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巢式PCR与序列分析方法在确定HBV传播途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未分离成功的情况下研究HBV父儿传播途径的可行方法。方法:以巢式PCR检测HBV DNA与序列分析的方法比较父亲与胎儿所携HBV S区nt451~660段,C区nt2022~2321段序列的一致性。结果:父儿间两段序列同源性在98%~100%之间。S区检出491、494、530、546、581位变异致使113、114、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结论:巢式PCR与序列分析方法是目前病原体未分离成功的情况下研究传播途径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垂直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变异株的检出与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垂直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变异,探讨受垂直传播的子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可能原因。方法 以配偶无HBV标志的2名女性携带与2名男性携带乾及其子宫内感染HBV的胎儿为对象,以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儿、父儿所携带HBV基因C区2022 ̄2321位核苷酸序列。结果 母儿、父儿间HBV基因C区此段序列同源性为100%,检出父儿共同变异的11个位点均为无表型变异。母儿共同变异的11  相似文献   

3.
我国八城市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片段序列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HBVS基因位点变异与血清学阴性乙型肝炎(乙肝)的关系,对长春、大同、杭州、深圳、青岛、西安、昆明和拉萨等8个城市,共计43例血清学阳性和52例血清学阴性乙肝病人血清HBVS基因第52~512位核苷酸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对比分析。发现同一基因型的HBVS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突变多呈随机性,未发现插入、缺失或无义突变;两类乙肝基因型和血清型均相同的C基因型/adr血清型和C基因型/adw2血清型,其HBV分别有3个和5个高变异位点,D基因型/ayw1血清型(5株,均为血清学阳性乙肝HBV)和D基因型/ayw3血清型(10株,均为血清学阴性乙肝HBV)有5个高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血清学阴性乙肝组。上述结果表明,可能多数血清学阴性乙肝与血液中HBV水平低有关,而少数由于HBVS基因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EIA和PCR方法对HCV感染孕妇的17名婴儿和3名引产胎儿进行了HCV母婴垂直传播研究。对17名婴儿随访1~2年。17名婴儿出生时IgG抗-HCV全部阳性,16名在半年内消失,仅1名HCVRNA持续阳性者生后12个月IgG抗-HCV仍然阳性。HCVRNA阳性孕妇的12名婴儿中2名检出HCVRNA,3例引产胎儿中1例检出HCVRNA。结果表明存在HCV母婴垂直传播,传播率为15%。  相似文献   

5.
母儿传播的HBV初步基因分型及变异株检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名HBsAg、HBeAg 均阳性的女性携带者及其子宫内感染HBV 的4 例胎儿为对象,研究母儿间病毒的基因分型与S区变异株。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儿所携HBVS区451~660 位核苷酸序列。母儿间同源性98% ~100% ,检出530、546、581位点变异致使126 位、131 位、143 位氨基酸替代。根据当前的基因分型方法, 2对母儿均为B型, 2对母儿母亲为B型, 胎儿为A、B混合型。HBV 子宫内传播存在S基因变异株。母儿间基因型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单项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5名单项抗-HBc阳性者按0、1、6方案接种3针10μg血源性乙肝疫苗,15.4%出现回忆反应,提示这部分人为过去感染已获得免疫;26.7%产生原发性反应,这部分人可能是血清学假阳性结果;60.0%对疫苗无、弱应答,可能代表“低水平”HBsAg携带者。对经ELISA和RIA两种方法确定的70例单项抗-HBc阳性者用PCR方法检测HBVDNA,阳性率为12.9%,说明单项抗-HBc阳性是与HBV携带有关的指标,单项抗-HBc阳性者中有一部分人为HBV携带者  相似文献   

7.
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标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一个传染性指标的意义。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血清1449份。HBV—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显示,前S1抗原与HBeAg同时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消失,它只能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抗原阳性传播HBV的危险性高于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其家庭成员感染HBV的危险性也比较高。提示,前S1抗原为一个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80名藏族春群HBV感标志进行了血清学研究。该人君HBV总感染率高达60.82%,HBAg、抗-HBs、抗-HBc、HBeAg阳性率分别为13.27%、5.61%、57.86%和4.49%。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趋势,到老年期 较高水平,反映出人群的高感染状态。HBV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提示家庭内传播可能是藏族人群HBV感染的主要方式,是防治工作的重点,但垂直传播作用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S2抗原、抗体与其它HBV标志物以及单纯转氨酶(ALT)增高的关系,取96份乙肝患者血清,96份慢性肝炎LAT增高患者血清,彩用ELISA法检测前S1S2抗原、抗体。前S1S2抗原与HBVDNA、HBeAg、HBsAg呈正相关,符合率833%、786%、562%,是HBV感染的标志。前S1S2抗体与HBVDNA、HBeAg、HBsAg呈负相关,与HBsAb呈正相关,符合率为75%,是HBV清除的标志。在ALT增高慢性肝炎中前S1S2抗原、抗体检出率42%、31%,提示前S1S2抗原、抗体系统是HBV的重要标志物,可做为“二对半”的补充实验。  相似文献   

10.
前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择24例前S1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22例前S1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患者对照组、1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携带者对照组。检测其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结果表明:病例组家庭成员HBV感染率,HBsAg、HBsAg、抗HBcIgG3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IgG3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病例组家庭内HBV感染危险度也大于对照组,比值比(OR值)分别为5.0和6.4,两对照组间未见差别。说明前S1蛋白是HBV传染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在阻断母婴传播过程中S基因变异的特点,比较与未予阻断者的差异,探讨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协助评价HBIG的治疗安全性.方法将18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母亲及其宫内感染新生儿按母亲产前处理分为HBIG组8对,母亲于产前3月起肌肉注射HBIG 200~400IU至分娩前;对照组10对,母亲产前不接受HBIG者.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每对病例第一份(母亲孕中期)血清HBV株S基因区氨基酸(或核苷酸)作为标准,对每对病例第二份血清(母亲分娩前)和第三份血清(新生儿)HBV株进行分析.结果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17例其病毒株与母亲分娩前的优势株一致,其中4例为S区变异株;18例宫内感染儿病毒株分型B型adw2 12例,C型adrq^+6例.结论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现有剂量HBIG至临产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株和未变异株均可经宫内传播,宫内感染发生于孕后期;HBV S区变异并非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g (HBsAg) variations with the clinical/serological pictures among chronic HBsAg positive patients. The surface gene (S-gene) was amplified and directly sequenced in twenty-five patients. Eight samples (group I) contained at least one mutation at the amino acid level. Five show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s above the normal range of which only one sample was anti-HBe positive. Group II (17 samples) did not contain any mutation, 4 were anti-HBe positive and 9 had increased ALT levels. In both groups, from a total of 18 mutations, 5 (27.5%) and 13 (72.5%) occurred in anti-HBe and HBeAg positive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small number of amino acid mutations might belong to either the initial phase of chronicity in our patients; or that even in anti-HBe positive phase in Iranian genotype D-infected patients, a somehow tolerant pattern due to the host genetic factors may be responsibl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S蛋白序列突变与HBsAg、anti-HBs共阳性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择33例HBsAg、anti-HBs共阳性的CHB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33例HBsAg阳性而anti-HBs阴性的CHB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两组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均为B或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两组在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S蛋白在N-端(2.61% vs. 1.21%)、主要亲水结构区域(1.69% vs. 0.48%)(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特别是“α”决定簇(3.23% vs. 0.63%)的氨基酸突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但在C-端(1.75% vs. 1.22%)氨基酸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突变率最高的点是S蛋白的第126位氨基酸;两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HB患者中S蛋白序列氨基酸的突变特别是“α”决定簇的突变可能与HBsAg、anti-HBs共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欧阳为相  曹伟  洪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93-299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对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本院妇产科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的孕妇血标本,同时收集这些孕妇的60例新生儿脐带血。应用PCR固相杂交法检测孕妇血清中HBV DNA前C区1896 G→A突变,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A载量。分析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及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对母婴垂直传播率的影响。结果:60例孕妇血标本共检测到38例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63.3%);突变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44.7%(17/38),未突变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40.9%(9/22),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831,P>0.05)。孕妇血中HBV DNA高载量组(≥1×105 copies/ml)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72.0%(18/25),低载量组(<1×105 copies/ml)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22.9%(8/35),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4.3426,P<0.01)。结论: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未对母婴HBV垂直传播率造成影响,孕妇血清中HBV DNA载量升高增加了母婴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后表面抗原 ( HBs Ag)携带者和未免疫携带者 HBs Ag基因变异的流行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 (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特点。 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和基因序列特异固相聚合酶链反应( SS- SPPCR)方法 ,分别检测 69例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和 83例未免疫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的变异及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 结果  HBV基因型 B、C和 D均存在 ,其中 B和 C为优势基因型 ;血清亚型 adr、adw2、avr、ayw1、ayw2和 ayw3均存在 ,其中 adr和 adw2为优势血清亚型。直接测序检测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率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对照 ,变异率分别为 3 1.9% ( 2 2 / 69)和 8.4 % ( 7/ 83 )。14 5、12 6和 13 3位是最常见的氨基酸变异点。应用更为敏感的 SS- SPPCR法分别检测 14 5和 12 6位氨基酸点突变的变异率 ,各组间差别不明显。经直接测序法检测 ,免疫后携带者基因变异危险度 ( OR)是未免疫携带者的 5 .1倍。按基因型和血清亚型分层分析 ,基因型 B和 adw2血清亚型携带者受免疫后出现基因变异的危险度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 ,分别为3 1.7和 2 8.9。 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可引起表面抗原基因的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15岁人群感染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强度及分布特征,探讨其流行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其血清HBV S基因,测序后与基因数据库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山东省2009年共报告≤15岁乙肝326例,对302例(92.64%)进行了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对其中158份标本进行HBV-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扩增HBV S基因并成功测序137份。14份标本检出"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率为10.22%;有HepB免疫史和无HepB免疫史者检出率分别为10.66%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未发现不同性别、地区、接种HepB种类和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状态者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份标本共检出"a"抗原决定簇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9种变异,其中126位点和144位点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38%(6/137)和2.92%(4/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9,P=0.19)。结论目前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中,HBV"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率较低,存在多种变异形式,尚未出现强变异株;尚未发现其流行与HepB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HBV DNA)和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血清进行检测BCP区核苷酸(nt)1762A→T和1764G→A联合突变。结果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P<0.05);BCP变异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含量(P<0.01);BCP变异阳性组HBV DNA含量在HBeAg阳性病例及HBeAg阴性病例中均较BCP变异阴性组高(P<0.01);BCP变异阳性组对肝功能的损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BCP变异可引起HBeAg阴转,病毒复制水平提高;HBV血清标志物联合HBV DNA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HBs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HBV DNA,以免由于基因变异导致将HBeAg阴性者误认为病毒的免疫清除或静息而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BCP变异可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