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恩施州7县(市)、区1205名年龄≥35岁的居民进行面访。结果超重与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3.1%和8.7%,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34.7%和10.2%,女性为32.6%和7.2%。男女超重肥胖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男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明显增加,女性则呈相反趋势。男性公务员超重率最高,女性公务员超重率最低,男女皆以农民的肥胖率最低。在超重肥胖人群中,一些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肥胖人群。结论恩施州超重及肥胖现患率呈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及经济收入间的差异。超重肥胖人群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波市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2001年“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研讨会”制订的肥胖标准,分析1009名宁波市城区成年人肥胖流行特点。结果:总超重现患率为28.20%,男性高于女性:总肥胖现患率为5.40%,男女间差别无显著性,男性肥胖现患率45岁以后趋于稳定。女性以55-岁组为最高,超重及肥胖相关因素众多:如:不良婚姻(OR=0.41),慢性病(OR=2.30),饮食因素,吸烟(OR=1.41),饮酒(OR=2.25),饮茶,女性月经不规律(OR=1.94)等。结论:重视中老年人的肥胖问题,普及全民营养及健康知识,开展肥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社区成年人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社区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 ,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WHO诊断标准 ,对南海桂城区居住 5年及 5年以上 2 0~ 74岁的社区居民 8817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内容包括问卷 ,测定身高、体重 ,对于≥ 40岁的被调查者还测定了腰围、臀围等。结果 :社区超重现患率为 2 1.13 % ,肥胖现患率为 2 .0 5%。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 (2 2 .0 9%和 2 .43 % )显著高于男性 (19.93 %和 1.58% ) (P<0 .0 5) ;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P<0 .0 5) ;城市社区的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高于农村社区 (P<0 .0 1)。 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腹型肥胖患病率为3 6.48% (以腰围为判断标准 )和 3 7.45% (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 )。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P<0 .0 0 5)。结论 :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极有可能继续升高。因此 ,社区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调查辽宁省城乡20周岁以上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个城市及农村和两个大型国有企业部分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WHO诊断标准,以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比例计算超重和肥胖调整现患率.结果共调查37 070人,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24.77%和2.8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为17.24%和1.9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超重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商业与交通运输业人员肥胖现患率最高,待业人员及农民最低;女性中家庭妇女和农民超重现患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女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而男性则呈现相反趋势.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年轻及知识女性超重与肥胖现患率较低是否与调查方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辽宁省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间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明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特征,为实施超重肥胖预防控制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城乡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超重率为28.07%.按2007年昆明市人口构成进行标化,标化超重率为25.73%,其中,男性超重率为30.65%(标化率为29.28%),女性超重率为26.59%(标化率为23.66%),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χ^2=7.697,P=0.006);调查人群肥胖率为9.09%,标化肥胖率为8.09%,其中,男性肥胖率为7.99%(标化率为7.74%),女性肥胖率为9.71%(标化率为8.32%),男性肥胖率略低于女性(χ^2=4.285,P=0.038)。不同人群超重肥胖率存在差异,主要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倡导合理营养、适宜锻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施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i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查。结果超重患病率40.94%(男44.60%,女38.52%),超重标化率为40.51%(男44.37%,女38.05%),肥胖患病率19.36%(男17.48%,女20.62%),肥胖标化率为18.99%(男17.11%,女20.86%)。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60.3i%(男性为62.08%,女性为59.13%),标化后总患病率59.50%(男性为6i.48%,女性为58.9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超重和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西省城乡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建议的我国体重指数(BMI)的分类标准,对城乡社区中20~69岁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城市社区人群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18.3%,2.3%)高于农村(12.7%,1.3%),城市社区女性(19.7%,2.7%)高于男性(17.3%,1.9%),农村则男性(14.3%,1.5%)高于女性(11.5%,1.3%),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超重与肥胖的现患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5059岁达到高峰;城乡社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及不同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现患率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应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特别是要从儿童抓起,根据城乡社区人群的不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常熟市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本市5个自然村35岁以上的4001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超重与肥胖总现患率为22.3%,其中男性为17.8%,女性为25.8%,女性高于男性;超重与肥胖在45岁年龄组最高;超重与肥胖与文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超重与肥胖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的现患率均要高于正常人群。结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减低人群的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9.
三明市社区人群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三明市社区的肥胖超重情况。[方法]对社区2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用常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1982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结果]示范点内20岁以上人群肥胖超重现患率为28.7%(男32.5%,女24.9%),标化率25。4%(男28.7%,女22.7%)。人群肥胖超重现患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女性上升速度较男性快,男性肥胖超重比例大于女性,但中老年女性大于男性。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人群的肥胖超重现息率逐渐上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P<0.01)。离退休、家务、干部、工人和其他人群的肥胖超重现息率分别为39.9%、29.3%、28.5%、26.1%和18.7%(P<0.01)。肥胖超重人群与非肥胖超重人群慢性病的现息率分别为33.0%和12.3%(P<0.01)。[结论]35岁以上男性、45岁以上女性、文化程度低以及经济收入高者为三明市社区肥胖超重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沈阳市城市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沈阳市城市居民慢性病防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了解5个城区和1个近郊区15~69岁的常住人口肥胖和超重的现患率。[结果]共调查7020人,男性、女性肥胖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88%,5.2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3.36%)。男性、女性超重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09%、16.72%,均低干全国的平均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文化程度增高呈下降趋势,离、退休人员的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较低。[结论]沈阳市肥胖调整现患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间差别。  相似文献   

11.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肥胖在自然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及其与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苏常州市城乡社区3222名对象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该市20岁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7.93%、3.40%,标化率为24.26%、2.72%。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肥胖有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城镇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乡村。女性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较男性更为密切,无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BMI的升高而显著增高。结论:肥胖已成为常州城乡人群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预防肥胖的发生应成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6年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区、3个郊县19 271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现况调查.经培训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基本资料和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描述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并进行超重、肥胖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天津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2.8%(95%CI:32.1%~33.5%)、11.7%(95%CI:11.2%~12.2%),标化率分别为33.1%、1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率在50~59岁达高峰,肥胖率在60~69岁达高峰.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农村肥胖率高于城市;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每周中等程度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天津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间的状况和差异。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陕西省7229名成年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其超重和肥胖率。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6.2%,肥胖率为6.9%,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分别为25.8%、26.5%,女性的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成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结论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发展形势比较严峻,肥胖者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Sever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consistently higher prevalence rates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East German adults compared to West German adults before German reunification in 1990. If different lifestyle factors after German division contribute to these differences, one might speculate that trends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the East and West after German reunification in 1990 would be similar. OBJECTIVE: To examine weight gain in East and West German adult cohorts in the decade after German reunification.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s 554 individuals with complete data aged 20 - 47 years in 1990-92 participating in the ten year follow-up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 Survey (ECRHS) in the German centres Hamburg (West) and Erfurt (East). Age and occupation-adjusted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rates, stratified for gender and centre,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Erfurt and Hamburg cohort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in males and females in both cities, an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Hamburg males (32.7% to 44.9%), Hamburg females (12.3% to 25.4%) and Erfurt females (18.5% to 31.2%). The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males (Hamburg: 3.7% to 7.9%; Erfurt: 5.2% to 10.8%) and for females only in Hamburg (6.4% to 14.2%). The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larger in Hamburg than in Erfurt. Moreover, the incidence rates of obesity were higher in Hamburg for both sexes, bu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different patterns of weight gain in 2 study sites in East- and West-Germany. These results might reflect a convergence of initially higher prevalenc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East with initially lower prevalences in the We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现状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剔除BMI异常个体后,分析10个地区中512 489名队列成员基线调查时的BMI和WC及其对应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组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地区女性的超重/肥胖(45.3%)和中心性肥胖(44.6%)水平均高于男性(41.7%和38.3%)。青岛项目点人群的超重/肥胖率(男性为66.9%,女性为67.5%)和中心性肥胖率(男性为63.3%,女性为64.9%)均为最高。超重/肥胖的地区差异在男性中更为明显;除河南以外的农村项目点超重/肥胖率相对较低。在BMI< 24.0 kg/m2的非超重/肥胖人群中,部分个体达到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为9.8%,女性为15.3%);该比例在青岛项目点更高(男性为22.2%,女性为23.2%)。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的超重/肥胖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17 144名(男性8 057人,女性9 087人)15~69岁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进行描述性分析。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肥胖粗率分别为31.0%和8.9%,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5.8%和6.9%。男性超重粗率(33.9%)高于女性(28.4%),非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肥胖粗率(9.4%)高于非中心城区(8.4%),女性(10.1%)高于男性(7.6%)。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吸烟、饮酒与身体锻炼(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时间纵向变化,分析体重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方法 取2000年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84 838人的BMI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BMI的均值在全体、男子、女子上高于2000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0年和2010年男子BMI均值高于女子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分类统计,男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33.77%、7.31%,比2000年增长5.24%、2.3%;女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26.39%、6.82%,比2000年增长0.57%、1.3%.按2010年人口基数推算,样本人群体重超重者达到1 746万人,年增长16万人,肥胖者达到409万人,年增长10万人.结论 四川地区已进入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突增阶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肥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