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导向器辅助下经胫前拉力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前交叉韧带导向器辅助下经胫前拉力螺钉治疗后踝骨折3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Lange-Hansen分型:Ⅲ、Ⅳ度旋后-外旋型21例,Ⅳ度旋前-外旋型13例,Ⅱ度旋前-外展型4例.后踝骨折均超过关节面的25%,均合并内、外踝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术后全部接受随访,随访时间(13.4±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均显示骨折已解剖复位,踝穴恢复正常,无踝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根据Meyer和Kumler的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38例患者中优23例,良11例,一般4例.优良率为89.47%(34/38).结论 前交叉韧带导向器辅助下经胫前拉力螺钉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2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丝钉及固定棒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自1995年采用可吸收螺丝钉及固定棒内固定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其中内,外,后踝采用SR-PLLA可吸收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采用SR-PGA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联合固定,总共27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组27例均获随访,全部病例骨折均固定至愈合无移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周,对骨折及术后功能无不良影响,根据Sarkis ion评价标准,优良率达92.6%,结论:SR-PLA,PGA可吸收螺丝钉及固定棒是内固定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共56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24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3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腓骨及外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依次是外踝(腓骨)、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Mortise位C型臂X线透视确认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4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6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根据改良Bm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1例,良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结论 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通过切开复位、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骨折牢固固定,可有效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T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后踝骨折患者100例,应用双色球随机抽选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患者.一组应用T型锁定钢板固定,即为钢板组;另一组应用空心螺钉固定,即螺钉组.结果:对术后足踝评分情况进行比较,螺钉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0%,而钢板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螺钉组的综合康复评分为90.3±7.5(分),钢板组的评分为92.1±8.0(分),钢板组高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碎性后踝骨折建议应用T型锁定钢板固定的方式,其他后踝骨折建议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06年1月~2008年10月,实施4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韧带损伤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结果随访6一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4.5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0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90%。结论良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锻炼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后踝骨折CT分型及其临床指导性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后踝骨折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X线检查。根据后踝骨折骨块的大小、部位与骨线等进行CT分型,并展开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诊断资料,后踝骨折CT分:I型(稳定型)17例,其中I1型(撕脱骨块型)4例,I2型(小楔形骨块型)13例;II型(临界型)20例,其中II1型(中等楔形骨块无距骨后外脱位型)12例,II2型(中等楔形骨块合并距骨后外脱位型)8例;III型(大楔形骨块不稳定型)14例,IV型(中间贯穿型)3例;跟踪随访所有患者,患者治疗时间为1-4年,平均时间为(2.3±0.2)年;系统性分析疗效,优32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后踝骨折CT分型,能够明确组织解剖学的变化,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春林 《现代保健》2012,(26):129-13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1年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x片示骨折对位良好,达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2周,平均(8.98±1.78)周;随访时间最短12月,最长4年,平均(2.12±0.34)年。治疗效果:优良41例,差1例,优良率为97.62%。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效果满意,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术切口、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处理及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一2013年5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进行Kofeod踝关节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通过随访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评分结果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4年,平均(25.7±12.7)个月。术后56例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ofeod踝关节评分平均为(89.2±5.4)分,与术前的(56.4±7.8)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8.7±6.2)分,与术前的(63.4±9.1)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选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的微创治疗内固定技术。方法 在X光引导下经后内、后外侧入路行小切口以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 8例。结果  8例病人均达满意复位 ,无遗留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微创技术应用于后踝骨折可达到胫骨下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或满意复位 ,较常规手术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微创内固定对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42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1.0%,并发症发生率为9.5%;对照组优良率为61.9%,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观察组术后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6±3.2)月,对照组为(17.1±4.6)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微创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胫骨Pilon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缩短骨愈合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凡严重外伤发生三踝骨折时,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并发生显著脱位称为Pott骨折,也称为Cotton骨折。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由于后踝骨折位置深在,显露和固定的难度较大,同时在治疗方法上存在较多争议。笔者对传统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解剖研究,加以改良,并且进行了临床应用,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的优点及体会。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笔者收集了9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病例,下胫腓分离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1例;其中同时合并关节韧带损伤6例,距骨骨折4例,内踝、外踝或后踝骨折7例。分别作踝关节镜下关节内清理、骨折内固定术,其中6例行下胫腓联合固定。结果术后9例全部随访,时间为8~28个月,平均15.6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均示骨折愈合良好,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良好,于术后8~12周取出下胫腓联合内固定螺钉;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88.9%;无一例感染、断钉、踝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可直视下探查,明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其手术损伤小,有利于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功能得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X射线检查与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垂直压缩型和总符合率方面,X射线检查分别是54.55%、65.38%、50.00%、72.22%、63.64%、60.38%,CT检查分别是96.97%、92.31%、100.00%、100.00%、100.00%、97.16%,CT检查比X射线检查高(P<0.05);106例患者踝关节损伤总计150处,内踝骨折46处,后踝骨折44处,外踝骨折60处。内踝骨折、后踝骨折、外踝骨折和总检出率方面,X射线检查分别是65.22%、68.18%、91.67%、76.67%,CT检查分别是100.00%、93.18%、93.33%、95.33%,CT检查比X射线检查高(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能够反映踝关节骨折类型,同时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16例。据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II型4例,III型12例。按Teeny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年;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2.5周。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Hlon骨折,能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损伤的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损伤患者44例,均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年后,共42例患者经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愈合,愈合率高达95.45%。3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改用髓内固定进行治疗。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损伤固定牢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共56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24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Ⅳ度)3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腓骨及外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依次是外踝(腓骨)、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Mortise位C型臂X线透视确认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4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6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根据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1例,良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结论 旋前外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通过切开复位、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骨折牢固固定,可有效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分阶段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阶段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分阶段治疗,早期将骨折简单复位、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软组织条件好转后再行最终内固定。结果随访(17.1±3.2)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发生。临床骨愈合时间(13.1±1.6)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4.2±8.1)分。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阶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软组织并发症、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邵勇 《职业与健康》2008,24(13):1344-1345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对1998-2005年共42例三踝骨折病人施行手术治疗。手术中暴露顺序为内踝-外踝-后踝,内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外踝予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踝及内踝予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锻炼,并根据症状及X线检查结果综合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历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者14例,良20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达80.9%。结论三踝骨折早期解剖复位可靠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优良的功能恢复。其中外踝骨折处理是关键。延期手术、严重骨质疏松以及严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者疗效差,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单边外固定架X形交叉进针治疗距膝、踝关节1.5cm~10cm以内的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使用单边外固定架X形交叉任意方向进针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54例男36例,女18倒:年龄16~77岁,平均415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8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Gustilo分类标准:Ⅰ型6例,Ⅱ型20例,Ⅲa型8例.Ⅲb型1倒,Ⅲc型2例;闭合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均为急疽手术,彻底清创后,骨折端大体复位后,应用螺纹半针在任意适合方向上X形交叉进针牢固把持干骺端的骨折块,具有万向球头的夹钳固定各半针和外固定架连接杆,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近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HSS评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8%。近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Mazur评分,优20例,良12例,可5倒,差1例,优良率:88.9%;针道感染:5例,感染率:9.3%。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操作简便、易行,损伤小,符合微创要求,适应证广泛,固定可靠,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术式选取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89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n=45)与B组(n=44)。A组交锁髓髓内钉固定,B组钢板固定,比较两组优良率、骨折愈合与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优良率为84.4%,与B组(8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愈合时间[(7.1±0.3)周]短于B组[(7.7±0.4)周],但B组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1.6±0.3)周]早于A组[(2.6±0.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明显低于B组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在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中的应用均有较好效果,一般以交锁髓髓内钉固定优先,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钢板固定,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