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9月,对10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11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6例,女4例;年龄41~61岁,平均(48±0.8)岁。单节段9例,双节段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Odom评级、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Prodisc-C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4.
40岁的王先生,因颈5-6椎间盘突出导致反复颈部及双上肢疼痛,并出现走路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在数家医院进行了多次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华西医院骨科脊柱组刘浩教授根据病人病情和他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决定为其实施新型金属一金属假体Prestige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日前.刘浩教授在透视设备的引导下,经前路暴露并切除了患者的颈5-6颈椎之间的退变的间盘。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该节段的脊髓血供损害而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CSM原则上应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内固定方法和器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疗效亦不断提高,本院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钢板结合自体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丹 《健康博览》2008,(2):11-11
从日前举行的全国人工颈椎间盘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作为一项世界尖端的脊柱外科手术,代表了今后国内颈椎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目前还在广泛应用的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术中首先摘除突出部位的椎间盘,再将相邻两段椎体“焊接”在一起,其最大缺点是颈椎的融合可能会造成颈椎活动范围受限,  相似文献   

7.
冯延冰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761-1762
目的 探究分析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对于颈椎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于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11例患有颈椎病且进行过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方法的患者,以疼痛评价的方法,来作为对治疗效果的直接评定.结果 11例患者在经过PLDD的治疗之后我院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的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为2年.所有的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穿刺,其中有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为优秀,6例患者评为良好,1例患者评为一般,总优良率为90.9%.结论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使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能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指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结构、选材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综述了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人工颈椎间盘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药物与人》2013,(12):44-44
编辑同志:颈椎病已经困扰了我数年之久,而且这一年里疼痛是与日俱增,甚至已经压迫到了左手的神经,导致左肩臂酸胀疼痛,难以忍受。医生建议我进行了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请问我存必要做吗?  相似文献   

10.
谭洪栋  邴帅  高林 《现代保健》2013,(11):48-49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单阶段颈椎病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21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组),29例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照组),通过JOA评分、ND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0.7)年。治疗组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As发生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减少轴性症状,可用于单阶段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 ,并进一步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 ,最终导致脊髓损害。由于该疾病病因、病理复杂 ,和脊髓损伤后的不可逆性 ,给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近年来 ,经长期临床观察研究发现 ,脊髓型颈椎病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病史 ,外科干预可能达到阻止临床症状恶化。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综合过程 ,其重要原因是 ,每位患者的自然史不…  相似文献   

12.
43岁的青先生,因颈5~6椎间盘突出导致反复颈部及双上肢疼痛,并出现走路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在数家医院进行了多次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华西医院骨科脊柱组刘浩教授根据病人病情和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决定为其实施新型金属一金属假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经来  韩德韬 《现代保健》2010,(15):187-189
综合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手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等作以概括、探讨。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行性变而造成脊髓受压,其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为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等,每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和并发症,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病变范围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与不同手术方式、病程长短、术前JOA评分的结果。方法:对84例行手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别按手术方式、病程长短、术前JOA评分进行分组,分别计算JOA评分好转率。结果::前路与后路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别,手术疗效与病程长短及术前JOA评分呈负相关,术前病程越长、JOA评分越低,手术疗效越差。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可阻止脊髓功能的进一步减退。  相似文献   

15.
邓琦 《职业与健康》1996,12(5):42-42
颈椎病是机关干部常见病多发病,自1993年至1995年12月机关医务室采用牵引综合治疗颈椎病300例,与单纯牵引治疗颈椎病150例比较,前者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医务室X线片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眩晕。综合组300例,男184例,女116例;年龄21~73岁,病程1周~30年不等,颈型10例,神经根型254例,椎动脉型2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陈氏保健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患者9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并陈氏保健操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颈型颈椎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6%,对照组有效率49.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常规治疗方法并陈氏保健操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变小,相应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角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二者均能有效缓解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于合并存在黄韧带钙化导致后方受压或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病例,选取前后路联合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观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及活动范围(ROM)、患者颈部神经恢复情况的JOA评分、患肢疼痛的VAS评分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7.5±1.9)个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H/h比较(2.5 ±0.3 vs 2.6±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OM(10.3°±3.1°vs7.1°±1.9°,P <0.05)、JOA评分[(8.5±2.3)分vs (14.3±3.7)分,P<0.05)]、局部疼痛的VAS评分[(7.4±2.1)分vs (0.8 ±0.2)分,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并能恢复局部神经功能,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颈前路手术,治疗组术后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益气化瘀补肾方。两组均定期随访(术后1、3、6、12个月),根据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17分制),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复查术后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片,评价两组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1、3、6个月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根据JOA分值改善率评比,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90.4%;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76.0%;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更有利于病人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且远期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差异.方法对2000年8月~2005年7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与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5个月(6~30个月),临床评价:优9例,良2例,尚可1例;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4~18个月),临床评价:优19例,良5例,尚可2例,另有2例术后1个月出现假体移位并症状复发,再次手术取出.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均可恢复椎间隙高度,且近期疗效满意,但后者手术易操作,创伤小,费用低,更易为术者和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