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以期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病例3例,同时检索自1990—2017年国内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患者的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以上所有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95. 7%,平均发病年龄(62. 2±5. 8)岁,主要伴随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占39. 1%,动脉瘤主要病变节段是腹主动脉(65. 2%),其次是胸主动脉(17. 4%)和主动脉弓(13. 0%),21例患者(91. 3%)接受手术治疗,病死率21. 7%。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病死率较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老年男性为其高危人群,主要病变节段为腹主动脉。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注意覆盖该菌,一旦确诊后应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重庆市发生的一例罕见病类鼻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为防控该病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例类鼻疽病例进行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该病例一直未离开过本地,无疫区接触史,病例确系由类鼻疽杆菌感染引起。密切接触者无发病。结论重庆市可能是类鼻疽流行区域,应加强监测,确定细菌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同时医疗防疫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该病种防控。  相似文献   

3.
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于1975~1989年对我国南方琼、粤、桂、湘四省区不同纬度的13个县市进行类鼻疽菌分离,从10个县市的水样品和人、畜病理标本中共获得73株类鼻疽假单胞菌。血清学调查发现抗体阳性率与病菌的分布呈相关关系。井证实疫源地分布于粤、桂、琼的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地区。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8%~15.2%,马为9.1%~18.4%,牛为6.6%~33.0%,感染猪群阳性率高达35.0%,屠宰猪标本分离率为13%。类鼻疽的危害调查表明,马、骡感染后会干扰鼻疽检疫。病菌污染肉品,危害公共卫生。在1989年9至10月份的一次临床病例调查中,在湛江和海南三亚发现3例患者,2例因败血症死亡,1例为慢性下肢溃疡,可能还有显性感染患者被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4.
类鼻疽杆菌:一个有待认识的环境卫生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阳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73-475
类鼻疽杆菌 (Burkholderiapseudomallei)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泥土中的腐生菌 ,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通过皮肤粘膜感染引起类鼻疽病 (Melioidosis)。类鼻疽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的短杆菌。 1912年 ,Whitmore从仰光 38例类似鼻疽的病人中分离获得 ,3年后将其归入假单胞菌属 (Pseu domonas)。 90年代初日本学者将该菌重新分类 ,将原假单胞菌属中的DNA群Ⅱ中的几个种列入一个新属Burkholderia〔1〕,笔者在此第一次音译成中文属名“伯克”属。自从本世纪初发…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近日台湾南部部分地区惊现类鼻疽杆菌感染病例,已造成6人死亡,3人病危。经台湾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实地调查初步判断,可能因受“海棠”台风影响,台湾南部发生大雨,将土壤中的病菌冲刷出来,造成民众感染事件。类鼻疽又名伪鼻疽,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病1911年首次发现于缅甸仰光,并从死者肺中分离出类鼻疽杆菌,1921年被命名为类鼻疽。A·类鼻疽病好发于热带国家类鼻疽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类鼻疽杆菌在自然界生长温度为18~42℃,高温高湿有利于其生长。过去本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南北纬20度之间的热带地区),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常见其他伯克霍尔德菌间病原学特点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检验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并将其与常见医院感染皮氏伯克霍尔德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两端浓染,银白色菌落形态特征。在湛江,此菌感染以遂溪、廉江、吴川为主要疫区,好发于秋季,接触疫水、农民、免疫功能低下、年龄≥50岁为易感因素。其对复方磺胺甲嗯唑、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复合制剂、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敏感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非抗假单胞菌属类药敏感性较差或耐药。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属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传染病,水患易导致该菌流行;细菌具有染色、菌落形态特征,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伯克菌属共同特征,易产生耐药,建议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变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变迁情况,探讨其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9月~2009年9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20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为10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55.8%~77.9%)有增加趋势,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0.01%)。[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现象有上升趋势,需引起临床重视,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最敏感,应作为治疗类鼻疽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鼻疽假单胞菌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人类感染少见,我科在一外伤后感染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到该菌,现报道如下. 1 病例 患者,男,65岁.因右手中指外伤后红肿、疼痛4 d,发热2 d于2009年2月19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类鼻疽病是一种由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已被认为是发生致命性肺炎和脓毒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报道分析1例肺类鼻疽疾病的诊疗经过,并对其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类鼻疽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年代分离自澳大利亚、中国海南地区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伯克菌)的同源性,并分析其传播来源。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中国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 Ⅰ限制性酶切片段指纹谱、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指纹(MLVA-4)等遗传特征,并与近年分离的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Spe Ⅰ酶切)、MLVA-4分子分型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MSHR5858与350105在基因组水平的共线性及同源性。结果 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PFGE带型相同(相似度>97%)且与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的Spe Ⅰ限制性带型一致;澳洲临床株(MSHR5858)与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 Ⅰ限制片段数分别为31和34,其中31个片段的长度一致。5株海南ST562临床株的MLVA-4型别各不相同,但HPPH43(MLVA-4指纹谱:10,8,10,8)与MSHR5858(10,8,8,6)在2341 k、1788 k两个位点重复数相同;HK003(11,8,15,7)、HK061(11,8,17,7)与历史菌株350105(11,8,11,8)在此二位点重复数也相同。此外,350105与MSHR5858在基因组水平具有良好共线性,共有基因占绝大部分,提示来源一致。结论 分离的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包括中国海南临床分离株、历史菌株及澳大利亚临床分离株)遗传特征一致,且ST562型近年流行株与历史菌株350105可能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