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0~2006年安徽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1990~2006年安徽疟疾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990~2006年安徽省各县区疟疾疫情监测数据,采用ArcGIS9.0软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后导入SaTScan7.0软件对病例进行空间扫描聚类分析,确定疟疾发生的时空热点区域。结果1990~2006年安徽省疟疾病例时空上呈现明显聚集性分布。一级聚类区位于2004~2006年的安徽省北部地区;二级聚类区包含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位于1990~1992年的安徽省中西部地区,另一个区域位于1990~1991年的安徽省中东部地区。结论1990~2006年间安徽省疟疾疫情向北部移动,提示应重点研究近年来安徽北部地区疟疾疫情高发的原因,以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阳市疟疾发病规律,分析疟疾回升原因。方法采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南阳市疟疾疫情进行分析。结果1995年桐柏县南部山区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并波及相邻的唐河县部分乡镇,全市疟疾发病数由上年的119例突增之2616例,2000年发病数达到3688例。通过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传染源管理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疟疾发病出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自2001年-2005年,连续五年均为散发病例。但是,2006年疟疾疫情回升,2007年继续回升到1363例,比2006年上升25.85%,部分县乡出现暴发点。结论此次疟疾回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疟疾周期性流行特点的影响,也与传染源管理不力有关,还可能与社会和自然因素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辖17个市(州),81个县(市、区),60120788人。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8℃,境内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田面积占耕种面积的50.00%~60.00%。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湖北省属不稳定间日疟流行区,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18个县(市、区)同时有嗜人按蚊分布。1954-1955年和1968-1973年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经过多年综合防治,上个世纪80年代疫情开始呈逐年下降势态,90年代发病率连续10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㈣。2002年全省疟疾疫情首次大幅度回升,枣阳、襄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2003年疫情持平,2004年局部暴发流行范围减小,疫情大幅度下降。2005年进一步下降,现将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商丘市2003年~2006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2003年~2006年疟疾疫情数据,采用Excel软件制作流行病学图,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商丘市4年间共报告疟疾病例4288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36/万,2003年~2006年疟疾发病比上年分别增加21.00倍、7.04倍、3.17倍和3.65倍。位于东部地区的永城和夏邑两市县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96.69%(4146/4288)。病例以青壮年发病为主,10岁~49岁发病2377例,占发病总数的55.43%。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1.30。学生和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0.97%和73.30%。夏秋季节发病为主,7月~10月发病占总数的86.57%,其中9月发病2580例,占61.02%。结论商丘市近4年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形势非常严峻,当地应加强各项疟疾防治措施的落实,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海南省疟疾流行与气候因素和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995年海南省各市(县)疟疾月发病率与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降雨量和月相对湿度等资料;从同年3~12月份AVHRR卫星图像中提取月平均NDVI、月最大NDVI、月最小NDVI。利用SPSS 11.0软件对以上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并用公因子得分建立疟疾流行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提取了海南省各市(县)月NDVI与月气候变量的各12个月数据(NDVI为10个月)的主成分,并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公因子得分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I′=-0.022 0.463 X1 0.519X2(R2=0.799,P=0.000),其中I′为经标准变量变换的月发病率,X1为月平均NDVI的第2个公因子,X2为月降雨量的第2个公因子。结论平均NDVI和降雨量可能是描述疟疾流行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泗洪县天岗湖乡2000年出现疟疾疫情回升,当年共发生19例疟疾病例(比1999年上升533.3%),2001年出现间日疟局部暴发为了解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江苏省于2005年在该乡设立了疟疾监测点。现将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方法收集中国2004年1、2月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资料建立数据库,在ArcGIS 8.3软件中与省级、县级行政区划数字地图建立关联,对禽流感疫情的分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收集中国气象资料、植被遥感影像及候鸟迁移数据,分析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相关环境因素。结果空间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大陆2004年1、2月份禽流感高发区聚集在圆心为东经113.261°、北纬23.119°、半径为1090.52 km的区域内(RR=2.646,P=0.001);空间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大陆禽流感疫情大都发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并主要分布于一级河流、湖泊周边及沿海区域;环境因素分析显示禽流感疫情发生的当天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较高,疫区与中国东、中部候鸟迁徙区的联系密切,疫区1—2月份平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为0 36±0.11。结论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夏邑县近4年疟疾发病情况,探索其发病规律和趋势,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夏邑县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疟疾发病数据和同期相关调查资料,采用Excel和Ep i Info3.3.2进行统计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2007年夏邑县共发生疟疾804例,疟疾发病大幅上升,病例数增加了53.75倍,发病率上升了56.60倍;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9:1;从2006年开始全县各乡均有病例;发病集中于8月-10月份;农民和学生发病占总病例的95.11%(759/798);病例分布1岁以上各人群,15岁及以上发病占85.5%,70岁以上年龄发病率最高。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间隔5 d以上的占50%-90%;实验室诊断病例仅占0.34%-0.42%。结论自2004年以来夏邑县疟疾发病大幅上升,是周边地区疟疾扩散、当地人口流动、疟疾病例未及时就诊造成传染源的累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当加强各项防治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并防止局部暴发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徽省亳州市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亳州市2005—2011年疟疾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拟合准泊松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周平均温度、周平均湿度、周平均降雨量对疟疾发病的即时效应、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周平均温度的即时效应分析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5~30℃),疟疾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温度越高,滞后效应的强度越大,最佳滞后时间约为1~3周;当温度为26℃且滞后时间为10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高,RR值为228.9(95%CI:8.0~6 547.9)。以降雨量0 mm为参照,降雨量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累积效应先增加后减小,降雨量越大,最长滞后天数越短;当降雨量为30 mm且累积时间为6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大,RR值为3.79(95%CI:1.38~8.49)。以最低相对湿度31%为参照,周平均相对湿度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长滞后期为10周,当滞后时间为4周时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最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先增加后减少,当相对湿度为62%且滞后10周时的累积效应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513.58(95%CI:14.70~17 943.94)。结论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对疟疾的发生均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10.
蚊媒传染病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蚊类种群动态变化和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和登革热]发病的关系,为实施蚊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20042006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2004—2006年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降雨天数、降雨量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蚊类密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天数无关。回归方程为Y=23.671+0.190x3+0.299x4,x3、x4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象因素影响着蚊类密度的变化,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从而成为影响蚊媒传染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皖北疟疾的发病率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关联性,评价用LST、NDVI对疟疾发病率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预测结果进行校正的效果。方法 以皖北五县为研究现场,收集各县2004-2011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及LST、NDVI等遥感图像资料,提取、合成遥感相关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RIMA模型对2010年各月份的预测结果较报告发病率高(平均误差=0.721/10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的疟疾发病率与近三个月的平均LST(lst_012,β=0.295)及之前两个月的平均NDVI(ndvi_12,β=0.280)有关联(P<0.001);将二者作为校正因子(相对贡献为2:1时)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校正,平均误差缩小为0.018/10万。以2004-2010年的发病率数据再次拟合并筛选ARIMA模型,并以2011年的疟疾报告发病数据为参照,再次评价lst_012 与 ndvi_12对模型预测结果的校正效果;发现校正后的预测误差(<0.001/10万)低于校正前的误差(0.293/10万)。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用于该地疟疾发病率的拟合与预测,环境遥感替代指标LST、NDVI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诺阿卫星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仪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AAAVHRRNDVI)与疟疾流行地区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南省疟疾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995年2月至1996年1月海南省各地疟疾发病资料,并通过其间海南省NOAAAVHRRNDVI10日复合遥感影像片获取各地各类NDVI指标值,计算发病率与相应NDVI值的相关系数。结果海南省各地疟疾年发病率与当地年均NDVI值、年均最大NDVI值、年均NDVI>145的区域面积构成比、NDVI>135的月份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NDVI<145的区域面积构成比呈负相关。疟疾高发区分布与月度NDVI>145且持续9个月以上的地区分布较为一致。结论海南省疟疾地区分布与当地NDVI值有相关性,可以进一步考虑应用NDVI值进行疟疾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疟疾流行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海南省疟疾流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构建海南省疟疾流行空间分布预测模型.方法 获取2000年海南省雨季(5-10月)各县(市)疟疾发病资料以及气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比、地表温度(LST)和各地平均高程等数据,分析发病率与上述各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应用负二项回归分析建立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并应用预测模型预测疟疾流行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 海南省2000年雨季各市(县)疟疾发病率与各地的海拔高度、林地面积构成比、草地面积构成比呈显著正相关;与耕地面积构成比、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构成比、LST呈显著负相关;与水域面积构成比、未利用土地面积构成比、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极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及降雨量无明显相关性.负二项回归分析引入方程的因子为LST,回归方程为:Ⅰ(月发病率,单位:1/100万)=exp(-1.672-0.399×LST).结论 海南省疟疾流行空间分布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有关环境指标来预测疟疾流行风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防治与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共报告疟疾20325例,发病率0.52/万,比2004年上升39.83%;2004-2005年共报告输入疟疾523例,其中恶性疟39例,死亡3例。2年中发病回升的有95个县(市),高疟区有28个县(市)。结论嗜人按蚊疟区发病下降,中华按蚊疟区发病上升,高发疟区由南向北蔓延,输入疟疾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云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控制和消除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及监测方法。方法按照“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综合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实施计划”规定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嗜人按蚊分布于云南省35个县(市),是滇东北地区8个县(市)的主要传疟媒介。(2)筛选出不同疟疾发病率层次的疟疾防治对策分别是:发病率在10历以上的乡(镇)用DDT(或其他替代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及溴氰菊酯处理蚊帐,氯伯8日疗法治疗现症患者,单一伯喹8日疗法休根,氯伯2日疗法对发热患者进行假定性治疗及在疟疾暴发流行时用氯、伯4日疗法进行预防性全民治疗。发病率1/万~10/万的乡(镇)用氯喹1200mg+伯喹180mg治疗患者及溴氰菊酯处理全村居民蚊帐。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乡(镇)仅用氯喹1200mg,伯喹180mg治疗患者。(3)各县在2002—2006年的现场应用中,根据以上防治对策采取分层防治的策略,均取得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防治效果。结论通过调查摸清了嗜人按蚊在云南省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媒介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所提出的发病率在1/万以下、1/万~10/万、10/万以上地区防治对策的特点是经济、简便、高效、环保,为当地大面积低疟区疟疾防治解决了—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在后续5年的现场防治中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Recent epidemic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 have been observed in high-altitude areas of East Africa. Increased malaria incidence in these areas of unstable malaria transmission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 variety of changes including global warm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eemergence of malaria in western Kenya could be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meteorologic conditions, we tested for trends in a continuous 30-year monthly malaria incidence dataset (1966-1995) obtained from complete hospital registers at a Kenyan tea plantation. Contemporary monthly meteorologic data (1966-1995)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tea estate meteorologic station and from global climatology records were also tested for trends. We found that total hospital admissions (malaria and nonmalaria) remained unchanged while malaria admiss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eriod. We also found that all meteorologic variables showed no trends for significance, even when combined into a monthly suitability index for malaria transmission. We conclude that climate changes have not caused the highland malaria resurgence in western Keny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根据 2 0 0 0年河南省疟疾发病情况 ,分析流行现状 ,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省疟疾发病4815例 ,发病率为 5 .10 /十万。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豫南 10个县、区中 ,疟疾发病以西区为主 ,发病 40 85例 ,发病率为 10 7.84/十万 ,病例占全省病例总数的 84.84% ;中华按蚊分布区共 118个县、市 ,其中 10 6个县、市的发病率低于 1/十万 ,仅有社旗等 12个县、市、区疫情明显回升 ,发病 632例 ,发病率为 7.44 /十万 ,较上年上升 1.89倍。结论 中华按蚊分布区的大多数县、市疟疾疫情稳定 ,抗疟成果巩固 ;目前疟疾发病仍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区以及与其毗邻的部分县、市、区。防治对策应在疫情稳定区域抓好监测 ,防止疫情波动 ;嗜人按蚊分布区 ,继续落实消灭传染源和控制传播媒介并重的措施 ,努力降低疟疾流行程度 ,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四川省2004—2019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构建时间序列ARIMA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为肺结核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4年1月—2019年12月四川省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构建月度发病数ARIMA时间序列模型和年度发病率空间分布专题地图,分析四川地区肺结核时空流行特征及趋势。 结果 四川省2004—2018年肺结核发病持续下降,2019年略有上升,冬春季发病略高;全省疫情以川西人口稀少区域和川东北为主且相对稳定。ARIMA(2,1,1)(1,1,0)12预测2020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略高于2019年发病数。 结论 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四川省肺结核疫情报告发病数进行拟合和短期预测,肺结核疫情呈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趋势能够为肺结核风险评估、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筛选等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