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罗红  朱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14-2415
<正>随着《职业病危害防治条例》的颁布,职业病危害颇受医护人员的关注。医疗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有20多种血源传播性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1]。自1981年McCc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有关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2]。为了护士的职业安全,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病房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为制定并落实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余姚市市级医院病房护士315名进行5年内针刺伤情况回顾性问卷调查,通过对针刺伤的一般情况、发生时间及受伤环节、针刺伤的原因构成比,对记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针刺伤的发生与护士的工龄、职称有关,多发生在操作中与操作后,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为执行操作不规范和未接受培训、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结论:加强新上岗和低年资护士职业暴露规范化培训,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01-1302
2003年,英格兰国家稽查办公室等机构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的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1],这与绝大多数针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而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针刺伤及其相关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护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6年11月(实施防护措施前) 1634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与2017年11月(实施防护措施后)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16年11月临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的为1331人(81. 5%),未发生过针刺伤的303人(18. 5%); 2017年发生针刺伤的为345人(21. 1%),未发生的为1289人(78. 9%)。针刺伤发生率下降60. 4%。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保证护士安全,提高护士健康指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针刺伤现况并分析原因,以探讨有效的针刺伤防护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的针刺伤案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164例针刺伤,其中医生71名(43.29%),护士81名(49.39%),其他医务人员12名(7.32%)。2013年发生针刺伤事件47例(28.66%),2014年54例(32.93%),2015年63例(38.41%)。医疗器械为受污染器械的有152例(92.68%),医疗器械污染情况未知的有9例(5.49%),而未受污染的器械仅为3例(1.83%)。164例针刺伤发生地点以手术室最多(67例,占40.85%);针刺伤发生部位以手指的发生率最高(141例,占85.98%);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为主(115例,占70.12%),医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工作经验不足者最多,占52.11%,护士发生针刺伤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者最多,占93.83%。结论医务人员针刺伤案例逐年增多,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设,改善医疗环境等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胡敏 《职业与健康》2004,20(1):39-40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 ,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临床护士由于从事侵入性操作机会多 ,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比其他医务人员多[1] 。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 ,如何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提出注射安全的防护措施。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1 护士注射任务繁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的报告 :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 1 5次 ,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至少 10~ 10 0次 ,95 %的注射是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7.
体检项目中抽血化验是最常规体检,我院体检护士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治疗护理工作中被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加强职业安全规章制度,完善培训教育并普及宣传知识可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安全操作行为及报告等问题.方法 自行设计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表,随机对医院130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护士中有118名在近1年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90.8%,其中有67.9%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6.0%被有血液传播性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而针刺伤发生时的操作环节主要集中在输液完毕拔针、药物配制和处置医疗废物时,分别达到41.1%、21.7%和21.7%;护士在操作时戴手套率仅为13.6%,在刺伤后向上级报告的占39.8%.结论 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对护士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针器废弃物的管理,避免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周玙娇 《现代保健》2011,(19):100-10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医院2012-2016年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不同学历、年龄、科室、工作时段、部位、操作环节、血源性职业暴露及暴露源种类等情况。结果学历中专、年龄≤22岁的护士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暴露科室主要是外科(包括骨科、产科、妇科等)占45.45%(30/66),高于内科(24.24%)、急诊科(21.21%)和儿科(9.09%);工作时段白班占77.27%,高于夜班(22.73%);暴露部位主要是手臂,占87.88%;操作环节主要是静脉输液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占77.27%,其次是注射拔针回套针帽,占10.61%;血源性针刺伤占33.33%;暴露源种类主要是HBV,占血源性针刺伤68.18%。结论中专学历、年龄≤22岁是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外科、白班、手臂、静脉输液和注射拔针处置针头操作行为不规范是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操作行为规范训练,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管理,保障护士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护士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结果针刺伤发生率为27.83%,护龄<3年护士针刺发生率明显高于≥3年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7,P<0.01);针刺伤类别构成比:头皮针刺伤占75.00%;注射针头刺伤占12.5%;采血针刺伤占6.25%,留置针针芯刺伤占6.25%;发生原因:被意外碰撞占21.87%;因胶布意外粘连占21.87%;因头皮针或采血针投入利器盒时连接管惯性伸展导致针头反弹占18.75%,拔吊瓶或做其他注射后,手持针头注意力分散占15.63%,回套针帽或将针头刺入瓶塞占12.50%,其他占9.38%。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应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范意识,规避危险行为,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内科护士130名、外科护士130名、手术室护士20名、检验科和体检科抽血护士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相关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行为的正确率等,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风险干预后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原来的年人均3.31次下降至0.73次,下降率为72.22%;防护知识知晓率从51.33%升高至93.60%;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率从45.52%显著升高至9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可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明显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针刺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防护现状,寻找针刺伤发生的规律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20名实习护士进行针刺伤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回收率98.75%;实习护士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前后洗手占3.16%;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中每次戴手套的占11.08%;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每次戴手套的为0;对防护知识完全不知晓的占18.35%;发生针刺伤1~3次的比例最高,占45.89%;在实习的第2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最多,占45.89%;针刺伤发生环节中双手回套针帽最高,占18.49%;316人中有213人发生过针刺伤,但上报率较低,占41.78%.结论 发生针刺伤的根本原因是护理操作不规范,加强实习护士岗前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带教质量,规范操作,能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确保实习护士的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4.
加强防护措施后护理人员针刺伤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针刺伤状况,探讨现行防护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对2007年8月-2008年7月167名护理人员的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37人发生针刺伤389次,平均约2.33次/人;1~5年护龄组和护士职称组的针刺伤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操作环节有拔针、加药和分离针头,发生率分别为33.9%、29.3%和24.7%,刺伤后仅少数护士规范地进行处理;77.3%的针刺伤者感到紧张和恐惧;167人中,76.6%认为自己了解预防与刺伤后处理措施,但仅24.6%可正确复述针刺伤后处理方法,两者一致性差(κ=0.180)。结论现行防护措施对职业性针刺伤有一定的防护价值,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教育是进一步降低职业性针刺伤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Healthcare workers (HCW) are at risk for infections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 especially hepatitis B virus (HBV),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resulting from occupational blood-exposure trough injuries with sharp instruments and needle sticks. Results of 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y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NSI) among HCW in two German hospitals indicate that 500,000 NSI occur annually in Germany. Most of these injuries occur during disposal of used syringes and "recapp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s recommended for HCW who are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HBV (vaccine/immunoglobulin) and HIV (antiretroviral drugs) i.e. the immediately reporting of blood exposure is very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programmes to prevent NSI - e.g. avoiding of recapping, use of disposal containers, surgical gloves and in particular safety devices - minimize a high cost of NSI du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PEP, developing of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内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教学医院100名内科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针刺伤多发生在护理人员操作中(47.0%),工作量大、紧张繁忙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工作年限越长,发生针刺伤的概率越小,工作年限与针刺伤的发生有很大关系(x2=14.790,P<0.01).结论 需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硬件建设,减少护理人员职业伤害.  相似文献   

17.
实习护生针刺伤及伤后心理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过程中被针刺伤情况及受伤后的心理反应,以采取相应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及SAS评定量表调查50名实习护生。结果护生在实习期间均被针刺伤过,其中刺伤8~11次者占42.22%,实习3个月内针刺伤率占42.38%。导致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是在将针头与注射器、输液器分离(占36.43%),将针头折弯、毁形(占22.62%)时。刺伤后第1日SAS评分最高为48.59±5.67,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实习护生容易被针刺伤,且被刺伤后明显焦虑、恐惧。带教老师应教会实习护生在临床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措施,关心其心理状况,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上岗后的职业安全、针刺伤的防护、教育现状,探讨防范措施。方法根据针刺伤的发生方式和自身防护要求设计调查表,对全市18所医院的820名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差,有10.73%的实习护士对防护知识一无所知,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发生率为62.93%,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2.46%;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的比例为32.56%;有潜在血液接触中戴手套占23.05%,516名发生针刺伤,上报率仅25.39%。结论只有强化实习护士岗前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其对针刺伤的认知,降低针刺伤的风险,避免血源性疾病感染,确保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