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筛选出具有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者60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五因素心智觉知量表(FFMQ)、孤独感问卷(UCLA)、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干预过程评估,采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AQPMS)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SQPMS筛查率由100.0%下降到33.3%,且FFMQ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显著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FFMQ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团体正念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并能降低负性情绪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社会交往的干预效果,为改善托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温州某中学初一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团体辅导。采用儿童孤独量表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团体辅导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测评。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明显下降,且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前、后测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社交焦虑儿童进行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的疗效,为社交焦虑儿童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23名社交焦虑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对实验组儿童给予10次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进行干预,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 ,MHT)、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儿童在SASC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0.01);在MHT量表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在ISLQ的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焦虑体验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 结论 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对社交焦虑儿童的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探索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招募量表和访谈法在重庆师范大学共筛选42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n=21)进行5次结构化、封闭式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n=21)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尊量表(SES)进行干预过程评估,采用自编问卷对干预活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在干预后交往焦虑及抑郁症状低于对照组,同时自尊水平提高(t值分别为4.01,3.53,-2.55,P值均<0.05).实验组在第1次团辅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第2次团辅后自尊水平明显提高,第3次团辅后交往焦虑明显下降,这些改善一直持续到团辅结束(F值分别为12.77,16.36,11.96,P值均<0.01).实验组成员对团辅过程的评价平均得分为4.74,显著超过理论中位数3(t=14.26,P<0.01).结论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降低了社交焦虑和抑郁的水平,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孤独感、焦虑、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羞怯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ia at Los Angels Londiness Scale,UCLA)、大学生羞怯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贵州省3所大学6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和Bootstrap法检验焦虑和孤独感在生活事件对羞怯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女生在羞怯总分及自责、拒绝恐惧上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667,-3.073,-2.752,P值均<0.01);非独生子女的羞怯总分及自责、拒绝恐惧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145,-2.432,-1.970,P值均<0.05).羞怯、生活事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孤独感5个变量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均>0.313,P值均<0.01).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孤独感在生活事件与羞怯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生活事件发生得越多应激越强,越容易产生焦虑与孤独情绪,从而导致较高的羞怯水平.  相似文献   

7.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的现状,探索网络成瘾倾向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8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确定的98例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干预研究组.结果 网络成瘾倾向者ESLI量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立、社交孤独得分均高于非倾向者[(15.551 0±5.824 1)vs(11.540 8±3.355 8),(12.938 8±4.285 7)vs(9.826 5±3.629 9),(14.091 8±5.087 1)vs(10.346 9±4.147 0),(11.979 6±4.679 4)vs(8.265 3±2.909 5),均有P<0.05];干预后研究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和ESLI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预前[(33.183 7±3.199 4)vs(45.000 0±7.365 5),(34.489 8±4.528 3)vs(49.877 6±16.019 0),均有P<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倾向者更易形成孤独感,本研究采用的干预方法对缓解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胡志海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238-3239,3242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与心理健康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黄山学院395名大学生进行激惹、焦虑和抑郁量表(IDA)、孤独感量表(UCLA)、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等的调查分析。[结果]约1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其中又以男生居多,女生的网络文明状况显著好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不文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问题行为组在焦虑水平与外向性激惹程度上显著高于文明组(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焦虑、激惹水平对网络不文明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3.23±0.69)分,情绪调节得分分别为(2.60±0.87)、(3.33±0.79)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2.33±0.84)、(3.03±0.71)分,耐受性得分分别为(2.18±0.85)、(2.89±0.85)分,使用时间得分分别为(2.10±0.75)、(3.26±0.88)分。5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高人际交往困扰组明显高于低人际交往困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压力知觉与戒断反应、社会功能、耐受性和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总分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交往焦虑、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和人际交往困扰总分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在明显正相关(P均0.05)。压力知觉、交往焦虑和人际交往困扰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P均0.01)。结论大学生高社会交往困扰更易引起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通过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困扰的压力知觉,可以减少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