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血清总胆红素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1月-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足月窒息新生儿58例(窒息组)和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对照组),窒息组中轻度窒息33例,重度窒息25例,检测三组新生儿出生后1、3、5、7 d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出生后1、3、5、7 d,三组血清TBIL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各时间点血清TBIL浓度组间比较,重度窒息组在1 d时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0.05),之后3、5、7 d时均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0.05)。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TBIL浓度变化趋势与CT正常组相似,组间比较,出生后3、5、7 d时脑损伤组新生儿的血清TBIL浓度均明显低于CT正常组(P〈0.05)。结论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对预测窒息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窒息新生儿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足月窒息新生儿75例(窒息组)和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3,7d时血清NSE浓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 出生后1,3,7d,窒息组轻度窒息新生儿和重度窒息新生儿血清NSE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85±8.53)、(59.26±15.75) μg/L比(15.59±6.25) μg/L,(23.69±6.54)、(47.28±12.46) μg/L比(15.38±5.84) μg/L,(18.95±5.37)、(62.57±19.62) μg/L比(13.92±5.37)μg/L],重度窒息新生儿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3,7d,脑损伤新生儿25例血清NSE浓度逐渐升高,而CT正常新生儿50例血清NSE浓度逐渐下降,脑损伤新生儿血清NSE浓度均明显高于CT正常新生儿[(37.48±12.09) μg/L比(30.95±11.86) μg/L、(51.84±14.21)μg/L比(21.73±6.15) μg/L、(68.25±18.69)μg/L比(15.62±5.9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血清NSE浓度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辅助判断窒息新生儿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郑卫娟 《职业与健康》2004,20(8):105-106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防治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疗效.方法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早期预防性静脉滴注苯巴比妥,对照则在惊厥发作时才使用其他各种镇静剂,观察惊厥及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惊厥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x2=10.48和x2=8.90,P<0.01),且预防用药无不良反应.结论早期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早期干预新生儿重度窒息脑损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预防重度窒息后脑损伤的可行性,为新生儿重度窒息脑损伤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符合重度窒息标准的8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5d。仔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变化及惊厥情况,并于开始治疗后5d做脑CT检查。结果 治疗5d时对照组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方面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治疗后3-7d内对照组惊厥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两组脑水肿改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1,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副作用。结论 高压氧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度窒息脑损全国各地新生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对新生儿窒息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认为,影响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心肌损害和脑病。近年来,窒息合并心肌损害,虽已被国内众多学者所关注,但国内有关新生儿窒息后引起心肌损伤研究较多的是,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变化,而对心脏彩超在提示重度窒息新生儿心脏损伤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并发脑损伤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本院出生的足月窒息新生儿进行新生儿行为评定分析,探讨其在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母孕期无明显异常的窒息和正常足月新生儿各65例和58例,分别于出生后2~3、7和28 d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测试(NBNA). 结果 2~3d新生儿行为评定评分,正常组、轻度和重度窒息组分别为(38.3±4.2)、(32.9±3.7)和(25.0±2.8)分;窒息时间<5、5~、10~ 13min评分分别为(34.3±3.2)、(28.3±2.0)、(23.8±2.7)分.不同窒息程度,不同窒息时间,新生儿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行为评定对窒息新生儿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对于窒息新生儿预后有早期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脑损伤主要由围产期窒息所致,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脑损伤产生的两种颅内病变,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常伴随发生,本文总结30例窒息后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对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和生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变化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价值。方法:对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窒息新生儿脐血HMGB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窒息新生儿后3~7天血清HMGB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③重度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窒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发生脑水肿及颅内出血的患儿生后3~7天血清HMGB1含量显著增高。结论:HMGB1与新生儿窒息密切相关,有助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围生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后期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目前,对于新生儿HIBD,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其重在预防及促进损伤后修复。既往认为,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是被动的坏死过程,坏死进展迅速,为不可逆性损伤。但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新生儿脑损伤后,可通过某些机制进行自身修复,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窒息后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及电解质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窒息新生儿及正常新生儿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和血解质。方法 检测50例窒息新生儿和35例正常对照新生儿的肾功能(BUN,Cr)、心肌酶谱(AST,LDH,CK,CK-MB,HBDH),血糖和血清Na^+、K^+、Cl^-,Mg^2+。结果 窒息组血清BUN、C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心肌五酶窒息组每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除了脑损伤外,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62例新生儿窒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5722例同期活产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62例,新生儿窒息率为0.45%。其中重度窒息12例(占7.41%),因窒息死亡20例(占12.35%)。早产、有妊娠期合并症及胎儿宫内窘迫为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48.77%,37.04%,27.78%,其中同时合并多个窒息因素者所占比例占51.8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预防早产,产时对有窒息高危因素的产妇做胎儿重点监护,积极预防胎儿窘迫,预防妊娠期合并症,严密观察孕妇产时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月梅  郝玲  李艳芝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55-2356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生后24 h内对56例窒息新生儿的脑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进行检测,并与20例无窒息史的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发生明显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加,窒息程度越重,变化越明显。结论: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是窒息后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窒息后脑损伤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窒息新生儿的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清心肌酶活性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为笔者所在医院46例窒息足月新生儿,对照组为同期46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胎儿娩出后均进行出生后Apgar评分,测定脐血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脐血血清AST、LDH、CK、CK-MB、α-HBD的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血血清心肌酶活性检测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缺氧的客观指标,窒息新生儿心肌酶活性检测可反映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及严重程度,用于早期诊断治疗,预防病情恶化并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 72例窒息新生儿和 2 1例正常新生儿血浆CGRP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 ,并分析其以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 正常新生儿生后血浆CGRP随日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窒息新生儿急性期血浆CGRP水平较恢复期明显增高 (P <0 0 5 ) ,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 0 5 ) ;急性期重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度组 (P均 <0 0 1) ;在重度组中 ,头颅CT显示有脑损伤者急性期CGRP明显低于CT正常者。结论 CGRP参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对窒息后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0 年11月-2011年6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治疗的102例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2例窒息新生儿中,46例发生脑损伤,发生脑损伤组(n=46)与未发生脑损伤组(n=56)对比发现,并发脑损伤组患儿胎龄、脐带异常、胎盘早剥、羊水污染、胎心异常和孕母妊高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脐带异常、胎盘早剥、羊水污染、孕母妊高症均与窒息新生儿并发脑损伤密切相关。 结论 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窒息新生儿,应及时给予干预和复苏,减少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串联质谱法技术,进行窒息新生儿血肉碱谱与脑损伤相关性的研究,并观察不同程度的窒息新生儿血肉碱谱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体重≥2.5 kg的窒息新生儿组,对照组为正常的足月产新生儿。每组各选取50例入组。检测研究组所有娩出后新生儿的脐血,生后1周,生后1个月的外周血,检测血肉碱谱。并于上述相同的时间内收集记录患儿的临床信息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分为窒息后发生脑损伤组与非脑损伤组。结果:①窒息新生儿组的血游离肉碱及总肉碱水平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P<0.05)。②窒息后发生脑损伤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血游离肉碱及总肉碱水平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P<0.01),而长链酰基肉碱在生后1周内较非脑损伤组明显升高(P<0.05)。③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游离肉碱、短链、中链酰基肉碱水平较轻度窒息组低,长链酰基肉碱水平则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的血肉碱谱变化与脑损伤的发生存在关联,血肉碱谱的变化可以协助早期判断及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救治流程体会,窒息复苏术与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我院儿科收治108例新生儿进行复苏过程中应用ABCDE复苏方案救治情况。结果108例窒息儿复苏成功103例,抢救成功率为95.3%,抢救成功患儿转儿科治疗后存活儿为101例,抢救时间均在30分钟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复苏时间呈正比关系。结论加强基层医院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技术的培训工作,争取在有效治疗,实现减少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脑损伤的发生,减轻后遗症提高当地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缺白缺氧性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方法 对广汉市人民医院1995~1999年5年收治的出生窒息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14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结果 窒息新生儿脑损伤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 以足月新生儿为主,城市母亲明显低于乡村母亲(p<0.01),产伤系本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论 本病不容临床忽视,健全三级卫生保健网.加强产前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窒息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126例窒息新生儿临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并发症,为制定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126例新生儿窒息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连续3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1、0.23、0.90,均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围产因素主要为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儿、羊水污染、早产、胎膜早破,所占比例分别为31.75%、29.36%、22.22%、22.22%、21.43%;新生儿窒息并发症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黄疸、颅内出血、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心肌损害、消化道出血,分别占86.51%、77.77%、68.25%、53.97%、45.24%、31.75%、30.95%、11.11%。结论新生儿窒息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产前监测,及时了解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监测有异常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儿科合作,分娩时实施新法新生儿复苏,在窒息新生儿处理上清理呼吸道是关键,在复苏后处理上早期要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脑损害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20.
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窒息后颅内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2例出生时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应用苯巴比妥预防颅内病变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苯巴比妥的预防组颅内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苯巴比妥的对照组(χ2=9.10,P<0.01),生后6h内达到20mg/kg苯巴比妥负荷量的颅内病变发生率低于6h后达到者(χ2=4.45,P<0.05),6h后达到20mg/kg苯巴比妥负荷量的颅内病变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χ2=0.74,P>0.05),重度窒息儿颅内病变的发生率预防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67,P<0.01),以颅内出血更为明显;轻度窒息儿颅内病变的发生率预防组与对照组差异也存在显著性(χ2=4.04,P<0.05),但其以脑水肿更为显著。说明苯巴比妥对重、轻度窒息儿颅内病变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生后6h以内达到苯巴比妥20mg/kg负荷量的预防效果较好,建议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应早期足量应用苯巴比妥预防颅内病变的发生,对轻度窒息儿由于其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发生率不高、预后较好,且可引起较多和较长时间的嗜睡,故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