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掌握甘肃省天水市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势。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分析天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09年天水市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78起。其中Ⅲ级事件3起(3.85%),Ⅳ级事件75起(96.15%),未见Ⅰ、Ⅱ级事件。波及人群罹患率34.88‰,死亡率0.14‰,病死率0.41%,事件起数年平均递增93.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校发生54起(69.23%),村落19起(24.36%);传染病类事件70起(89.74%),其中流行性感冒(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构成Ⅲ级和Ⅳ级事件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事件6起(7.69%)。5年中3—5月与10—12月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个时间高峰,占事件总起数的67.94%。结论甘肃省天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为主,学校和村落为高发场所,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腮疫情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福建省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事件案例库,描述与分析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2007年全省达到预案规定的突发事件77起,其中Ⅱ级占1.3%、Ⅲ级20.5%、Ⅳ级78.2%,无Ⅰ级事件;波及人群罹患率7.09‰,死亡率0.05‰,病死率0.6%。传染病类占73.1%,主要是水痘、登革热、流行性腮腺炎等暴发流行;食物中毒类占24.4%,死亡病例构成比86.7%;学校和村落发生的事件分别占总数的55.1%和29.5%;事件的3个高峰分别在1月、4~6月、9月;泉州、三明、福州地区报告事件数较多,南平、福州、泉州报告的事件罹患率较高,南平报告的事件死亡率和病死率最高;食物中毒类和环境因素类事件的监测敏感性和控制效果较好。[结论]福建省2007年的突发事件以Ⅳ级和Ⅲ级事件、传染病类为主;食物中毒类事件易引发死亡病例,在处理上抢救病员应摆在首位;学校和村落是好发场所;事件出现的高峰与冬春季呼吸道疾病传播、野生菌与气候的消长等因素有关;食物中毒类和环境因素类事件的监测敏感性和控制效果较好与其潜伏期较短有关;各设区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不够平衡,存在差异,与各地的人口、经济、辖区范围等不成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与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09年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1起。其中Ⅲ级事件12起(5.69%),Ⅳ级事件199起(94.31%),未见Ⅰ、Ⅱ级事件。波及人口219784人,发病11583例,无死亡病例,罹患率52.70‰。事件起数年平均递减19.73%。以传染病类为主,占92.42%;3~5月、11月两个发生高峰,占62.56%;小学和中学发生起数占90.52%;各地区事件分布不平衡,农村报告事件起数是城市的1.81倍。结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稳中有降,教育部门对学校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早期甄别的能力不够,报告途径不规范,特别是向卫生部门报告常常滞后,影响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  相似文献   

4.
朱彦波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219-2220
为了解泸西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特点,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现对全县10年报告的1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级别、类型、时间、地点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发病549例,死亡2例。无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及重大突发事件(Ⅱ级),较大突发事件(Ⅲ级)4起,占33.33%,发病233例,死亡2例;一般突发事件(Ⅳ级)7起,占58.33%,发病289例;未分级事件1起,占8.33%,发病27例。3-7月为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月份,其中4月和7月报告起数最多,均为2起,食物中毒事件集中在4-10月夏秋高温季节。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占总起数的41.67%,发病242例,占总发病数的44.08%,波及2356人。泸西县农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高发,应高度重视食物中毒(尤其是农村集体办客及野生毒菌中毒)的预测、预警、现场处置等防控工作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方法对2006~2008年上海市普陀区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普陀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其中水痘15起、腮腺炎2起、登革热1起、不明原因肺炎1起、食物中毒2起、免疫接种不良反应2起,累计报告发病人数644人,死亡1人、事件波及人口数16458人。以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染病事件为主,发生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的事件共有20起,占事件总起数的86.96%,其中传染病18起,占事件总起数的78.26%。结论上海市普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主,传染病比例最高,应切实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完善预警系统,做好托幼机构及学校的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2005-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特点,指导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现对全省4年报告的101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级别、类型、时间、地点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08年云南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17起,发病57238例,死亡436例。其中2005年报告282起,发病17117例,死亡176例;2006年报告288起,发病20410例,死亡73例;2007年报告231起,发病11 823例,死亡96例;2008年报告216起,发病7888例,死亡91例。无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13起,占1.28%;较大突发事件(Ⅲ级)244起,占23.99%;一般突发事件(Ⅳ级)662起,占65.09%。传染病暴发疫情608起(占总起数59.78%),报告发病44 199例(占发病总数的77.22%),死亡49例(占死亡总数的11.24%),食物中毒302起(占总起数20.70%),发病9 296例(占发病总数的16.24%),死亡285例(占死亡总数的65.37%)。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近4年来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主要发生在学校。通过日常监测,及时预测、预警,及时处置,是使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稳中有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79起(其中,27起较大事件,252起一般事件),报告病例4128人,死亡202人。8月报告的各级别事件中,以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为主,占事件总数的9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病例数、死亡数较去年均明显增加,造成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传染病类一般事件的增加。所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及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其中传染病事件占74%,食物中毒事件占21%。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学生返校,预计9月份学校发生的传染病事件及食物中毒事件将有所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郴州市近十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及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与分析郴州市十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 2001-2010年郴州市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20起,发病9 272人。其中Ⅰ级事件4起(1.25%),Ⅱ级29起(9.07%),Ⅲ级61起(19.16%),Ⅳ级236起(73.73%)。波及人口462 000人,罹患率144.88/万,病死率3.32%,累计死亡率1.89/万。其中传染病暴发疫情131起(40.93%),流感、水痘、麻疹、伤寒和腮腺炎是主要疾病;食物中毒48起(15.06%),安全事故121起(35.08%),死亡571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事件的高发场所与高发人群为学校、工矿中的学生与农民工。结论郴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食物中毒和生产安全事故为主,学校和矿山是事件的高发场所。提示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抓好免疫接种、重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此外,环境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也要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福建省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与分析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综合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 2012年福建省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6起,Ⅲ级事件占6.58%,主要是家庭成员食物中毒致死而引发,Ⅳ级事件占39.47%,主要是学校传染病暴发,未分级事件占53.95%,主要是学校传染病暴发;传染病类事件合计占86.84%,主要涉及病种有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感和手足口病;发生在学校的事件合计占67.11%,主要分布在县中学、县小学、乡小学和托幼机构;监测敏感性、报告及时性、控制时效性的P50分别为126.25h、1.52h和6.97d,综合评价各设区市监测报告质量,Ci值最高0.63,最低0.17,差度跨越3个等级。结论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以传染病类为主,县、乡中、小学是高发地区;监测事件存在缺漏报现象,且事件监测敏感性和报告时效不高,各设区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存在差异;以家庭为单位的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评定存在不合理,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应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江苏省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江苏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52起,累计报告发病人数12 009例,死亡人数34例,波及人数645 038人。事件等级以一般事件(I级,346起,占76.55%)、传染病事件(419起,占92.70%)为主,涉及疾病主要有水痘(170起,占37.61%)、流行性腮腺炎(59起,占13.05%)、其他感染性腹泻病(51起,占11.28%)、手足口病(40起,占8.85%)、流行性感冒(25起,占5.53%)、霍乱(17起,占3.76%)。中毒类突发事件主要为食物中毒(28起,占6.19%)和急性职业中毒(2起,占0.44%)。传染病类和食物中毒类事件有明显季节分布特征,高峰期前者为3-6月、10-12月,后者为7-9月。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家庭/社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传染病类事件是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类、消化道类传染病的控制,及食物中毒高发季节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暴发流行期间登革热伴出血与登革热伴出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登革热伴出血与151例登革热伴出疹的住院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登革病毒(DENV)核酸,ELISA测定DENV的IgM和IgG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CD37CD47CD8+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两组研究病例的实验室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登革热伴出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AS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6.77±19.11)×109/L、80.00(45.00,109.00) U/L、13.40(12.85,13.95)s、47.50(42.90,53.20)s和44.7%,均高于登革热伴出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Z=2.495、3.184、2.435,x2=9.786,P均<0.05或<0.01);登革热伴出血患者的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D4+、CD8+、PLT、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9.79±4.96)×109/L、[0.10 (0.00,1.00)]×109/L、372 (220,585)个/μL、258 (155,466)个/μL、[53.00 (32.00,82.00)]×109/L、[93.55(86.57,102.66)]%和2.48(2.04,2.92) g/L,均低于登革热伴出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5,Z=-4.054、-1.962、-2.676、-3.806、-2.876和-2.111,P均<0.05或<0.01).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166例(83.42%),IgG抗体阳性33例(16.58%).89例患者DENV核酸分型分析显示,DENV-1感染81例(91.01%),DENV-2感染3例(3.37%),DENV-1和DENV-2混合感染4例(4.49%),DENV-3感染1例(1.12%).另外,51例登革热伴出血患者中重症登革热9例(17.65%),151例登革热发热伴出疹的患者中重症登革热2例(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84,P<0.01).结论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暴发流行中,大部分登革热患者为初次的DENV-1感染;登革热伴出血患者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等方面明显较登革热伴出疹患者差;在临床上,应警惕发热伴出血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广州市大学生登革热的防控基本知识、疫情相关态度及行为,为更高效地遏制高校登革热传播,更好开展高校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根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广州市1 5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 564名大学生中有1.4%在调查前2个月期间被确诊为登革热,48.5%学生担心自己在这次疫情中受到感染;受访大学生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平均得分为(72.7±16.4)分,不同专业、地区的学生登革热防控知识存在差异;受访大学生登革热防控行为的总实施率为69.3%,其中“及时清理宿舍及周围积水”的行为实施率最高(85.0%);大学生获取登革热防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67.6%);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防控知识和防控态度是登革热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本次受访大学生的登革热感染率较高,但防控态度积极,防控知识及行为仍需加强与完善,高校仍需要有针对性加强宣教和相关防控措施,避免疫情的再度复燃.  相似文献   

13.
Tropical Africa is not the only area where deadly viruses have recently emerged. In South-East Asia severe epidemics of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started in 1954 and flu pandemics have originated from China such as the Asian flu (H2N2) in 1957, the Hong-Kong flu (H3N2) in 1968, and the Russian flu (H1N1) in 1977. However, it is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that very dangerous viruses for mankind have repeatedly developed in Asia,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lkhurma hemorrhagic fever in Saudi Arabia (1995), avian flu (H5N1) in Hong-Kong (1997), Nipah virus encephalitis in Malaysia (1998,) and, above all, the SARS pandemic fever from Southern China (2002). The evolution of these viral diseases was probably not direct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In fact, their emergential success may be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industry poultry flocks increasing the risks of epizootics, dietary habit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straints, and negligence in the surveillance and reporting of the first cases.  相似文献   

14.
We determine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origin of the dengue virus (DENV) responsible for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DF)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in 2006. Five DENV type 1 (DENV-1)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human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F patients during the outbreak.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E (envelope) gene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48 previous DENV-1 isolates: 18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one from Fujian province, on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nd 28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 South Asian reg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our DENV-1 isolates identifi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06 might be in general circulation there, although these DENV-1 viruses may have been origin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province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ontrast, one isolate from Guangzhou city in 2006, may have been introduced by a recently imported case from Cambodia.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报告、处置,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敏感性。方法:分析2004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与省FTP监测系统的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结果:FTP系统是目前的主要报告途径,占各类报告途径的68.4%(91/133);各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不够平衡,福州、漳州等市工作较好;传染性疾病类依然是我省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主要构成类型,占83.5%(111/133);春秋两季是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好发季节;各类学校是各类突发公卫事件好发场所。结论: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报告及时性,加强重点单位学校的监测,加强重点月份(2、3、9月)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响应、处置及规范工作情况,更好促进责任单位事件监测敏感性、处置高效性及工作规范性,为防控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福建省监测处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2006~2010年福建省累计监测报告70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966 060人,罹患18 569人,死亡82人,平均罹患率为19.22‰,平均死亡率为8.49/10万,平均病死率为0.44%。达级事件198起,占事件53.66%(重大级别3起,占达级事件1.52%;较大级别26起,占达级事件13.13%;一般级别169起,占达级事件85.36%);未达级事件171起,占事件46.34%。700起事件中,传染病类615起,占87.86%;食物中毒类81起,占11.57%;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占0.57%。700起事件的监测时效(P50)为40h,报告时效为5.13h,控制时效为3d,2h及时报告率为44.29%,县区报告率为53.24%,报告完整率为55.00%,准确率为81.29%,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F值跨度为-9.93~9.63。[结论]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一般与未达级事件为主,类型以传染病为主,各项工作离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总体工作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