L)、轻度减少组(100~149×109/L)和正常组(≥150×109/L)三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患儿药物疗效及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颅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肾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早产儿203例,中度减少组、轻度减少组及正常组分别为14例、38例和151例,三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布洛芬后三组分别有5例(35.7%)、23例(60.5%)和103例(68.2%)患儿PDA关闭,组间关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NEC、IVH及肾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hsPDA治疗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降低了口服布洛芬的疗效,但不影响hsPDA相关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NEC、IVH及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马伟宁 《现代医院》2006,6(5):22-24
目的 了解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病情况、CT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00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头颅CT检查筛选,随访ICH患儿,定期复查头颅CT及进行智力发育检查,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200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发现ICH53例,ICH检出率为26%。ICH部位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7例(70.6%),脑室周围-脑室出血(SEH/IVH)11例(20.8%),其中8例为胎龄〈32W者,脑实质出血(IPH)4例(7.5%),小脑出血(ICEH)1例(1.1%),53例中死亡11例(20.8%)。随访42例,其中SAH占26例,SEH/IVH占11例,IPH占4例;随访正常24例(57.1%),后遗症18例(42.1%),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脑瘫、癫痫。SAH预后较好,后遗症发生率11.5%(3/26例),但SEH/IVH及IPH的预后均差,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7.5%(7/8例)和100%(2/2例)。结论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ICH易漏诊,头颅CT筛选是非常必要的,预后与ICH部位关系密切,后遗症发生率高,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9.
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随着微创手术、脑室体外引流、纤溶疗法的不断应用和完善,使IVH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我院自1993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IVH病人53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占脑出血病例的30%~60%,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进展快的特点,而且预后差,死亡率20%~80%,重度IVH死亡率高达60%~90%,重度IVH脑室铸型者,保守疗法几乎无存活可能,随着微创手术、脑室体外引流、纤溶疗法的不断应用和完善,使IVH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本院自1993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IVH病人53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其相关问题探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网状Meta分析评估不同通气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对安全性。方法检索198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BSCO和Springer Link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平均孕周<32周且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早产儿肺通气策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基于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WinBUGS1.4.3、STATA 13.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基于贝叶斯和频率学方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通气策略对早产的NRDS患儿死亡率和相关并发症,如脑室出血(IVH)、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计数资料选取OR及95%CI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1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包括了5827名早产儿和11种通气策略。针对早产儿死亡率、PDA和ROP,11种通气策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8项研究报告了IVH结果,与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相比,高频震荡通气(HFOV)(OR=3.33,95%CI:1.08~16.67,P<0.05)和同步间歇性机械通气(SIMV)(OR=8.22,95%CI:1.25~29.44,P<0.05)可能会增加NRDS患儿发生IVH的风险。在累积概率排序中,NIPPV是最佳通气策略;聚类排序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了IVH、PDA和ROP与死亡率的排序之后,NIPPV可能是治疗NRDS患儿的最佳通气策略,而HFOV、IMV和SIMV可能是安全性差的通气策略。结论临床决策者在采用机械通气治疗NRDS患儿时,建议首选NIPPV,以降低IVH发生率,改善死亡、PDA和ROP的发生,不建议对孕周<32周的NRDS患儿应用HFOV、SIMV和IMV,上述结论亟待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RCT研究予以明确证实。  相似文献   

12.
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由于其症状极不典型,临床不易早期诊断.现将我科1994年1月~1995年6月经B超诊断证实为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早产儿37例总结如下,以便为预防本病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695-1696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在常规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发生率,以及脑室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OP、IVH、ROP和BPD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能有效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及预后与CT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发病病因、CT表现、预后。方法:对200例早产儿(阴道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各100例)进行头颅CT检查,并定期复查CT。结果:200例早产儿中发现ICH53例,ICH检出率26%,有临产时缺氧史和有临床症状者4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11例;ICH部位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7例,脑室周围-脑室出血(SEH/IVH)11例,脑实质出血(IPH)4例,小脑出血(ICEH)1例,53例中死亡11例。随访45例,其中正常30例,后遗症15例,其中SAH有3例预后较好;SEH/IVH7例及IPH2例的预后均差。结论:早产儿的ICH易漏诊,后遗症发生率高,头颅CT筛选是非常必要的,且预后与ICH部位及母体合并症及分娩关系密切,要重视孕期保健和分娩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是否增加机械通气早产儿脑损伤风险,甚至影响神经发育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机械通气早产儿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678例,其中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342例,常规治疗组336例。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较对照组脑室内出血(IVH)、3~4级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瘫、智力损害(MDI<70)、运动损害(PDI<7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及95%CI分别为0.83(0.52,1.33)、0.79(0.49,1.28)、1.02(0.47,2.21)、0.66(0.33,1.32)、1.23(0.80,1.88)、1.10(0.69,1.76)。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不增加机械通气早产儿脑损伤的风险,亦不损害早产儿脑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施间歇性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过袋鼠式护理分为袋鼠式护理(KMC)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感染率(院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颅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平均每日体重增长率、达到全量喂养日龄、总用氧时间、住院费用和天数的差异。另外,比较两组患儿出生14天后死亡率和放弃救治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65名患儿。除去出生14天后死亡3例,放弃救治10例,KMC组25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院感率、抗生素使用天数、NEC、ROP、IVH、PVL、BPD的发生率,以及平均每日体重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两组患儿达到全量喂养日龄、总用氧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在出生14天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出生14天后对照组家属放弃救治率明显高于KMC组(P 0. 05)。结论实施间歇性袋鼠式护理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是安全的,不会增加院感发生,且能降低患儿住院期间放弃救治率。间歇性袋鼠式护理是否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NICU监护和诊疗技术迅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小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其常见两种形式的脑损伤: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从50%下降到25%;与此相反,脑白质损伤(WMI)的发生率基本没有改变,影响了约10%出生体质量在1500 g以下的早产儿[1]。两种形式的脑损伤与生命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包括脑性瘫痪[2]。长期以来,虽然有报道临床因素(如气胸、心肺复苏、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和两种形式脑损伤之间的联系,加之一些神经保护策略的效果,但是潜在的损伤机制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4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4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一周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PDA组(249例)和对照组(795例),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PDA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A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PDA发生率为23.9%。且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妊娠高血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胎膜早破与PDA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1.40,95%CI:1.24~1.59)、窒息(OR=1.82,95%CI:1.21~2.75)是P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OR=0.63,95%CI:0.45~0.88)、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OR=0.52,95%CI:0.36~0.76)是PDA的独立保护因素。PDA组患儿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应用、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Bell分期II期以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胎龄小和窒息是早产儿PDA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产前激素使用和胎膜早破是其保护因素。早产儿PDA可引起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增加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IVH、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的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往往存在胃肠道动力差、经口喂养困难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从而引起早产儿热量供应不足和早期营养缺乏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影响早产儿的远期生长发育。因此,国内外专家极力推荐,早产儿应该及早给予足量的静脉营养治疗。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给予含有不同剂量氨基酸的早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儿体内酸碱平衡状态的变化,探讨不同剂量早期静脉营养治疗对于早产儿体内酸碱平衡状态的影响以及治疗剂量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 337例早产儿头颅CT检查结果, 了解早产儿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hemorrhage, ICH) 的发病情况、头颅CT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337例早产儿于生后 3~7d行头颅CT检查, 其中 98例存在ICH, 收集其临床资料, 分析出生体重、胎龄与ICH类型的关系, 分析ICH患儿临床表现特点与转归情况。结果: 98例ICH早产儿 (检出率 29 .1% ) 中有围产期因素者 69例 (70 .4% ); 出血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 62例 (63 .3% ), 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subependymal/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SEH/IVH) 28例 (28. 6% ), 脑实质出血 (intraparenchymalhemorrhage, IPH)8例 (8. 2% ), 出生体重>1 500g、胎龄≥34周者多发生SAH, 出生体重<1. 000g、胎龄<32周者发生SHE/IVH较多; 临床表现: 有症状者 72例 (73. 5% ), 其中以兴奋症状为主者 16例, 以抑制状态为主者 48例, 先短暂兴奋后转为抑制状态者 8例; 转归: 治愈及好转 68例, 死亡 28例, 自动出院 2例, 病死率 28. 6%。结论: 早产儿ICH多数有围产期因素, 出血类型与出生体重、胎龄存在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多样, 易漏诊, 病死率高, 故早产儿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