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目的 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9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000多万和3000多万。结论 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昆明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特征,为实施超重肥胖预防控制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城乡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超重率为28.07%.按2007年昆明市人口构成进行标化,标化超重率为25.73%,其中,男性超重率为30.65%(标化率为29.28%),女性超重率为26.59%(标化率为23.66%),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χ^2=7.697,P=0.006);调查人群肥胖率为9.09%,标化肥胖率为8.09%,其中,男性肥胖率为7.99%(标化率为7.74%),女性肥胖率为9.71%(标化率为8.32%),男性肥胖率略低于女性(χ^2=4.285,P=0.038)。不同人群超重肥胖率存在差异,主要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倡导合理营养、适宜锻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施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7年和2010年在上海市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情况中居民实际身高、体重测量的资料,比较3年间上海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及其变化。结果2007年纳入分析的17174人和2010年纳入分析15663人的超重率分别为29.0%、31.3%,肥胖率分别为8.1%、8.6%,3年间上海市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7.9%和6.2%,其中15-岁超重率和肥胖率下降了15.1%,18~,45~和60~69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9%、6.0%和6.8%。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15~岁青少年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青少年组男性,18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非中心城区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中心城区。3年间超重和肥胖检出人数增加了121.5万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6.8万和24.7万。结论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非中心城区居民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上海市1/3的人口,对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恩施州7县(市)、区1205名年龄≥35岁的居民进行面访。结果超重与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3.1%和8.7%,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34.7%和10.2%,女性为32.6%和7.2%。男女超重肥胖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男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明显增加,女性则呈相反趋势。男性公务员超重率最高,女性公务员超重率最低,男女皆以农民的肥胖率最低。在超重肥胖人群中,一些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肥胖人群。结论恩施州超重及肥胖现患率呈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及经济收入间的差异。超重肥胖人群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农村居民超重与肥胖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2004年天津市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3202962名农村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降低农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将天津市2004年农村居民健康体检人群分为3个年龄组,7岁以下年龄组应用Z评分法,7~17岁年龄组应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值分类标准,18岁以上应用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对农村居民身高、体重的人群和地区分布作一分析,经人口标化后与全国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一类农村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0~6岁儿童的超重率为5.48%,肥胖率为12.76%;7~14岁儿童的超重率为11.97%,肥胖率为9.30%;15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为26.70%,肥胖率为13.62%。天津市各组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全国一类农村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天津市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女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地区、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低,肥胖率越高)、饮酒。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天津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与控制超重肥胖应成为农村地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西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居民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江西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000人,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江西省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25.90%,标化率25.09%,男、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8.36%和23.64%,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分别为29.17%和23.72%;调查对象肥胖率8.13%,标化率为7.94%,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9.06%和7.28%,18岁以上城乡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0.33%和6.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超重与肥胖的保护性因素(OR=0.65,95%CI:0.42~0.78),而植物油摄入过多为危险因素(OR=1.43,95%CI:1.21~1.69)。结论江西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水平较高,应加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等梏旆讲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郴州市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910月对郴州市中小学62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测得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以BMI≥24判断为超重,BMI≥28判断为肥胖。结果622名中小学教师中,总超重和肥胖率为24.1%(超重率为20.1%,肥胖率为4.0%),总超重肥胖标化率为27.7%(超重标化率23.2%,肥胖率标化为4.5%);男教师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婚教师超重和肥胖率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教师超重和肥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经常锻炼身体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食量大和已婚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为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天津市内24个社区≥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检查。结果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4.3%(8 072/23 533),肥胖率为10.7%(2 518/23 533),按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后,标化超重率为30.2%,标化肥胖率为9.2%。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中年组超重率最高,为41.7%(3 099/7 431),老年组肥胖率最高,为13.9%(932/6 703),青年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最低;中、老年组超重和肥胖合计50%;调查对象腹型肥胖率最高,老年组腹型肥胖率男性为22.1%,女性为25.5%。结论天津市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男性中老年人群应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i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查。结果超重患病率40.94%(男44.60%,女38.52%),超重标化率为40.51%(男44.37%,女38.05%),肥胖患病率19.36%(男17.48%,女20.62%),肥胖标化率为18.99%(男17.11%,女20.86%)。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60.3i%(男性为62.08%,女性为59.13%),标化后总患病率59.50%(男性为6i.48%,女性为58.9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超重和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苏州市慢性病中期评估资料,计算30578名35岁及以上居民的体质指数(BMI),分析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超重及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为35.6%,肥胖率为8.1%。男性超重率(37.8%)高于女性(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9,P〈0.01)。女性肥胖率(8.4%)高于男性(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25,P〈0.05)。城市人群肥胖率(8.6%)显著高于农村人群(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P〈0.01)。城市人群超重率(36.0%)与农村人群(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饮酒、爱喝浓茶及口味偏成等,其OR值(95%CI)分别为1.068(1.002—1.038)、1.01(1.00—1.03)、1.47(1.35~1.60)、1131(1.20~1.43)、1.25(1.16-1.34)。结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苏州市35岁及以上成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成人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现状,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市13个监测点、26个乡镇或街道、78个村或居委会、7410户18~69岁的常住居民(每户抽取1名居民)。问卷调查其个人基本情况及体格检查获得其身高、体重、腰围值,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成人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共调查7138名广州市18~69岁的常住居民,其超重发生率、肥胖患病率及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9.5%、5.1%及27.7%,标化率分别为21.2%、5.6%及31.1%;男性分别为21.8%、5.4%及28.5%,女性分别为17.0%、4.8%及26.9%,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城市分别为19.8%、5.2%及27.1%,农村分别为19.0%、5.0%及28.8%,城市高于农村(P<0.01)。从未测过体重的居民占16.1%;与一年前相比60.7%的人认为体重基本保持不变;46.2%的人认为自己体重是标准的,26.5%的人认为自己肥胖;在超重、肥胖及向心性肥胖人群中,有40.9%、14.4%及43.1%的人仍认为自己瘦或标准;在调查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567人中,采用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的分别占31.3%、18.6%和2.6%,采用饮食与运动相结合措施的比例为38.3%。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广州市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但防治现状不理想,防治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17 144名(男性8 057人,女性9 087人)15~69岁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进行描述性分析。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肥胖粗率分别为31.0%和8.9%,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5.8%和6.9%。男性超重粗率(33.9%)高于女性(28.4%),非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肥胖粗率(9.4%)高于非中心城区(8.4%),女性(10.1%)高于男性(7.6%)。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吸烟、饮酒与身体锻炼(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谷大为  杨宝晨  马萍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40-1542
了解江苏省2005-2015年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江苏省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比较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结果 江苏省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2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依次为10.67%,12.22%和13.79%,2015年超重检出率高于2005年和2010年(x2值分别为110.383,61.212,P值均<0.05);肥胖检出率依次为5.05%,5.54%和5.61%,2015年肥胖检出率高于2005年(x2=7.74,P<0.01).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3.67%,15.96%和17.43%,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54%,7.79%和7.54%;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7.65%,8.50%和10.1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54%,3.29%和3.69%.城市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3.08%,13.74%和15.0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51%,6.66%和6.41%;乡村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25%,10.74%和12.5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57%,4.44%和4.82%.苏南地区(经济较好)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66%,12.91%和12.2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19%,6.04%和4.68%;苏北地区(经济较差)超重检出率分别为9.70%,12.99%和15.00%,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88%,7.01%和9.03%.结论 2005-2015年江苏省7~ 2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比例持续增加,其中小学生群体、乡村地区和苏北地区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间的状况和差异。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陕西省7229名成年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其超重和肥胖率。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6.2%,肥胖率为6.9%,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分别为25.8%、26.5%,女性的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成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结论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发展形势比较严峻,肥胖者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居民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江苏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江苏点资料和2007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比较5年间江苏居民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采用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指数(BMI)标准评价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结果:5年间江苏省居民超重肥胖率由原来的31.1%上升至43.0%。与2002年相比,2007年苏南、苏北、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率均显著上升(P〈0.01)。此外,2007年我省居民超重/肥胖率苏南地区低于苏北地区(X^2=54.83,P〈0.01),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X^2=105.51,P〈0.01)。2007年各年龄组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相应性别居民。14~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居各年龄组之首。结论:超重和肥胖在江苏省居民中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及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8.
Obesity prevalence and time trend among youngsters in China, 1982-200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and trend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well as its co-existence with stunting, among youngsters in China, from 1982 to 2002. Data from children 7-17 years of age from three cross-sectional national surveys: "198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5,334 boys and 4,793 girls), "199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8,048 boys and 7,453 girls) and "200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23,242 boys and 21,638 girl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age, sex and 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while stunting was defined as height-for-age below -2 standard deviation from the NCHS/WHO reference median value. RESULTS: Overweight prevalence of Chinese youngsters was 1.2%, 3.7% and 4.4%, while the obesity prevalence was 0.2%, 0.9% and 0.9% in 1982, 1992 and 2002, respectively. Both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and their increment were higher among boys in urban areas. In 1982, 28.4% of overweight and 69.6% of obese youngsters were stunted, this decreased to 22.0% and 46.4% in 1992, and then to 5.7% and 7.7% in 200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youngsters were low in 1982. There has been a rapid increase since then.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overweight will soon reach epidemic proportions. Stunting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youngster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山东省中小学生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的长期趋势,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985,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山东省资料,根据7~18岁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按照《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分别计算男、女生各年龄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男生BMI均值以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多个年龄组显著高于女生。7~18岁男女生BMI均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年龄组间BMI差值并非均匀一致;总体来看,1995年BMI均值以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1985年,而2000年高于1995年。结论BMI均值、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随年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山东省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并表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