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2019年12月首次发现以来迅速蔓延至全国,由于缺乏有效的初筛工具且核酸检验能力不足,疫情初期需要依靠临床症状、肺部CT和血常规等检查筛查出疑似病例,然后再进行核酸检测验证。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高度疑似但反复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依据国家诊疗方案可以解除隔离,但仍然存在假阴性可能;由于不同标本病毒载体含量存在差异,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解除隔离时取样标本应合理选择,尽量减少漏诊,避免假阴性患者流入社会,同时对解除隔离患者的后续管理和卫生宣教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相关感染指标变化规律,并揭示与病毒核酸载量变化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例有明确疫区旅居史,以"发热、咳嗽、咽痛3 d"起病的31岁男性病例的临床症状、肺CT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起病时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治疗后症状迅速消失。起病14 d后复查肺CT较前加重,复检病毒核酸为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痊愈。病程中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表现并不平行。结论结合该患者症状、检验指标、影像学表现互不平行的特点,参照已有研究,不排除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内复制过程中存在消长过程,病程中不同阶段核酸载量的差异决定了核酸检测的结果。提示在诊治过程中,务必重视核酸重复检测的必要性,当症状好转而病毒核酸复检阳性时应高度警惕症状、影像再次加重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中遇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方法根据2019-nCoV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条件,从检测样本采集、运输、保存的方式,试剂盒的质量,以及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等多方面,分析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结果研究结果论述了造成当前2019-nCoV核酸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原因。优化样本采集的操作和方法,加强质控管理,开发应用新技术,加强对疑似病例和出院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是避免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出现"假阴性"的应对策略,并对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供相关部门在制定防治策略和开展工作时参考。结论核酸检测阳性结果被视为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而阴性结果不能作为排除2019-nCoV感染的金标准,更不能作为排除COVID-19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常德市8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发现更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要求,收集常德市2020年1月24日—2月22日确诊的8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血液常规及抗体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标本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2例确诊病例标本中,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3.9%,流感病毒A/B核酸均为阴性,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中,大部分标本Ct值分布在较高区间,病毒载量较低,重症病例Ct值与普通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标本新冠病毒IgM阳性率64.6%,IgG阳性率78.0%,阳性率明显低于核酸检测(χ2=24.059,P<0.001);血液标本中C反应蛋白普遍偏高,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165和χ2 =3.998,P均<0.05);血液标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病早期呼吸道标本病毒载量不高,容易漏检,重症和普通病例标本病毒载量无差异,将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和血液样本抗体检测及血常规分析等方法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病例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多次阴性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筛选2020年2月5日-2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患者,选取73例多次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疑似或者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排除COVID-19组、核酸阴性组和核酸阳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胸部CT影像学。结果与排除COVID-19组比较,核酸阴性组发病到住院时间较长(P=0.002),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47),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与核酸阳性组比较,核酸阴性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较多(P=0.012),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白细胞总数排除COVID-19组较核酸阴性组、核酸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4例患者痰液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同时出现粪便及痰液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排除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58例患者影像学均呈典型COVID-19影像学改变。结论 COVID-19诊断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病程发展、治疗反应等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尘肺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问题提出的思考及建议。方法 目前尚无尘肺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报道,本文基于尘肺医学理论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报道对尘肺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 尘肺患者因肺间质纤维化、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其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均表现出不典型性,尘肺患者疫情期间的用药、就医、生活等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结论 尘肺患者在坚持基础病治疗的同时,需与医护人员一起努力,注重防护,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 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平均年龄29岁,平均孕周38+4周。初始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1例,其余2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对产妇乳汁、阴道分泌物、脐血、羊水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其中2例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室单间治疗,住院期间每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另1例间隔24 h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转至隔离点隔离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均预后良好。结论 本研究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孕晚期产妇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对于孕周足月或呼吸道症状加重产妇,建议及时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并严格隔离,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县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也有年轻患者,目前尚无确诊儿童及新生儿病例。患者多数有疫区接触病史、确诊患者接触史或者疫区返乡人员接触史,有聚集性发病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发力、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重症者容易并发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具有典型性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支持,但核酸阴性,此类患者应多次复查核酸以防解除隔离后造成更多的人群感染。目前可推荐的抗病毒药物不多,效果尚不明确,多种抗病毒药物联用现象普遍存在,是否需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指征和联合用药的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出院患者核酸转阴性后,但影像学改变未完全吸收,是否仍有传染性,尚无指南详细说明。虽然目前治愈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我们仍需不断地努力来探索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后核酸检测呈“再阳性”这一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给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本文综述了康复后核酸检测复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核酸检测再阳性的可能原因及潜在传染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出院管理和制定合理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 is a method to first confirm COVID-19 theoretically, but it may show false negative resul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cannot be ruled out easily because of once or twice negative results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The epidemiology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Dynamic test for viral nucleic acid is needed to avoid missed diagnosis, thus caus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 and missing the best time for early treatment. Clinical epidemiology, radiological findings, sampling time and criteria have posed significance to diagnose the disease and judge the sever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收集分析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特点,指导社区COVID-19的早识别、早筛查和早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7日至3月7日于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感染病区就诊的94例COVID-19轻症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82例,女性12例;年龄17~69岁,平均(46.01±12.35)岁。以患者鼻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为确诊日期,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以及临床表现等。 结果92例(97.9%)患者有可疑接触史,5例(5.3%)为无症状感染者。所有患者自接触可疑患者到出现临床症状时间为1~16 d,自出现临床症状到确诊时间为1~30 d。不同月份发病患者自出现临床症状到确诊的时间不尽相同:12月份(1例)为14 d;1月份(60例)为1~30 d;2月份(28例)为1~17 d。患者入住方舱医院的平均时间(20.31±5.05)d,所有患者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呼吸道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9~44 d。63例(67.0%)出现发热,45例(47.8%)出现干咳,25例(26.6%)出现乏力等。 结论2019-nCoV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常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对于有类似表现并有可疑流行病学患者应尽早启动2019-nCoV核酸检测的筛查流程,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并尽快就诊于方舱医院等感染病区。  相似文献   

13.
湖北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随着疫情的发展,在全国多地和境外蔓延。依据目前掌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等信息,多个实验室已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常规检测和核酸检测。为保障实验室环境和人员的生物安全,针对检测前、中、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实验室检测涉及的多要素、多环节,对标本、人员、试验流程、检测设备、废弃物处理和意外事件等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存在的风险因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医疗卫生机构内的传播风险,规范和指导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及个人防护,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对下一步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丽慧    陈红  张玲  陈雪融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76-2281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01例COVID - 19确诊病例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1%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75.2%),咳嗽(70.3%),咳痰(42.6%),乏力/肌肉酸痛(24%)。89.1%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65.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68.3%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51.5%患者空腹静脉血糖升高,54.5%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胸部CT典型表现为磨玻璃样病灶,77.2%患者为双侧肺部均受累。101例患者中,轻型及普通型66例,重型及危重型35例。97.0%患者需要不同支持力度的氧疗,96.0%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16.8%患者接受了抗细菌治疗,5.9%患者激素治疗。5.9%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8%发生继发感染,5.0%发生休克,2.0%发生急性肾损伤。截至2020年3月24日0:00治愈出院98例,死亡3例。结论 COVID - 19患者多数症状轻微,预后好;重型及危重型主要发生在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危重型患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应早期识别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曹冉冉    刘丽  廖虹瑜  马小珍 《现代预防医学》2020,(20):3777-3779
目的 对比三种不同前处理方法,为安全、快速、有效的提取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粪便标本,分别用PBS、Trizol、Trizol和PBS三种方法进行前处理,再提取核酸进行实时荧光RT-PCR,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PBS处理标本中,检出12份ORF1ab/N基因阳性/阳性,1份ORF1ab/N基因阴性/阳性,7份ORF1ab/N基因阴性/阴性,检出率为60%;Trizol处理标本中,检出14份ORF1ab/N基因阳性/阳性,6份ORF1ab/N基因阴性/阴性,检出率为70%;Trizol和PBS处理标本中,14份ORF1ab/N基因阳性/阳性,1份ORF1ab/N阴性/阳性,5份ORF1ab/N基因阴性/阴性,检出率为70%。三种前处理方法检出率及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三种处理方法在不震荡、不离心的情况下均能从粪便标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Trizol处理检出率略高于PBS处理,且Trizol处理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标本传染性,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武汉市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规律,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2 698例发热病例中的肺炎病例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武汉市综合性门诊共接诊发热患者2 698人次,检出肺炎患者683人(25.3%),其中有377人(55.2%)为病毒性肺炎患者。结合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可判定为COVID-19确诊病例289例,而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判定为COVID-19确诊病286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50岁以上人群比例较高,尤其是60~69岁年龄段。  结论  对于发热门诊接诊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如COVID-19核酸检测假阴性或者未检测的患者,应根据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来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置能力,为社区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初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地理位置将上海市16个行政区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抽取个5~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方法调查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水平。结果共发放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26%。所调查的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33名全科医师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调查问卷》的平均成绩为76.80±11.68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知识方面,调查发现全科医师对掌握病毒名称的正确率为95.28%(222/233)、诊疗指南了解的正确率为91.85%(214/233)、明确乙类传染病甲类管控的正确率为93.13%(217/233)、明确2h报告制度的正确率为84.98%(198/233)、传播途径的正确率为98.28%(229/233)、发病中位时间的正确率为45.92%(107/233)、治疗原则的正确率为88.84%(207/233)和防控原则的正确率为72.96%(170/23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置能力方面,调查发现全科医师对有效消毒剂的种类和消毒浓度的正确率分别达到91.84%(214/233)和57.51%(134/233),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控基本要求、防护级别、发热门诊感控要求、疑似或重点人群居家隔离要求和治疗场所感控要求的正确率分别为96.13%(224/233)、98.28%(229/233)、95.28%(222/233)、97.42%(227/233)和87.55%(204/233)。有72.10%的全科医师能正确掌握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的转运防护要求,而有39.49%的全科医师能明确收治疑似或确诊患者的病房要求。此外,分别有45.06%和24.03%的全科医师能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重症病例的临床症状。结论上海市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师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基本具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置能力,但仍需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症状的识别。同时,在社区疫情防控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排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建议。方法 将某院留观的COVID-19疑似患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列为确诊病例组(确诊组),2019-nCov核酸检测至少二次阴性,经上海市静安区专家组会诊后予以排除的患者列为排除病例组(排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方面的差异。结果 确诊组14例 患者中,男女性别比1.33∶1,年龄中位数为 51.5(38.3,63.0)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0例(71.43%);排除组 84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0.95∶1,年龄中位数37(29.0,59.75)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4例(16.67%);两组在年龄分布、流行病学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居住地分布以及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诊组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患者数占比高于排除组(92.86% VS 7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的患者数占比低于排除组(P=0.001)。两组胸部CT结果比较,确诊组患者磨玻璃样渗出影、斑片渗出影等改变所占的比例高于排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由散在或多发肺炎进展为 磨玻璃样肺炎的中位时间为3(2,5)d。结论 患者年龄、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计数、淋巴 细胞百分比,肺部磨玻璃样等CT表现是 COVID-19的特征因素,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应加以甄别,进一步提高 COVID-19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