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立医院作为前沿阵地,如何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焦点与难点.本文针对公立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结合危机管理“4R”理论,从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以便更有序高效地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加强高校教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5月13日—6月13日,采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并通过微信推送,随机抽取全国165所高校的438名高校教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有49.54%的高校教职工从没学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新冠肺炎防控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9.59%;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有医学专业的高校或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教职工相关调查项目反应结果较好。结论:高校教职工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水平不高,应加强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政策措施;认为应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平战结合的防治集群体系,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大型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涪陵区城乡居民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态度、行为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的差异,为今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制定大众健康教育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选择涪陵区13~79岁城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1.24%,城市居民认知水平较农村居民高(χ2=705.90,P<0.05);城乡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关注情况、恐惧程度及歧视疫区人员等态度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获取及希望提供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为网络媒体(微信、QQ、网站等)、电视和手机短信;城市居民健康教育需求高于农村居民(P<0.05)。结论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和健康教育需求低于城市居民。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农村居民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情况,评估风险分级策略的应用,为应对疫情提供数据支持和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0时—3月18日24时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资料,使用ArcGIS作图,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四川省共有183个行政区,3月2日24时(四川省正式发布风险分级标准)为时间节点,全省共有128个低风险地区、54个中风险地区、1个高风险地区;聚集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在不同风险分级地区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 <0.05),防治策略应以严防输入、阻断传播、精准救治为主;住院时长与地区风险分级具有相关性(rs=0.088,P=0.041)。结论四川省中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成都及川东北地区,在风险分级差异化防控措施的实施下,本省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承担的社会责任,总结学术期刊工作者抗击新冠疫情的做法,为学术期刊更好地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作用、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案例搜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总结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术期刊结合工作特点为抗击疫情所作的贡献。【结果】 学术期刊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医学类期刊审稿时效和质量并举,确保最新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高质量发表;非医学类期刊积极融入,结合专业特色策划选题,引导经济社会正向发展;新型出版模式能有效缩短出版周期,优化疫情防控的学术支撑平台;综合利用各种新媒体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果。【结论】 学术期刊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疫情过后也应继续发挥其抗疫成果传播和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扬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科住院患者收治量、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收治病种的变化。方法:统计该院2018年7月-2021年6月儿科住院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疫情前后收治量、收治病种等变化。结果:2020年后,儿科出院患者人次显著低于疫情暴发前,降低13.3%;收治病种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收治量占比较2020年前显著降低,降低24.49%;在平均住院日降低10.1%的情况下,次均费用增长6.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后,人们生活方式和个人防护发生很大变化,儿科出院患者人次显著下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儿科医生工作量。互联网医院业务因其方便快捷、减少交叉感染,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医保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医保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完善各项医保政策,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爆发期间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合理营养和运动对孕妇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芜湖市的妇幼保健机构作为调查现场,采用问卷星调查孕妇的相关信息,共计收集问卷10 466份。妇女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QEEPH)评价。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孕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良妊娠史等协变量,计算合理营养、运动与孕妇心理健康问题的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分析孕早、中、晚期摄入足够营养和适当运动对孕妇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0 440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8.3±4.3)岁,平均孕周(22.2±10.0)周。PQEEPH量表总的Cronbach′Alpha系数为0.94,各维度在0.64~0.88之间。以P75为分界线,孕期摄入足够营养可显著降低抑郁(OR=0.46,95%CI:0.37~0.56)、神经衰弱(OR=0.53,95%CI:0.44~0.65)、恐惧(OR=0.7,95%CI:0.58~0.86)、强迫-焦虑(OR=0.49,95%CI:0....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方法 从医院临床大数据应用平台收集2020年1月24日—8月31日疫情期间与2019年非疫情同期医院住院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对比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2019年相比,2020年疫情期间,医院住院患者总人次和手术量降幅均超过六成,其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外省市住院患者人数下降显著;患者各阶段死亡率不同程度增加;且疫情越严重,对医院住院服务的影响越明显。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在多方面影响了医院住院诊疗服务。疫情期间,应重点做好老年患者、孕产妇、急救患者和手术患者的诊疗管理,调整与优化医院临床科室管理流程,实行全院人员统一调配,建立有效的院内疫情防控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社区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目前我国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较弱。文章对疫情爆发后社区在人员排查、人员管控、宣传教育、生活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暴露出的多元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卫生资源储备不充分、智能化建设水平不高、居民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提升社区韧性能力的四条路径:构建社区多元治理体系;补足公共卫生资源短板;加紧智慧社区建设步伐;培育居民凝心聚力文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冠疫情下的风险沟通现状及利益相关主体的信息需求,为科学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对策。方法 以江苏某县级市为研究现场,采用定性研究设计,对当地社区居民、医务人员、政府官员、媒体记者等开展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官方媒体是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且可信度高;社区居民、医务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对疫情信息的需求不完全相同;积极的风险沟通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在风险沟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结论 应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风险沟通,针对个体需求,汇集、构建、再现和凝练信息,形成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合作群体。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背景下,社会治理力量在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行政、法律、媒体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力量,分析了四大主体力量的力量特点、作用范围以及运行的困境,对各社会治理力量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提出了完善社会治理力量的四大举措,即推进行政应急体系的优化、加快防控法制化的建设进程、强化媒体力量的舆论引导力、整顿和改革社会公益事业。以期突破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减轻事件带来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推文发布情况,探讨疾控系统运用微信公众号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方面发挥的作用,为下一步制订更优的传播策略提供思路及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疾控i健康"推文分布的特点。结果 2020年1月23日—2月23日"广州疾控i健康"公众号共发布推文156篇,其中原创88篇,转载70篇。总阅读量为720183人,总分享量为36407次,点赞量为5056次,留言数为757条。结论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风险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包头市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点,为今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可借鉴依据。方法 进行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患者居住地现场查看,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患者居所环境样品进行核酸测定。结果 包头市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2起,报告确诊病例10例,疑似病例3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67%。K区聚集性疫情是哥哥从武汉返回,弟弟感染发病;T区是一个家庭儿子武汉返回,父母感染发病,儿子及其父母先后到其爷爷家看望,其爷爷楼上邻居杜女士及其家人先后发病。杜女士家26份环境样品中,枕头、地毯、牙缸等13份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0例病例出院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性。结论 K区和T区的疫情均属于一个潜伏期内先后暴露发病,呈现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发病特征。T区第一代病例为武汉回来的李先生,第二代病例为李先生父母、杜女士二儿媳和杜女士,第三代病例为杜女士大儿子彭大、大儿媳韩女士和其外孙女、大孙女夫妇。杜家病例通过密切接触或使用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和公共用具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对抗击疫情、促进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公共卫生意识的城乡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城乡居民均表现出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水平,市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略强于农村地区,在防疫观念、防疫行为、防疫制度和政策三个方面的得分分别高出农村地区0.1156分、0.4698分、0.3106分,市区居民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更为理性、全面,防疫行为更为积极,更加注意诸多防疫细节,对日常防疫用品的使用更为自由,接种疫苗的愿望更为强烈,所在地防疫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效果更好。造成这些差距的因素涉及政府、社会、个人三大层面,包括城乡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水平、防疫制度和政策落实力度、网络通讯状况、疫情轻重程度、聚落形态、参照群体以及个人自身因素等。因此,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严格落实防疫制度和政策、加强防疫宣传和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是增强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医患沟通应当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医疗资源需重新整合,医疗服务供需匹配相对失衡,医患沟通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疫情期间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特点、原因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在应对疫情的实践中,采取了"全政府、全社会"行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积极效果。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归纳了公共卫生应急治理的"中国模式"。该模式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系统,表现为六个特征:集中领导的权威性、"全政府"行动的协调性、"全社会"参与的主动性、监督与问责的强力约束性、防控措施的科学精准性、信息公布的透明性等。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形式依然严峻,建议优先完善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适应性公共卫生人力的培养与储备;贯彻系统观,建立联防联控与群防群控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治理的激励机制;强化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中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风险沟通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风险沟通的发展历史、沟通流程、理论模型等进行概述,重点关注风险沟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风险沟通应遵循特定的流程,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2003年SARS疫情以后,我国的风险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在应对甲型流感和COVID-19疫情中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是世界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风险沟通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风险沟通理论和实践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市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8月5—13日,借助“问卷星”网络问卷,依据城乡、年龄、性别、职业人口构成,通过将问卷链接或二维码定向转发的方式,对北京市居民开展调查。结果 北京市居民风险感知平均分为(49.48±16.61)分。居民疫情风险感知得分在不同性别、居住地、年龄、职业、是否有宗教信仰、家中是否有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妊娠期妇女以及是够购买意外、家庭财产、商业医疗保险人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β = - 0.059,P = 0.014)、是否有宗教信仰(β = - 0.099,P<0.001)、职业(β = 0.056,P<0.001)、家中是否有妊娠期妇女(β = - 0.075,P = 0.001)以及是否购买家庭财产保险(β = 0.118,P<0.001)是居民疫情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北京市居民的疫情风险感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男性、宗教信仰者、家中有妊娠期妇女的人、购买财产保险者风险感知程度较高,医务人员风险感知程度较低,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要针对性的开展信息传播和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