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方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86-4189
[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2010年收集到的3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及ADR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30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9例ADR中涉及的药物有119种,以抗感染药物为首位(62.3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2.91%);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73.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8.69%)。[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规范合理用药,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过程监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33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ADR报告中,41~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占45.4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6.97%;抗菌药物ADR发生率最高,占60.61%;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0.61%。结论临床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为更好地预防ADR的发生、减少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上报的223例ADR报告,对患者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223例 ADR患者,静脉滴注给药 211例(94.62%),静脉注射3例,肌内注射2例,口服给药7例。74.44%的ADR发生在用药1~30 min内,其中39例(17.49%)发生在用药后1~4 min内,45例(20.18%)发生在用药后5~9 min内,80例(35.87%)发生在用药后15~29 min内。在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中,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93例),其次为胃肠系统(62例)和全身性损害(45例)等;以累及单一器官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184例,82.51%)。123例(55.16%)ADR是由抗菌药物引起,60例(26.91%)是由中药注射剂引起;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药物包括7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注射剂,其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ADR居各药物首位(23例,10.31%)。结论ADR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力度,促进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从而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某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 对内江市二医院2007年收集到的2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9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7.6%(108例),中药制荆占9.2%(21例),抗肿瘤类药物占8.8%(20例);静脉途径给药引起ADR 201例,占88.5%;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和皮肤及其附件;头孢菌素类发生ADR的29例,占抗感染药物总例数的26.8%;其次是喹诺酮类26例,占24.1%.结论 抗感染药引起ADR占比例最多,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古云  李霞  马坤 《健康必读》2008,7(9):79-8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所发生的60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中老年人及儿童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占首位,中成药其次;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某区域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和保障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4月南京市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所有儿童不良反应报告,共计60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48:1;ADR发生年龄段主要在学龄期(160例)和学龄前期(152例);共涉及药品 150 种,其中抗感染药是引发ADR最主要药品种类,共221例,占36.83%;引发ADR主要途径为静脉给药,共486例,占81.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1.60%。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占19.97%。结论 应加强3~12岁儿童临床用药安全,在静脉用药和抗感染药物的头孢菌素的使用中警惕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厦门市第五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做好预防用药,保障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利用国家ADR监测网调出我院2014上半年收集到的ADR报告24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例ADR中年龄在60岁以上者比例最多(51例,占20.48%),引起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菌药物(80例,占28.47%),其次激素及其有关药物(37例,占13.16%);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131例,占52.61%);ADR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系统损害为主(192例次,占36.78%);多数ADR经采取相应措施后好转或痊愈(242例,占96.39%);ADR上报人员以医生为主(184例,占73.90%).结论:应加大不良反应报告上报的宣传力度,保证ADR报告的有效性,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和患者自身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性.  相似文献   

8.
23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提供临床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90例;其次中药注射剂38例;肠外营养药32例;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做好ADR发生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搜集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间的15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例ADR中所涉及的药品,41岁~60岁发生率较高,中药注射剂42例占26.9%(42/156),生物制品33例占21.2%(33/156),抗感染药27例占17.3%(27/156),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地使用中药制剂,加强对生物制品和抗感染药物的质量监测,把好药品质量关,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美德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263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0类48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21例(占46%);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8例(占1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191例(占72.6%);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3例(占39.2%).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人在走路的时候,必定是一只脚抬起的时候,另一只脚落下,两只脚交替起落才能前进。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交替兴衰也是如此,目前西医兴盛,中、藏医处于弱势,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东方传统医学这只‘蓄势待发’的脚会再次高高抬起,迈出时代的最强音。"——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医院》2019,(7):967-970
文章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的院训,分析院训在用字用词频率、句式、词源等方面的特征,讨论分析了院训在精、诚、勤、博、爱及创新方面的用字(词)内涵,凸显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和医师职业道德素质。最后,就"院训"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为进一步强化医院后勤科学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坚持"公共支出定额、服务项目定价、服务质量监督、综合考核提效"的原则,强化服务,绩效考核,增收节支,量化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相似文献   

18.
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should be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tailored to patient needs.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on average 20 per cent of hospital stay is inappropriate. Within obstetrics, in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consists mostly of delays in hospital discharge. The specific goals of this study were to reduce in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by fine-tuning patient logistics,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providing more comfortable surroundings. New policies using strict discharge criteria were implemented. Total in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decreased from 13.3 to 7.2 per cent. The delay in discharge procedures halved. P-charts showed a decrease in in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indicating the current process to be stable. Concludes that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nappropriate hospital stay was found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hospital discharge policies, indicating greater efficiency and accessibility of hospit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医院内外环境因素后,提出“SL”医院管理新概念。按照四边等长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原理,建立医院战略管理线、人力管理线、质量管理线和服务管理线的四线管理重点,推动了医院发展,取得医院管理新成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