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实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中晚期肺癌病人35例,在化疗前及化疗后的2周期后行灌注扫描,记录血流量(BF),血流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数值的变化,在3个月后实行常规的CT检查并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 22例肺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肿瘤BF、BV降低,MTT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变化不明显,在3个月后的检查中肿瘤在不同程度上缩小;13例肺癌患者在BF、BV、MTT及PS都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在3个月后的检查中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可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c,BP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PH 80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各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BPH的TDC曲线为缓升型。BPH组的BF、PS、T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各级别BPH均呈现均匀灌注,四个灌注参数比较除BV外,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各级别间两两比较,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Ⅱ和BPHⅢ的BV值均明显大于BPHI组,BPHⅢ大于BPH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BV值的升高对BPH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灌注成像无法对BPH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在膀胱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医院就诊的8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统计8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85例患者化疗前后MSCT灌注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增强峰值(PH)、血流量(BF)、血容量(BV)]。将患者分为有效组、无效组,比较两组的MSCT灌注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灌注参数对化疗有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新辅助化疗治疗8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3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化疗前后,患者的PS、MTT、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的BF、BV均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无效组的PS、MTT、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的BF、BV均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BF、BV联合预测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95%CI为0.8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62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和周围带的CT灌注参数比较,中央带明显高于周围带(P<0.05)。正常对照组(周围带)和PCa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PCa组的BF、BV、PS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对照组TDC曲线呈缓升-平台型,PCa组TDC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PC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中BF、PS、TTP对PCa的评价意义最大,能更准确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可以作为临床诊断PCa的有效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肝内小结节性病灶行CT灌注检查,所有病灶直径≤3 cm,其中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6例,肝硬化结节患者20例.采用肝脏灌注软件读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及肝动脉分数(HAF)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例小肝癌病灶BF、BV及HAF分别为(352.45±109.78) ml/(100 ml·min)、(32.26±14.57)ml/L、0.49±0.13,20例肝硬化结节BF、BV及HAF分别为(151.12±56.12)ml/(100ml· min)、(17.54±5.10) ml/L、0.22±0.08,小肝癌病灶区域内的BF、BV及HAF值均较肝硬化结节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PS、MTT及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为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65例临床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AP组,6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作为正常组,两组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3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 ①AP患者BF和BV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P、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AP胰腺CT灌注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与MAP患者及正常组比较BF、BV下降明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PS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T多层灌注扫描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行鼻咽癌放疗的患者96例,根据治疗后鼻咽镜病理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46)、放疗后改变组(n=32)及无改变组(n=18),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CT灌注成像参数,主要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并根据ROC曲线分析BF、PS数值对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3组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结果显示,BF、BV、PS数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与放疗后改变组的MTT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无改变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BF、BV、PS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99、0.935、0.778,BF、BV、PS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35.49 m L/100 g·min、10.20 m L/100 g、17.35 m L/100 g·min,灵敏度分别为93.5%、96.8%、82.0%,特异度分别为76.5%、82.4%、60.8%。结论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准确率较高,可根据局部组织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疗效与螺旋CT(S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3例,在放疗前和放疗后进行CT灌注成像;分析各灌注参数与食管癌放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1例症状缓解食管癌患者化疗后PV、BV有显著降低(P<0.01),TTP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12例食管癌症状未缓解患者放疗后PV、BV显著升高(P<0.05).结论:CT灌注参数PV和BV对放疗疗效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MSCT)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随机数字法选取于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灌注扫描,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值,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亚组趋势检验。结果经亚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患者BF、BV水平明显高于年龄≤5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F水平随着病理分期提高而降低,原位癌组与Ⅰ期组BF水平明显高于Ⅱ、Ⅲ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脉管内瘤栓组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组BF水平明显低于无脉管内瘤栓组以及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F、BV水平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低,低分化组显著低于中、高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灌注参数BF、BV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在病情发展的预测方面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良恶性结节患者出血容量(BV)、血流量(BF)、达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良性结节患者条片状钙化、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占比均高于恶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结节患者MTT和TTP均高于恶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成像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像对患者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64排螺旋CT扫描,对肝脏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三维重建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比血管造影结果。同时计算患者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C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以此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经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气源、走行且和血管造影一致,共发现52条供血动脉,57例患者肿瘤存在肝外供血。肝癌介入治疗后BF、BV、PS和HAF值显著高于治疗前(t=26.891,t=6.73,t=8.241,t=12.108;P<0.05),而MTT和肿瘤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后BF、HAF值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BV、MTT和PS值低于正常肝组织(t=8.065,t=22.645,t=6.414,t=16.818,t=22.138;P<0.05)。结论:64排螺旋CT成像对于早期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且在介入治疗后评估和后续治疗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虹 《现代保健》2013,(13):88-8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病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9月接受检查的49例肾病患者,将其分为正常组与高血压肾病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这两组常见并发症进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肾皮质BF、BV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BF较正常组显著性降低(P〈0.05),通过时间显著延长(P〈0.05);PS显著性降低(P〈0.05);肾髓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BF较正常组显著性降低(P〈0.05),通过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病的诊断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9,(11):1700-1702
目的对肝脏结节应用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性依据。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4月诊治的45例肝脏结节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均先后行增强CT扫描、512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和总结诊断结果。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病理学活检确诊,25例肝硬化结节,20例小肝癌病灶,增强CT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 0%、80. 0%,螺旋CT灌注成像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 0%、95. 0%,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肝硬化结节无明显差异(P> 0. 05);通过检测,小肝癌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均高于肝硬化结节(P <0. 01),而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S)、对比剂通过时间(MTT)及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 512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中均有较高检出率,有着重要诊断价值,但后者在肝癌小病灶诊断中符合率高,同时肝脏BF、BV及HAF灌注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郑刚  王新波  李刚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53-2753
目的 探讨分析CT对脑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脑肿瘤患者25例(观察组),良性脑肿瘤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 观察组各项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的BV、P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BF、MT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对脑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脑肿瘤的血液动力学情况,能够有效的鉴别诊断恶性脑肿瘤和良性脑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效果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0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病程在5年内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A组(控糖良好组,n=30)与B组(控糖不良组,n=24),选取同期体检的2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均接受MSCT双侧肾脏灌注扫描,获取双肾皮质灌注参数,记录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测定灌注前、灌注后3 d各组血肌酐(Cr)、微量白蛋白(MA)、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的变化,计算肾小球滤过率(C-GFR),分析血糖对DN患者CT灌注参数的影响。结果 (1)A组BV值、BF值高于对照组与B组(P0.05),B组BV值、BF值、PS值均低于对照组与A组,MTT高于对照组(P0.05);(2)DN患者灌注扫描前后BUN、Cr、M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灌注扫描前后对照组与DN组C-GE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N组C-GER低于对照组(P0.05);(4)BV与FBG、Cr呈低度负相关,BF与MA、FBG呈负相关,MTT与MA、FBG呈正相关,PS与FBG呈负相关(P0.05),其中FBG与BF、MTT呈强相关(P0.05);(5)线性回归显示FBG对BF、MTT影响较为显著。结论血糖是导致早期肾病损害的相关因素,早期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延缓糖尿病肾脏损伤进程。  相似文献   

16.
曾勇  吴垦  黎学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189-3191
[目的]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探讨该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于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临床检查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61例女性患者行CT灌注扫描。按照病理将其分为3组:增生病组(n=14)、纤维腺瘤组(n=19)和乳腺癌组(n=20),并将所有患者对侧乳腺定为正常组(n=61)。进行灌注序列bodyperfusion扫描及Perfusion3体部灌注软件处理,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血容量(BV)(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的测量值。[结果]与乳腺癌组比较,正常组BF、BV及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与纤维腺瘤组、增生病组比较,BF及B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及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P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及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与增生病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病组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BV、MTT及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乳腺癌组分别呈低灌注、高灌注状态,纤维腺瘤组及增生病组均呈较高灌注状态。[结论]64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其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角度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及其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对宫颈癌生长、发展等生物学行为的诊断价值,探索CT灌注成像在宫颈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的40例宫颈癌患者(Ⅰb2~Ⅱb期)的组织标本,患者均于术前利用多排螺旋CT行灌注扫描;并取26例癌旁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测定宫颈癌及瘤旁宫颈组织标本CT灌注成像数据,采集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信息,并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对照,通过χ2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参数与MVD密切相关;宫颈癌组织时间-密度曲线(TDC)为速升型且峰值高,与癌旁宫颈组织的低平型曲线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灌注参数BF/BV/MTT/PS均高于癌旁宫颈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F/BV/MTT值与MVD呈正相关;在宫颈癌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浸润深度等组中对照,灌注参数BF/BV/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在辅助宫颈癌诊断、评估癌肿分期及侵袭情况、转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的提示性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16例设为A组;脾脏结节或肿块患者19例为B组,其中脾脏淋巴瘤6例为B1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5例为B2组,脾脏转移瘤8例为B3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正常脾脏组织和脾脏疾病的血流灌注特点,分析CT灌注成像的检出率,并比较各组脾脏肿块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 A组门脉和脾脏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灌注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脾脏肿块患者TIP、MTT明显高于对照组,BF、PEI、BV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评价正常乳猪股骨头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的血液供应特点.方法 15只2周大的健康乳猪进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共获得26个股骨头的完整图像资料,统计并比较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并与相应组织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骺板软骨的BF[(25.44±7.62)ml/(min.100g)]比骨骺的BF[(10.91±5.72)ml/(min.100g)]有明显增高(P〈0.05).各解剖区域中干骺端的BV[(67.90±17.24)ml/100g]最高(P〈0.05),干骺端的MTT[(405.10±105.18)s]最长(P〈0.01),而骺板与骨骺的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解剖区域中骺板软骨的TTP[(56.98±9.28)s]最短(P〈0.01),骨骺与干骺端的TTP基本相同.组织学发现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的血管密度分布特征与相应部位的CT增强率所提示的血供状态基本吻合.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能够显示股骨头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液灌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