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链,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北京市第一起输入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2003年3月5日北京市发生第一例输入性SARS病例,并在家庭内和医院造成9人感染,其中2例死亡;指示病例潜伏期为4天,第二代病例潜伏期为平均7天(4~17天),第三代病例较少,潜伏期为8天。潜伏期越短,发热维持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及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SARS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家庭及医院聚集性,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海淀区40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常住人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2 0 0 3年 3月 1 8日至 5月 31日 ,海淀区常住人口中共发生SARS病例 40 3例 ,发病率约为 1 8.0 1 0万 ,死亡 2 7例 ,病死率为 6 .7%。患者中青壮年占 70 .4% ,尤以 2 0~ 2 9岁组高发。全区除一个乡外均受累 ,多以散发为主 ,只有 3个街道呈现明显的家庭或学校内爆发。流行基本可以划分为初始增长期(2 7天 )、高峰期 (2 1天 )和快速下降期 (2 6天 )。患者中有密切接触史的比例随各期呈递减趋势 (趋势χ2 =8.80 0 ,P =0 .0 0 3) ;初期接触地点主要在医院 (72 .7% ) ,而迅速下降期则以家中接触为主(85 .7% ) ;各期的职业构成谱也明显不同 (χ2 =36 .41 ,P <0 .0 1 )。无明确接触史的患者中 2 6 .6 %有外出史 ,其中又有 47.6 %是去医院 ,并且 65 %在流行的高峰期光顾医院。结论 海淀区常住人口SARS流行强度与全市持平 ,医院内获得感染是SARS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涪陵区距离重庆118 km,人口111万,有长江水路和渝涪高速公路与重庆相通,交通十分方便,人口流动频繁.外出打工人员较多,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任重道远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 0 2年 11月在我国广东省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已在全世界肆虐了 5个月之久 ,截止 4月 2 6日在我国内地有 2 6个省份有报告病例 ,累积病例达2 75 3例 ,疑似病例 1730例。在全世界包括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在内的 2 8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了 4 439例确诊病例。至此一场人类与自然界抗争的战斗正在 2 1世纪初叶的历史上拉开了序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尤其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CFETP)…  相似文献   

6.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疾病,它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水平、感染来源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干部职员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旨在探索疾病在这类人群的分布特点,从而为今后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3年,我国香港、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地爆发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广东一省就造成了5亿元的直接损失[1].然而,直至今日,还没有完全清楚非典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等.为摸清非典病例的死亡规律,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北京市海淀区从2003年3月至6月收治的非典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7日,太原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截止当年6月25日,最后1例非典病例痊愈出院,历时3个多月.现就太原市非典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