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膜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作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染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密切相关,主要作用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是HGC发生的“启动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从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幽门螺杆菌(Hp)纳入第一类致癌危险因素以来,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有不少资料支持Hp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1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11Hp感染与胃癌发病率有关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1 概述业已证实幽门螺杆菌 (Hp)是胃腺癌与胃淋巴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Hp的感染率极高 ,在发达国家 30 %~ 5 0 %的成年人有Hp感染 ,而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则高达 80 %。 1998年日本学者Watanabe等首次报道了单独用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能成功地诱发出胃腺癌。目前国内也已开展Hp与胃癌关系的动物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试图阐明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2 胃癌流行病学新进展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两者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nm2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和nm23 表达及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之间的关系,用Warrthin- Starry方法检测胃组织Hp 感染,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64 例胃癌组织nm23 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胃癌Hp 感染率、nm23 低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 年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而且nm23 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及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 低表达率为78-6% ,浸及粘膜及粘膜下者为40-0 % ( P <0-05) 。Hp 感染者nm23 低表达率明显高于Hp 阴性组。Hp 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能通过影响癌基因蛋白的表达起促癌作用。胃癌nm23 低表达者具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且术后易发生再发癌,nm23 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再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宁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64-65
众所周知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1 ] ,Hp感染使慢性携带者发生胃的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以及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根除Hp可延缓慢性胃炎的进展过程 ,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三联抗Hp感染方案的疗效 ,同时对疗程 1周和 2周的Hp根除率进行随机性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共有 4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有Hp感染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 ,所谓“活动性”是指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胃粘膜固有层、胃小凹上皮及表面上皮。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 ,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高、低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及cagA+、hspA+亚型感染的差异,明确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Hp的IgG和IgA抗体、抗cagA的IgG抗体、抗hspA的IgG抗体。结果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居民Hp感染率为73.8%,明显高于低发区苍山县居民感染率(59.9%)。胃癌高发区居民HpcagA+和hspA+亚型感染率分别为50.9%和17.0%,亦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分别为34.0%和13.2%)。此外,用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BUT)作标准评价了检测Hp抗体、cagA+及hspA+方法的灵敏性(分别是92.3%、63.2%和21.9%)和特异性(分别是71.0%、80.6%和95.2%)。Hp感染,尤其是cagA+亚型的感染与胃癌高发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抗Hp抗体和cagA+亚型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不失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2年Warrenh和Marshall对幽门螺旋杆菌 (Heli cobacterpylori,Hp)的发现改写了胃炎、胃癌及消化性溃汤的诊断与治疗的理论依据。生物学、病因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消化性溃疡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瘤的重要致病因子 ,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1,2 ] 。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 40 %~70 %可检出Hp ,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证。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H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 ,极可能…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在五大洲均有发现 ,发达国家人群带菌率 50 %左右 ,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带菌率高达 80 % [1] 。Hp的持续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的观点已成定论 ,志愿者口服Hp菌液可出现相应症状。患者若经过适当治疗 ,将Hp清除 ,症状就消失 ;症状若是复发 ,又可检出Hp。动物实验感染Hp也可出现胃炎症状[2 ] 。Hp感染也增加了胃癌的发生机会[3,4 ] 。 1994年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中心宣布Hp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许多抗菌剂能杀灭Hp但不易根除。因为一方面胃酸可能会分解…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nm23表达及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之间的关系,用Warrthin-Starry方法法检测胃组织Hp感染,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nm23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胃癌Hp感染率、nm23低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年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而且nm23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及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低表达率为78.6%,浸及粘膜及粘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病相关性及疫苗研究进展郝豫萍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证明Hp的存在不仅与胃窦炎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高度相关,而且对晚期胃癌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也表明Hp和胃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把Hp列为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武汉地区公务员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并探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对策.方法 选择2012年湖北省新华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武汉地区公务员2975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14C呼吸试验检测该人群Hp感染率,其检查值>100为阳性,<100为阴性,并调查分析Hp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武汉地区公务员Hp感染率平均为42.38%,46~59岁组女性最高,为46.05%;>75岁老年组男性最低,为38.38%;31~45岁组偏高,>75岁组偏低;46~59岁组、60~74岁组接近平均水平,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家庭及个人生活习惯与Hp感染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生食蔬菜、水果未洗等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Hp感染与胃病史及治疗的关系发现,有胃病无治疗组的Hp感染率高于无胃病组,而有胃病已治疗组的Hp感染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武汉地区公务员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我国平均的Hp感染率,Hp感染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生活和饮食习惯及胃病史为影响其感染的主要因素;健康体检人群中Hp感染较为常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体检人群进行Hp感染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因Hp感染引发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其中脾胃虚弱型Hp感染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君子丸,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Hp根除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为66.7%,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83.3%。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脾胃虚弱型Hp感染者的根除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遗传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19染色体短臂上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丢失(LOH)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遗传毒性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PCR检测Hp在胃癌中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Hp感染患者中Hp基因CagA的表达缺失情况,探讨Hp感染及CagA基因表达与19p微卫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79例胃癌患者中,86.1%(68/79)患者为Hp阳性,CagA基因阳性率为83.82%(57/68)。而CagA基因的表达与19p遗传不稳定性相关,这种杂合性丢失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1)。结论Hp感染与19p高频率的LOH相关,可能通过19p区域的肿瘤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沈阳市学龄前儿童Hp感染状况, 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所幼儿园的1 150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做血清学Hp-IgG抗体检测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沈阳市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为13.13%, 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胃肠道症状儿童Hp感染率(24.90%)明显高于无症状儿童(10.01%)。专用餐具和高经济收入是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保护性因素, 而年龄、低经济收入、啃手指/玩具、不常洗手和家族胃病史为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仍属易感人群。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降低儿童Hp感染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任华  莫文  梁雪飞 《现代医院》2010,10(5):147-150
目的了解封开地区城乡两地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并探讨Hp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封开地区城乡631名无症状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清Hp抗体和粪便Hp抗原检测。结果本地区儿童平均Hp感染率为55.9%,其中城区儿童Hp感染率为45.8%,农村儿童Hp感染率为66.5%。经单因素2分析后显示城区和农村Hp感染率呈现明显差异。并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与大人共用刷牙口杯、人均居住面积、照顾者有胃病史及共同进餐者有胃病史是城乡两地儿童共同的高危因素。结论本地区儿童Hp感染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且城乡差距较大,并随着年龄有递增的趋势,且呈现家庭内聚集现象,这与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陕西榆林地区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地区有消化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374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个人资料、个人卫生经历和习惯(共用餐具、共用刷牙口杯、饭前便后洗手)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照顾者有胃病史等,调查方式采用电话询问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3mL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Th17细胞水平;随后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74例儿童中Hp感染患儿83例,感染率为22.19%,Hp感染患儿外周血Treg和IL-10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Hp感染患儿(P<0.05);Hp感染患儿外周血Th17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Hp感染患儿(P<0.05);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共用餐具、共用刷牙口杯、饭前便后洗手、吸吮手指、父母对Hp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照顾者有胃病史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用餐具、刷牙口杯公用、吸吮手指、父母对Hp相关知识缺乏、照顾者有胃病史是小儿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可造成患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应采取针对性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本地区有消化道症状的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8-2013年8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消化道症状的498例学龄儿童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龄儿童的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本地区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32%;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居住面积小、父母有胃病史、家庭经济收入低、与大人共用刷牙口杯、养宠物、爱啃手指、喜吃零食等是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 应加强学龄儿童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蛋白芯片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诊断价值,为其是否可作为群体Hp感染的筛查工具提供依据。方法120例因消化不良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至少在胃窦和胃体各取2块组织用于病理诊断、Hp的Gemsia染色和快速尿素酶检测(Rapid urease test,RUT)。另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用于Hp的ELISA检测和蛋白芯片检测。Gemsia染色、RUT和ELISA检测有2项阳性者做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结果蛋白芯片检测诊断Hp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和95.2%,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7.3%和87.0%,准确度为93.3%,并可以同时检测Hp的3个毒力因子。结论蛋白芯片是诊断Hp感染的一个良好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开展群体和部队官兵Hp普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uo Z  Li Y  Xu Z  Ji F  Wang L  Chen K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87-190
目的 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螺杆菌(Hp )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4-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561例,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健康表》,收集被调查表的相关资料。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50.21%,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喝含咖啡因的饲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 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辣的食物。  相似文献   

20.
1442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相关性疾病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天津市儿童幽门螺杆菌染状态,探讨儿童Hp感染状况与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1442例儿童进行血清抗Hp-IgG检测,对其中有消化道症状的916例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窦粘膜3块分别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改良Giemsa染色找Hp菌,取胃液检测Hp-P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