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武汉市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行为干预的近期效果。方法以武汉市11个男男性行为者活动场所的男男性行为者为干预对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艾滋病综合行为干预,干预前后进行2次匿名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男男性行为者253人和154人。干预后,除“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外,调查对象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在85%以上,对于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可能性”的比例由22.1%上升到51.3%,“知道在哪儿可以做艾滋病检测”的比例由62.5%上升到86.4%,“为了预防艾滋病性病,今后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66.0%上升到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调查对象最后一次肛交性行为使用安全的比例明显上升(P〈0.05);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由33.2%上升为36.4%(P〈0.05);固定一个男性性伴的比例由48.2%上升为59.1%(P〈0.05)。结论以男男性行为者的活动场所为切入点,取得场所业主支持和配合,遵循干预对象参与原则,依靠同伴教育志愿者,以外展服务、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男男性行为者综合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干预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效果.方法 2006年与2007年对MSM人群采用"滚雪球"法进行二次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MSM人群知识、行为和HIV及梅毒患病率的变化隋况,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74.3%上升到干预后的82.4%(P=0.01);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由56.4%上升到65.5%(P=0.00);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率也由2006年干预前的31.8%上升至41.9%(P=0.00).干预前后HIV感染率分别为10.4%和10.8%,梅毒患病率分别为9.3%和7.3%,干预前后HIV和梅毒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M人群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知识明显提高,安全套使用率也有所提高,干预工作产生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桂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MSM人群活动室、深入MSM人群酒吧、发展同伴教育及MSMQQ群网络信息联系等方式,以桂林市MSM活动室、酒吧中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为干预及调查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宣传活动,干预前后采用国家统一使用的《MSM健康调查问卷(Ⅲ)》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共调查问卷干预前315人,干预后346人。干预后调查对象对大多数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了显著提高(P0.05)。干预后目标人群发生同性或异性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目标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的比例亦有明显的提高(P=0.000)。在自我评估性取向、是否与男性发生肛交行为、性伴数等3个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变不大,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MSM人群活动室、以MSM人群的活动场所为切入点、取得场所业主支持和配合、依靠同伴教育和目标人群QQ群信息联系等方式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宣传干预,其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泸州市2009-2011年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确定未来干预工作的重点方向.方法 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对泸州市MSM人群进行行为干预,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2011年泸州市MSM人群接受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比例分别为89.50%、97.75%和98.75%,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25%、92.75%和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近1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8.00%、84.46%和73.76%,最近1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0.00%、64.00%和92.86%,最近1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80.85%、47.54%和75.00%.结论 泸州市MSM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较低.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与较高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严重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对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特征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2007—01/06在绵阳城区采用以核心同伴教育宣传员(POL)干预方法为主,结合网络宣传进行MSM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2006—12、2007—07采用应答者驱动招募法(RDS)对MSM人群进行基线和终期评估招募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基线调查201人,终期评估调查200人,人口学特征一至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与终期评估调查比较:艾滋病性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68.6%、76.6%,不同情况下安全套使用的主观态度分别为有信心49.1%、62.3%,没有信心20.3%、14.8%,不确定30.7%、22.9%;不同性伴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近6个月31.4%、43.4%,近3次38.1%、38.1%,近1次56.2%、72.8%;艾滋病咨询、检测分别为12.9%、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6个月不同类别性伴数,除男男肛交,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近6个月患性病后通知所有性伴进行检查或接受治疗、自认艾滋病感染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POL为主,结合网络宣传的干预方法,在场所不发达的二级城市能在较短时间有效提高目标人群的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是适合MSM人群特点的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6.
文小青 《职业与健康》2014,(22):3241-3243
目的评价4年来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干预效果。方法每年对桂林市的部分MSM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3年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2.0%、80.1%、82.3%、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最近6个月内与男性发生过肛交的人中,最近1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1.4%、47.0%、62.0%和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5.7%、18.6%、36.6%和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57%,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92%,梅毒平均阳性率为5.14%。结论对MSM人群持续有效地健康教育及干预,利于他们的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及性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内江市应用核心同伴教育宣传员(POL)干预法开展男男性行为(MSM)人群综合干预的效果,为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干预前(2008年)、干预1年(2009年)和2年(2010年)后,于MSM集中的场所采取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一定目标人群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性行为等。结果 2008、2009年和2010年分别调查198人,217人,199人。对安全套使用、性传播、蚊虫叮咬等知识的知晓分别由干预前的55.1%、56.6%和51.5%提高到干预后的81.6%、87.4%和79.4%,最近6个月每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6.9%提高到41.4%。结论 POL干预方法是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可提高MSM群体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男男性接触者人群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和疫苗等医疗手段,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便成为预防艾滋病的重要策略,而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就成为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关键.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群在肛交或口交过程中安全套使用率很低,而且许多MSM既有同性性伴,又有异性性伴,存在双性性行为,这些因素易使艾滋病会在MSM人群与一般人群间相互传播.所以对MSM实施干预措施,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暗娼人群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艾滋病在中国流行迅速并且日趋严重。国内目前艾滋病主要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途径,而暗娼是其最主要的传播人群,也是高危人群。采取有效预防和宣传措施,控制高危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对于艾滋病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2007年~2009年由本单位负责的7个区域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作为研究重点,对其暗娼进行了干预前后的调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利用网络对男性同性恋(MSM)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性状态及性行为进行干预的效果,探索干预MSM人群的便捷途径。方法 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利用QQ网络调查及网络干预的模式,对MSM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性态度、性行为进行干预,了解干预前后MSM人群在艾滋病知识、性态度、性行为、HIV检测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干预前后性倾向没有明显改变(P〉0.05),性行为频次有所减少,肛交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比例由干预前的45.35%上升到60.12%,口交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比例由干预前的21.15%上升到45.16%,异性性行为干预前在婚MSM人群,婚内性行为者19.40%使用安全套;婚外无保护性性行为占65.17%;非在婚(含离婚)者MSM人群中,无保护性性行为占67.97%。干预后在婚MSM人群,婚内性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率59.46%;婚外无保护性性行为占21.61%;非在婚(含离婚)者MSM人群中,无保护性性行为占31.86%。干预前后自述参加过HIV检测分别为30.34%(142/468)、51.42%(200/389)。结论利用QQ网络模式进行艾滋病干预,有效提高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加强性行为道德教育,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率,扩大咨询监测和安全套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珠海市MSM中HIV自我检测(HIVST)模式和现场HIV快速检测(HIV-RDT)模式的成本效果和支付意愿,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视角,收集珠海市在2019年1-9月MSM参与两种HIV检测模式的成本投入和效果产出,采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10 000名MSM队列决策树模型,测算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敏感性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珠海市男同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动员参与HIVST和现场HIV-RDT的MSM人次数为2 303 vs.816,发现HIV筛查阳性者人数为33 vs.35,筛查阳性率为1.7% vs.4.3%。每筛查1例的成本为60.45元vs.240.43元,每发现1例筛查阳性的成本为4 218元vs.5 606元。决策树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每检测1例MSM的平均费用为44.67元vs.148.42元,ICER为负值。当发现1例HIV筛查阳性支付意愿低于6 528元时,HIVST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当投入高于该阈值时,现场HIV-RDT是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结论 珠海市现行的HIVST模式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公共卫生项目,决策者应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广HIVST在MSM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男男性行为人群包皮环切术预防HIV意愿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包皮环切手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意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9年2月-3月,在北京市招募男男性行为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艾滋病及包皮环切术预防艾滋病感染的认知情况。结果 在参加调查的200名男男性行为者中,13人已经接受了包皮环切,3人不清楚是否做过包皮环切;在参加者184人未做过包皮环切的中,36.4%表示愿意参加今后的包皮环切预防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科学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影响因素包括包皮过长(OR=2.82,95%CI=1.45~5.49)和认为包皮环切能增加自己/同伴性伴的同性性乐趣或性快感(OR=4.50,95%CI=1.77~11.49)。结论 应在该人群中加大包皮环切及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力度,消除人们对包皮环切手术及相关预防艾滋病感染研究的担心和歧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辽宁省大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行为学特征及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HCV)和梅毒感染率,探索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定向抽样方法招募MSM,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血样进行HIV、梅毒和HCV检测。结果 共招募932名MSM,HIV抗体阳性率3.43%(32/932),梅毒血清学阳性率12.12%(113/932),HCV抗体阳性率1.07%(10/932);最近6个月,88.73%(827/932)的调查对象曾经与男性发生过肛交;其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占5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受教育程度低、外地户籍、最近6个月为男性提供商业性服务的男性、梅毒抗体阳性的MSM其HIV感染的风险高;最近1年接受过HIV抗体检测是HI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连市MSM HIV感染率高,高危行为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同性无保护肛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和2007年7-9月分别进行了2次横断面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高危行为及既往性传播感染信息,并采血进行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结果 2次招募合格调查对象1 434人,平均年龄为27.0岁,未婚占78.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6.1%;65.7%MSM自我认同为同性恋,近6个月同性无保护肛交发生率为63.6%;19.9%有异性性行为。同性无保护肛交的独立相关变量包括大龄(OR=1.02,95% CI=1.0~1.03)、未接受性病相关服务(OR=1.4,95% CI=1.1~1.7)、曾有性传播疾病相关症状(OR=1.7,95% CI=1.2~2.3)及未参与卖同性性行为(OR=3.0,95% CI=1.9~4.7);艾滋病知识得分越高者发生同性无保护肛交越少(OR=0.9,95% CI=0.8~1.0)。结论 重庆市MSM人群同性无保护肛交发生率高,多性伴及异性性行为多见。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林可  高燕宁  陈远方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3):179-181,184
目的了解同性恋/男男性接触者(MSM)网上接触的平台——同性恋网站,为开展艾滋病性传播疾病(AIDS/STD)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网上观察法调查同性恋网站,并填写网站调查问卷;深入访谈网站负责人。结果共调查同性恋网站112个,以MSM为主;网站在网上交友、获取信息、网络聊天室等服务上功能突出,为MSM寻找性伴创造便利条件;网站已开展基于网络AIDS/STD健康教育,形式以同伴教育为主。结论互联网在促进MSM间交往的同时,可使AIDS/STD在该人群中更快的传播。然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MSM中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AIDS/STD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高危行为,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法招募MSM 945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6.9±7.4)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0%;最近6个月有多个同性性伴的(≥2个)占56.0%;最近1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64.4%,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为35.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保护性肛交性行为影响因素有年龄(≥31岁年龄段OR=0.67)、文化程度(OR=1.82)、最近1年进行过HIV咨询检测(OR=1.75)、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服务(OR=1.85)。结论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干预和咨询检测对MSM安全套使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MSM)人群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由专业人员对目标人群进行一对一的访谈,MSM匿名自填调查问卷。结果 共调查MSM150人,以青壮年、中高等教育程度、商业服务人员和学生为主;艾滋病传播预防知识知晓率达84.30%;近一半的调查者通过网络找过性伴,超过半数到外地找过性伴;80%的人近期有多性伴和肛交行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50%;自身对感染HIV的风险认识不足。结论 MSM人群年龄低,流动性大,高危行为广泛存在,对艾滋病知识虽有一定了解,但存在侥幸心理,对自身感染的风险认识不足。提示我们对MSM人群的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山东省MSM单性性行为者(单性MSM)和双性性行为者(双性MSM)的特征及HIV感染相关因素,为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7月在山东省9个MSM哨点监测点,收集当地MSM特征、相关行为信息,采集血样做HIV和梅毒检测。结果 共调查MSM 3 474人,年龄(31.66±9.01)岁,为已婚/同居者1 218人(35.0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 755人(50.52%),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分别为2 783人(80.11%)和494人(14.22%);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有586人(16.87%);吸毒行为有365人(10.51%);HIV阳性率为2.99%(104/3 474),梅毒阳性率为2.76%(96/3 4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35岁、山东省户籍、性取向为异性恋/双性恋/不确定者、最近6个月有商业性行为、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较少通过互联网/交友软件寻找男性性伴、无吸毒行为的MSM中,双性MSM的比例更高。单性和双性MSM,在最近1周性伴数、最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使用安全套、HIV感染、梅毒感染、最近1年患性传播疾病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M的HIV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 45岁、外省户籍、通过浴池、公园/公厕或者互联网/交友软件寻找男性性伴、最近6个月无保护性肛交、有吸毒行为、梅毒感染。结论 山东省MSM中,双性性行为比例较高,广泛存在危险性行为,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应针对不同特征MSM加强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secular trend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and AIDS, and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prevention policy in Austria. We analysed HIV seroprevalence and AIDS cases among intravenous drug users (IDU) an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In this study we found a diminished rate of increase in new cases of AIDS and a decline in HIV seroprevalence among IDU but not among MSM. Among clients visiting HIV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centres in Austria between 1987 and 1990, seroprevalence among IDU was estimated at 27.9% as compared to 19.6% between 1990 and 1992 (odds ratio: 0.6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45–0.85). Among MSM corresponding prevalence for these two periods was 12.1% and 10.9%, respectively, which was not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period 1990 to 1994, the increase in AIDS cases per half-year levelled off for IDU (incidence rate ratio (IRR): 1.00; 95% CI: 0.99–1.01) but to a lesser extent among MSM (IRR: 1.01; 95% CI: 1.01–1.02). The most effective prevention policy interven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national methadone maintenance program (MMTP), started in 1987, and the provision of sterile injection equipment. We observed that in the recent period there was a decline in the frequency of attendance among young (less than 28 years of age) MSM at counselling centres (odds ratio (OR): 1.27; 95% CI: 1.08–1.49), accompanied by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rate of seroprevalence among this group did not decline. This is in contrast to young IDU where attendance did not decline but seroprevalence did. Although inference is limited from cross sectional studies, we argue for a reoriented and effectively monitored HIV prevention policy focused on young M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