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发病6 h内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分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CI)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2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7例.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pP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TpP水平对发病6 h内TCI的诊断价值.结果 TCI、TIA、LI组血浆TpP水平分别为(24.43±3.21)、(15.51±2.65)、(13.52±5.45)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3.9±2.5)mg/L(P<0.01),TCI组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TIA组和LI组(P<0.01),TIA组血浆TpP水平高于LI组(P<0.01). TpP诊断T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0.013(P<0.01).最佳截断点血浆TpP水平为19.1 mg/L.当血浆TpP水平>19.1 mg/L时,诊断TCI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6%,二者之和最大.结论 血浆TpP水平可以在发病6 h内鉴别TCI、TIA与Li.  相似文献   

2.
高素玲  陈瑞英  郑清存  甄志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90-2191,2193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择某院2005年2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并发症、各种危险因素、入院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不良嗜好为饮酒、伴发为糖尿病、房颤以及家族史有高血压、卒中的比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提高,高达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比率显著增高,高达7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充分重视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并据此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87-158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甘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12-3113
[目的]观察前列腺术后经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收治的1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行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观察组术后采用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镇痛,对照组采用杜冷丁间断肌内注射法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镇痛效果和术后48h之内膀胱痉挛次数和膀胱冲洗液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后6h、12h、24h和48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痉挛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膀胱冲洗液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用于前列腺术后镇痛,作用剂量小,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利于前列腺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的60例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邢玉波  潘旭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40-454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DSA预测TIA发作后7d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90例TIA患者评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9%,ABCD2评分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7.2%,ABCD2评分5~6分者为12%,ABCD2评分6~7分者为20%。血管狭窄≥50%组2d内脑梗死发生率14%,7d内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50%组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TIA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扩大例数进一步观察。研究提示脑血管检查在TIA患者的重要性,DSA是探讨TIA发病机制的重要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亚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卒中严重程度和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90例,男性6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6.6±6.3)岁。其中血栓栓塞性卒中46例,腔隙性卒中32例,不能界定类型卒中12例。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IL-6水平。卒中严重程度在卒中发生72h内采用Rankin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腔隙性卒中非阿司匹林敏感(AS)发生率(78%)高于血栓栓塞性卒中(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非AS组患者的Rankin评分[(4.0±1.1)分]明显高于AS组患者【(2.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且IL-6水平【(2.4±1.0)ng/ml】高于AS组【(1.8±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AR和卒中严重程度与IL-6水平相关。腔隙性卒中患者比血栓栓塞性卒中患者更易发生AR。  相似文献   

8.
刘学文  蔡爱民  田步先  韩锟  张雪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64-2665,2667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及早判断病情和及时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360例TIA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影像学检查特点(包括头颅CT、头颅MRI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360例TIA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的146例(40.6);125例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6例(12.8);235例非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9例(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血区由ICA系统支配者234例(65),VBA系统支配者126例(35);临床表现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为:肢体瘫痪(64.3);抗血小板治疗者236例(65.6);302例患者(83.9)在出院前7~10d内症状停止发作,29例(8.1)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349例患者有脑CT检查结果,CT检查率96.9,108例患者有头颅MRI检查,MRI检查率30。[结论]TIA症状持续时间多为10min以内,频繁发作者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远高于非频繁发作者,以ICA系统多见,临床最常见症状为肢体瘫痪,阿司匹林应用率最高,多数患者停止发作,但是仍有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白春洋  赵玉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98-1999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发病24h内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内皮功能[NO,ET-1]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ET-1、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NO含量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NO生成减少,ET-1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血管内血栓形成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而脑梗死早期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岚  李玫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5-3796,3799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症(VP)和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各自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10年2月6年间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的60例VP和52例P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MRI表现进行归纳和统计学分析。[结果]VP的发病年龄要晚于PD患者(P﹤0.05),VP与PD的发病原因有明显的差异(P﹤0.05),头颅MRI主要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P的发病大多有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梗是导致VP的主要原因,VP的临床表现不同于PD,头颅MRI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